植物保护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植物保护论文 >

茼蒿的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5-20 共1944字
标题

  1 叶斑病

  叶斑病又称叶点霉黑点病,为真菌性病害。

  1.1 发生病状:只危害叶片。叶片上的病斑呈圆形至椭圆形,也有的病斑呈不规则形,灰褐色,斑面上微有轮纹,病斑边缘为紫褐色;潮湿时病斑表面有黑色霉状物;后期病斑联成片,叶片枯死。

  1.2 发病特点:病原菌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病原菌靠雨水溅射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温暖多湿的天气,病害容易发生;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易发病;病地重茬栽培,发病重;低洼地,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浇水过多,缺肥料,发病重。

  1.3 防治方法

  1.3.1 栽培措施。 与瓜类、茄果类、十字花科类、豆类蔬菜实行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选择晴天浇水,防止大水漫灌,田间不能积水;保护地要加强通风,降低温度;发现病叶及时摘除,收获后清洁田园。

  1.3.2 药剂防治。 发病初喷施 2%武夷霉素水剂 200 倍液,50%复方甲基硫菌灵 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40%多·硫悬浮液 500~600倍液。每隔 7 天防治 1 次,共防治 2~3 次。 保护地栽培时可在发病初期,喷施 6.5%甲霉灵粉尘剂,每 667 平方米每次用 1千克,每隔 7天喷1次,共喷2~3次。

  2 叶枯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2.1 发生症状:只侵染叶片。 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淡灰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正背面具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斑相互愈合成片,致叶片枯死。

  2.2 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子座或菌丝块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

  2.3 防治方法

  2.3.1 栽培措施。 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2.3.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 40%多·硫悬浮剂 5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16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每隔 7~10 天喷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

  3 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保护地中或多雨地区发病重。

  3.1 发生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茎。 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黄白色至黄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不定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边缘稍隆起,直径为 2~5 毫米;茎发病时出现纵裂、稍凹陷,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溢出红褐色物质。

  3.2 发病特点:病原菌在病残体上存活越冬,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雨水、灌溉水、棚室内的滴水及昆虫活动传播蔓延。温度在 20℃左右,相对湿度 93%以上时发病重;保护地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或雾多雾大,发病重;病地重茬,低洼积水,磷、钾肥不足,易发病。

  3.3 防治方法

  3.3.1 栽培措施。 与非菊科蔬菜实行 2~3 年轮作;清沟沥水,防止大水漫灌;施用腐熟的堆肥,避免偏施氮肥;保护地要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3.3.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有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4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 400~500 倍液,50%利得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500 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每隔 7~10 天喷施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棚室栽培可烟剂或粉尘剂防治。

  4 立枯病

  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4.1 发生症状:主要危害根部和根茎部。 发病初期病部生浅褐色至褐色水渍状椭圆形病斑,病部凹陷后,病茎逐渐收缩或干枯,病苗开始呈萎蔫状,后逐渐枯死,但病株多立而不倒。 湿度大条件下,病部常长出浅褐色稀疏的蛛丝状霉。

  4.2 发病特点:病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 ,且可在土中腐生 2~3 年。 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病菌发育适温 24℃,最高 40~42℃,最低 13~15℃,适宜 pH 值为 3~9.5. 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该病。

  4.3 防治方法

  4.3.1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 0.2%的 40%拌种双拌种 .

  4.3.2 苗 期 喷 洒 植 宝 素 7500 ~9000 倍 液 或 0.1% ~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

  4.3.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淋药剂,常用药剂有 20%甲基立枯磷乳油 ( 利克菌)1200 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 1 500 倍液,10%立枯灵水悬剂 300 倍液,15%恶霉灵水剂 450 倍液。

  5 病毒病

  5.1 发生症状:全株受害,病株矮缩。 叶片呈轻花叶或重花叶,褪绿或叶色浓淡不均,呈斑驳或皱缩状。

  5.2 发病特点:菊花 B 病毒( CVB) 和黄瓜花叶病毒( CMV) 均可借汁液或昆虫传播,种子和土壤不能传毒。 该病在蚜虫猖獗的年份或利于蚜虫繁殖活动季节发病重。

  5.3 防治方法: 症状出现时, 连续喷洒 20%病毒 A 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抗毒丰 250~300 倍液,1.5%植病灵乳剂 1000 倍液。每隔7 天喷施 1 次,促叶片转绿。 防治蚜虫是关键,抓准蚜虫迁飞期,在虫口密度较低时连续喷药,常用药剂有 20%菊马乳油 2000 倍液,10% 溴马 乳油 1500~2000 倍液 ,50% 辟蚜雾可湿性粉 剂 2500~3000 倍液。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植物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