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

近20年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文献总结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 作者:鲁敏;王孟清
发布于:2019-06-14 共3127字

  摘    要: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 (PIC) 遣方用药规律, 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外感后咳嗽”等为关键词,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CQVIP) 、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CSPD) 中1996—2016年有关中医治疗PIC的文献, 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 提取信息, 建立EXCEL数据库, 规范相关数据, 对所用中药之性、味、归经、分类和药对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48篇, 获取方剂62首, 使用药物112味, 用药总频次635次, 单味药使用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药物按功效分为26类, 其中化痰止咳药用药频次最高, 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 药味以苦、甘、辛使用较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肝经;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 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结论:根据数据分析, 中药治疗小儿PIC组方以止咳化痰药为主, 经辨证多辅以补益药。

  关键词: 小儿感染后咳嗽; 中医药疗法; 用药规律;

  感染后咳嗽 (post-infectious cough, PIC) 是指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后, 咳嗽仍迁延不愈, 并持续4周以上的一类临床症状。在我国, 该病在儿童慢性咳嗽发病原因中占21.73%[1]。胸部X线片检查无异常或仅显示双肺纹理增多, 肺通气功能正常, 或伴有一过性气道高反应[2]。中医对小儿PIC, 无论是从病因、病位、病机还是辨证治疗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和非常丰富的经验, 越来越多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均证实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本研究对近20年来中药治疗小儿PIC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以期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感冒后久咳”“外感后久咳”“上感后咳嗽”作为关键词, 检索1996—2016年CNKI、CQVIP、CSPD中有关中医辨治小儿PIC的文献。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关键词;2) 采取中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3) 有详细方药记载;4) 临床研究、医案、个人经验报道均可。

  1.3 、排除标准

  1) 患者年龄>14岁;2) 外治法治疗;3) 综述类文献;4) 一稿多投的文献仅取1篇纳入。

近20年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文献总结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下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提取文献名称、发表时间、期刊名称、文献类型、是否为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及对照组样本量、治疗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对照组治疗措施、方药等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药物名称、分类根据钟赣生主编的《中药学》[3]进行规范。运用EXCEL VBA编写程序, 对所用中药及其性味归经、配伍等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其检索出文献89篇, 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 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共48篇。其中临床研究类文献39篇, 经验介绍类文献9篇。39篇临床研究文献共涉及病例3222例, 采取对照方法研究的文献有32篇, 根据Jadad评分, 均为低质量文献, 仅有2篇文献为3分。

  2.2 、药物使用频次、频率统计结果

  所纳入的48篇文献共出现方剂62首, 使用药物112种, 用药总频数635次。单味药出现频率在1%以上的有30种, 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 (见表1)

  表1 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 (频率≥1%)
表1 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 (频率≥1%)

  2.3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结果

  按功效将所用中药分为26类, 将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药均归于解表药, 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虚热药均归于清热药, 共计药物分类21种, 根据使用频次, 排名前5位依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22味) 、补气药 (10味) 、清热药 (20味) 、解表药 (12味) 和补阴药 (7味) 。 (见表2)

  表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结果
表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结果

  2.4、 药物性味分类统计结果

  共提及药性8种, 统归于药性之寒热温凉平, 根据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性凉与热的药物出现频次其他3种性味的药物相差显着, 不排除文献提取数量导致结果偏倚。使用药物7种药味均有涉及, 微甘、微苦分别纳入甘、苦进行统计, 根据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苦、甘、辛、咸、淡、酸、涩。 (见表3)

  表3 药物性味分类统计结果
表3 药物性味分类统计结果

  2.5、 药物归经分类统计结果

  所用药物涉及归经13个, 排名前5位依次为肺、脾、胃、心、肝经。 (见表4)

  表4 药物归经分类统计结果
表4 药物归经分类统计结果

  2.6、 药物配伍分类统计结果

  分别挖掘文献涉及方剂中两两配伍情况, 并进行统计。其中两味药配伍出现1523种, 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 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 (见表5)

  表5 药物配伍统计结果
表5 药物配伍统计结果

  3、 讨论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感染后咳嗽”病名, 对于表证已除而遗留咳嗽不愈者,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称之为“伤寒后嗽”。当代诸多医家把其归为“外感咳嗽”“久咳”“外感后久咳”“感冒后咳嗽”等范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颁布的《咳嗽 (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诊疗方案》中, 将PIC辨证分为风邪犯肺证、风寒恋肺证、风热郁肺证、风燥伤肺证四型, 但对于小儿PIC的辨证治疗, 目前仍多以临床经验为指导。

  本研究通过对所提取文献中药物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单味药用药频率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根据药物分类, 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化痰止咳药, 涉及中药22味, 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 频次排序前3位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故中药治疗小儿PIC以止咳化痰药为主。但凡咳嗽, 无论外感内伤, 其主要病机乃肺的气机升降失常, 止咳化痰为清肺必须之法。使用最多的10味药中, 桔梗、紫菀、百部、甘草、陈皮为止嗽散之主药。止嗽散出自清代着名医家程钟龄之《医学心悟》, 由桔梗、甘草、陈皮、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组成, 具有止咳化痰、解表宣肺之功, 主治经解表宣肺治疗后仍咳不止的外感咳嗽, 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 治疗各种新久咳嗽;陈皮、桔梗能宣降肺气、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药物“温润和平, 不寒不热, 既无攻击过当之虞, 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 肺气安宁” (《医学心悟》) , 适于各种咳嗽。夏清青等[4]对止嗽散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进行了系统评价, 证明该药临床疗效显着。补益类药物为第二优势用药, 主药包括补气与补阴、补血药, 涉及药味19种, 使用频次最多的前3种是沙参 (南沙参、北沙参) 、麦冬、黄芪。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麦冬擅养肺阴、清肺热, 二者配伍适于治疗阴虚肺燥有热之证。黄芪性甘, 微温, 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对PIC之肺脾气虚证尤为适宜。以药测证, 气阴两虚可能为小儿PIC最常见证型[5]。甘草与桔梗在药对中使用频次最高, 甘草甘润平和、补脾益气, 又可祛痰止咳;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 为肺经气分病之要药, 两药合用可利咽止咳排痰, 也是止嗽散之组方药。

  文献的质量对研究结果有直接影响, 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普遍不高, 临床研究纳入的病例数据普遍缺乏完整性, 且鲜有详细随机方案、退出/失访病例报告等, 因此在临床研究中, 应抱以严谨的科学态度, 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研究协作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多中心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2) :90.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慢性咳嗽协作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3年修订) [J].中华儿科杂志, 2014, 52 (3) :184-187.
  [3]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4]夏清青, 祁佳, 张宇锋, 等.止嗽散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的系统评价[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1 (5) :1032-1035.
  [5]朱梦婷.小儿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型的归类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 2016.
  [6]刘红梅, 王玉晶, 崔文霞.黄芪、甘草治疗儿童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8, 30 (5) :343.

作者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中医药大学
原文出处:鲁敏,王孟清.中医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用药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05):135-136+15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