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常有”这一概念由福建省名老中医、儿科专家高树彬教授首度提出并加以论述。高教授从医30 余载,潜心研究儿科疑难杂症,在经方的应用、体质的调理、中药剂型的改革等方面有独到的造诣。高老师认为小儿的某些反复发作性疾病,其发作与“积常有”状态密切相关,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等。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定期清积法,对减少、减轻此类疾病的反复发作有积极的作用。笔者有幸跟随高老师学习,现结合临床体会,浅析“积常有”理论对小儿哮喘的指导作用。
1、 对哮喘病因、病机的指导
“积常有”是小儿在生病前存在的一种状态,是多种病理因素积累的过程。这些病理因素或来自先天的禀赋,或来自后天的失调,从无到有,不断地产生和累积。由于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加之饮食、情绪的失调,气候、环境之异常等诸多不良因素,均可影响到小儿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诸积形成。“积常有”状态分为食积、热积、痰积、寒积及毒积 5 种。从小儿哮喘的发病过程来看,5 种“积”与哮喘发作均有一定关系,其中痰积与哮喘关系尤为密切,这与王烈教授在论述哮喘病时提出了小儿哮喘的苗期(哮喘病的端倪) 和痰蕴状态的论点相一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指出: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动,必有伏饮。”即是对哮喘病发作时临床特点的描述,也指出伏饮、痰浊与哮喘的发病直接有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曰: “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可见哮喘病的形成与发作,均以痰为基本病因。痰的形成无外乎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或加之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或情志不遂等,使水液运化失常,蒸化无权,酿生痰湿,久而成痰积。痰留体内,胶结不去,遂成哮喘病的宿根。宿痰遇新邪引动而触发,壅于气道,使肺气既不得宣发于外,又不能肃降于下,上逆而为喘息急促,而哮鸣作声。食积、热积、寒积及毒积或因诱动宿痰,或因影响肺、脾、肾三脏水液代谢功能致痰饮内生而诱发本病。如明代李士材《医宗必读》就认为哮病其因甚多,“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熏蒸,总不外乎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
清代沈金鳌在《沈氏尊生书》一书中提到食哮、水哮、醋哮、风痰哮等多种之异,也是根据不同种病因长期累积损害而确定的。
2、 对哮喘治则、治法的指导
“积常有”是小儿机体发病的一种“病前状态”,这种状态能否及时纠正,直接关系到发病与否。
“积常有”与哮喘关系密切,尤其是痰积贯穿哮喘发病的全过程,其余 4 种积既是生痰聚浊之原因,又是引起哮喘病发作的诱因。如《景岳全书》所云: “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因此,对五积的清积疗法,同样对哮喘的治疗有指导作用。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是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如《丹溪心法》说: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由于痰浊为本病之宿根,痰阻气闭是本病的病理环节,故发作时应以豁痰利气为重点,根据证候虚实寒热之不同加以调整。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痰浊壅肺应去壅泻肺,风痰当祛风化痰。平时扶正治本,当予补肺、健脾、益肾等法。补肺可加强卫外功能,防止外邪入侵。健脾可杜绝生痰之源。益肾可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兼有食积者宜消食化积,热积明显宜泻热,痰盛者应祛痰,寒积者当温阳散寒,毒积者应清毒散聚。如《景岳全书·喘促》所说: “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定期清理体内各种积滞状态,作为病因或诱因的“积”的量就有所减少,有助于改善体内脏腑的功能,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可见,扶正固本与清积疗法相配合,可减少哮喘发病前其病理因素的积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减轻或控制哮喘病的发作。
3、 对哮喘遣方、用药的指导
药物治病,主要是以其气味之偏来调正气之虚、邪气之胜,即通过补虚泻实,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
哮喘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如寒性哮喘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选射干麻黄汤。热性哮喘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类。痰浊哮喘治以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风痰哮喘治以疏风宣肺、化痰平喘,方用华盖散加减。哮喘的发生与多种“积”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在临证时可参以诸积的清除。有食积者宜予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平胃散、四逆散、焦三仙等以消食化滞; 热毒甚时宜清热化浊、解毒散聚,常配合甘露消毒丹、葛根芩连汤、泻白散、栀子豉汤等; 痰积盛者宜消痰化饮,常配合温胆汤、小陷胸汤、苇茎汤、三子养亲汤等; 寒积甚者宜温阳散寒、化饮平喘,如小青龙汤伍以桂附、苏子降气汤等类。缓解期当扶正固本,区别肺、脾、肾之主次,予以补肺、健脾、益肾之法。肺虚时宜补肺固卫,选用玉屏风加桂枝汤,或加陈皮、半夏、杏仁、枳实、白豆蔻等运脾化痰; 脾虚时当健脾祛痰,取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等类。应重视振奋脾阳以杜绝痰饮化生之源,常选用附子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在固本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病前状态,当出现病前状态时应及时予以消除。如出现食积应及时健脾消食,在健脾同时选用焦三仙、四逆散、调脾散等。如出现痰蕴之征应及时予以健脾化痰如用二陈汤、温胆汤等。兼有外感征兆应及时予以疏风解表。总之,通过及时调理以减少小儿哮喘的发作为目的。
4、 对哮喘调护的指导
“积常有”是一种接近发病的状态,也称为“欲病”状态。这种状态自身也存在着量变的过程,在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时,如感受外邪、饮食失节、不良情绪等,会使“积”的量有所增加。当受到有利因素的影响时,如用某些食物、药物、物理、心理疗法、运动等,“积”的量会有所减少。当“积”的状态未发生质变时,人体就不会发病。因此,采用相应的调护措施及时纠正“积”的病前状态,对减轻哮喘的发作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首先,要遵循“平时治本,发时治标”的原则,注重扶助正气、祛除伏痰,当为预防哮喘发作之首务。其次,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感冒,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等。再者,饮食要清淡、营养且适量,进餐不宜过多,忌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生冷及海腥之品。第四,要让患儿保持良好的情绪,安抚发病时的恐惧心理,避免情志过激。此外,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鼓励参加合适的体育锻炼。还可以配合小儿推拿、穴位贴敷、药膳调理等多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减少发病的目的。
综上,“积常有”状态与哮喘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各种“积”有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临床表现推断出相应的“积”,据此相应采取消食、清热、祛痰、温阳、解毒等法,阻断了哮喘发作的某些病因或诱因,从而减少或减轻哮喘的发病,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高树彬,田志伟.试论小儿“积常有”状态[J].中医杂志,2012,53(5) : 393-394.
[2]孙丽萍,丁利忠,王延博.王烈教授“哮喘苗期”理论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2(2) : 98-99.
体质是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它受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影响,并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1].而小儿体质学的研究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内容.小儿脏器娇嫩,生长发育迅速,具有易感性更高,易变性更...
虞坚尔教授师从朱瑞群先生,是徐氏儿科的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研读经典,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德艺双馨。其治学严谨,思维慎密,整体思辨,临证经验丰富。虞坚尔教授擅长应用和解法治疗小儿外感疾病,认为小儿属少阳之体,...
感冒虽为小恙, 然常见、多发, 且以风热型居多, 故治疗风热感冒时要谨守病因病机, 以热、毒立论, 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王烈教授自拟中药汤剂清感方加减治疗小儿风热感冒, 此方妙用清热解毒之品, 以“热毒理论”为指导, 临床随症加减,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