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妇科论文 >

“头风摩散”运用于妇科痛症领域的效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25 共3821字
关键词

  “头风摩散”出自《金匮要略》,其方药组成由大附子 1 枚,盐等分,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头风摩散,顾名思义,本方是治疗头风的主要外治方剂,在妇科领域的应用,历来鲜有人问及。笔者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将本方广泛运用于妇科痛症领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兹将临床一得与同道分享。

  1、 方意探源

  “头风摩散”来源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原方由“大附子”、“盐”2 味药物组成。书中只有方名和药物,没有主治条文,笔者认为系古人整理时脱落所致。根据本方的制作方法及方名,大致推演系治疗头风病,故本方有头风病外治法首方之誉。诚然《黄帝内经》亦有相关记载,如砭石、针刺等外治法,然《金匮要略》可谓集药物外治法之大成,除了本方以外,尚有治疗妇人阴中寒之蛇床子散,前者治上焦,后者治下焦,二者遥相呼应。头风摩散的临床应用,古代可稽考的文献甚少。就近现代以来,各医学期刊报道者,亦可谓凤毛菱角,以其文简意奥、无人问津,抑或温故知新而泛泛掠过,多不得其旨。精研本方之“以摩疾上”一句可谓寓意深远,笔者认为可以理解成有是痛则有是方,如头风病则摩头上,上腹痛则摩中脘等。然而引起疼痛的缘由有寒、热、虚、实及瘀等因素,根据本方药物配伍特点,推导其治疗疾病的病机多系寒邪作祟。《内经知要·治则》称“寒者热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附子为阳药,《神农本草》称“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等。《本草求真》指出本品“纯阳有毒,通行十二经”。是故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彻上彻下,走而不守,竭阴散寒,十二经脉表里窠臼无所不到,以其性雄刚烈,故为君药; 盐为阴药,《神农本草》有“大盐”和“戎盐”之分,本方所用的“盐”并非戎盐,而是特指大盐,即海盐。《金匮要略》有治疗小便不利的“茯苓戎盐汤”,方中所用之盐系内陆青海所产的“戎盐”,故头风摩散当以大盐为是。《本经》称其“生池泽”,其主要功效系催吐的作用。唐·《新修本草》注释称:“生邯郸及河东池泽,味甘、咸,寒,无毒。主胃肠结热,喘逆,吐胸中病。”以其咸寒润下软坚,故为臣药。附子与大盐配伍,一阴一阳,寒热互用,药少精专,故止痛效宏。《黄帝内经》称“头为诸阳之会”,附子之辛,大盐之甘,辛甘化阳,附子之热与大盐之寒,寒热并用,阳主阴从,故能治疗头风病,同时大盐的运用避免了寒盛格拒不受及附子燥热伤阴之虞。

  热者寒之,重用大盐,稍佐附子; 寒者热之,重用附子,稍佐大盐,此又是同中之不同,学者当留心。后世民间常用白酒和食盐配伍止痛,亦系从本方套出。

  总之,本方能升能降,彻内彻外,系治疗局部痛症的外治效方。

  2、 理论依据

  妇女由于其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腹部痛症多涉及奇经,尤以冲任二脉与妇科疾患关系最为密切。

  《难经·二十八难》有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冲任二脉循均行腹里,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实现其功能又以少阴肾、厥阴肝为基础,故《温病条辨》有“八脉丽于肝肾”之说。再者“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肝肾为木水相生,乙癸同源,二者生理协同,病理攸关。故妇科痛症的病理涉及冲任和肝肾。又《素问·举痛论》有云: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血不通,故卒然而痛。”故可知寒邪凝敛,血流不畅,血滞成瘀,不通则痛。寒邪致痛属实者,多续时间长,疼痛剧烈,常伴恶心呕吐、面色发青、局部皮温降低,得温则减; 属虚者,绵绵作痛,喜揉喜按,面色青白相兼。由于妇女有经带胎产乳的特点,一生又数伤于血,邪气干忤常处于“受如持虚”的状态,如经期过食生冷,日久寒结血分而导致痛经;抑或多产房劳,抑或金刃损伤冲任,下焦阳虚,湿邪伏滞营分,导致绵绵腹痛; 抑或素体虚寒,肾气蒸化水液乏竭,水湿内陷血分,湿瘀互结,导致妇女月事非时而下、淋漓不净等。变症虽多,下焦寒邪客忤,经脉运行受滞则一。

  3、 典型病案

  3. 1 痛经

  杨某,女,23 岁,2013 年 9 月 11 日初诊: 患者因经行腹部冷痛 2 年,经期疼痛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因辗转重庆市区、万州区各大医院治疗而疗效不佳,遂来就诊。现自行经期口服布洛芬止痛。月经史:14 岁初潮,周期 32 d,7 d 经,量中,色略暗,夹血块,经行无不适。LMP:2013 年8 月12 日,6 d 经,量中,色暗,夹大量血块,经行下腹冷痛剧烈,持续1 d,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不伴腹泻及肛门坠胀,服用布洛芬有时不能缓解,影响日常工作。白带量中,质稀,稍有腥味。既往体健。生活史: 嗜好生冷及酸性食物,经期未忌口。婚育史: 22 岁结婚,未生育,暂无生育要求。刻下: 形体偏胖,面色略青,平素畏寒,四肢微厥,胃纳可,睡眠安,情绪稍急躁,大便常,小便清长,不伴浑浊,夜尿偶有 1 次,舌质淡红,苔白略见水滑,舌络(+) ,脉沉细弦,右尺略短。行妇科彩超未见异常。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属素体阳弱,经期过食生冷,阴寒之气,循阳明冲任之径,内陷厥阴血分,日久有再损少阴阳气之虞,病变以血分寒凝为主,实中夹虚; 西医诊断继发性痛经。处方: 当归 10g,吴茱萸 18 g,生姜 15 g,细辛 6 g,通草 6 g,肉桂 6g,白芍 12 g,益母草 15 g,炙甘草 6 g,大枣 3 枚,上药共 6 剂,慢火久煎,每日 1 剂; 药渣浴足,每晚 1次。另给予白附子 180 g(研末) ,食盐 60 g,艾叶100 g(研末) 炒热,装入棉布袋,熨烫下腹部,每日 2次,每次 30 min,1 剂重复熨烫 1 周。忌食生冷及酸性食物。

  2013 年 9 月 20 日二诊: 药后诸症明显缓解。

  LMP: 2013 年 9 月 13 日,6 d 净,量中,色鲜,夹少许血块,经行下腹冷痛大减,未作呕恶,白带少。刻下:面色略青,形体偏胖,四肢微温,畏寒稍减,纳眠可,大便常,小便淡黄,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舌络(+) ,脉沉细略涩,右尺仍略短。诊断同前,辨证属辛温兼通及温散兼补后,寒邪略减,有郁热之患。处方: 丹皮 6 g,肉桂 9 g,柴胡 6 g,枳壳 6 g,白芍 6 g,细辛 3g,吴茱萸 12 g,生姜 6 g,黄连 3 g。上药共 12 剂,文火慢煎,每日 1 剂,药渣浴足; 另在头风磨散中加黄连粉 30 g,炒热外敷,每晚 2 次。随访至今,患者除偶有轻微痛经外,诸症悉除。

  3. 2 慢性盆腔疼痛

  边某,女,39 岁,2013 年 8 月 17 日初诊: 患者因“下腹隐痛 2 年”来就诊,2 年前因人流后出现下腹剧痛,伴白带量多,就诊于县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盆腔炎,予以输液抗炎治疗 8 d 好转出院,此后腹痛反复发作,长期口服妇炎康片、金刚藤胶囊,病情控制不理想。月经史: 15 岁初潮,周期 25 ~ 27 d,4 d经,量偏少,色鲜,无血块,经行无不适。末次月经2013 年 8 月 7 日,6 d 经,量中,色偏黯,经行下腹隐痛。白带量多,色黄,质稀,有异味,偶有外阴瘙痒。

  既往居住环境潮湿,喜啖柑子。21 岁结婚,顺产 1次,人流 5 次,末次人流为 2011 年 8 月。刻下: 形体虚胖,面色黄滞略带青,情绪急躁,腰痛喜按,口干口苦但不喜饮,畏寒,肢微厥,嗜睡,大便干稀不调,色黄,质黏,小便深黄,稍浑浊,无尿痛,夜尿 3 次,舌质略红,水滑苔,底微黄,舌络(+) ,脉弦涩,尺脉弱。

  妇科检查外阴(-) ,阴道畅,见中量乳白色分泌物,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前位,常大,质中,欠活动,轻压痛。双附件扪及片状增厚,轻压痛。中医诊断腹痛,辨证属湿邪内外浸淫,水湿郁热,内陷下焦焦膜,不通则痛; 过服清热抗炎药物,日久伤及少阴之阳; 湿邪内盛,水津不归正化,气机条达失常,导致厥阴气郁; 久病入络,湿瘀互结,病变在营分、气分,湿重热轻,病性属虚实夹杂。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处方: 黄柏 6 g,防己 12 g,苍术 15 g,薏苡仁 30g,附片 15 g(先煎) ,车前子 10 g,柴胡 10 g,枳壳 12g,莪术 15 g,鹿角霜 10 g(包煎) 。上药共 6 剂,醋盐为引,慢火久煎,每日 1 剂; 药渣浴足,每晚 1 次。另给予白附子 120 g(研末) ,食盐 60 g,黄连粉 30 g 同炒热,装入棉布袋,熨烫下腹及腰骶部,每晚 2 次,每次 30 min,1 剂重复熨烫 1 周。忌醪糟、甜食及热带水果。

  2013 年 8 月 25 日二诊: 诉腰痛未作,偶有下腹隐痛不适,大便成形,色黑,质稍黏,小便淡黄,畅利,舌质淡红,苔微腻,舌络(+) ,脉弦缓,稍不流利,尺脉弱。由于患者外出深圳务工,煎药不方便,故给予头风摩散加味(苍术粉 120 g,白附子 150 g,食盐 60g,黄连粉 45 g,鹿角霜 75 g) 6 剂,继续熨烫下腹及腰骶部,每晚 2 次,忌口同前。2014 年 1 月 26 日回乡过节,诉腰腹疼痛控制情况一直良好,白带亦少,行妇科检查除双附件增厚外,未见特殊。

  3. 3 产后身痛

  贺某,女,24 岁,母乳喂养,2014 年 2 月 14 日初诊: 患者因顺产后四肢关节冷痛 1 月,四处就医少效来诊。2013 年 12 月患者于县人民医院顺产一活男婴,产时出血少,恶露 8 d 净,1 月前因天气阴雨绵绵,坐月子不慎受寒,遂致四肢关节冷痛,伴有沉重感,无麻木不适,曾服用祛风透表燥湿药,停药则病情如初。刻下: 面色如常,形体适中,四肢关节冷痛,沉重感明显,不伴关节红肿,胃纳可,大便干稀不调,质稍黏,小便淡黄,稍伴浑浊,畅利,舌质淡红,苔白厚,舌络(-) ,脉浮涩,查风湿 3 项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产后身痛,辨证属产后百脉皆虚,摄身不慎,外受风湿寒,湿流关节,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属表属实。给予蠲痹汤合头风摩散加减: 羌活12 g,当归 10 g,黄芪 30 g,桂枝 10 g,白术 15 g,防风 15 g,附片 12 g(先煎) ,苍术10 g,松节18 g,姜黄10 g,醋和食盐少许为引,3 剂水煎服。药后随访,微汗出至膝关节以下,诸症豁然。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妇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