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建筑设计人才培育中的应用

来源:科技与创新 作者:高玉环;高露;周健
发布于:2020-10-14 共3197字

  摘    要: “工匠精神”的回归是国家强国战略和院校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在梳理“工匠精神”的背景、内涵和培育难点基础上,探索从技能人才通用层面和建筑设计职业领域专用层面构建“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渗入策略框架,并提出具体实施举措,为同类院校开展“工匠精神”的融合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建筑设计; 技能人才; 培育策略;

  2016-0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也反复出现在各级政策文件中。“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企业转型升级、高品质消费的需要,是技能人才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2]。职业院校是培育技能人才的摇篮,是融入“工匠精神”的主阵地。据2017年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为2 682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3]。目前,职业教育正处在向“类型教育”转型的时期,“百万扩招”使生源多元化也对院校提出了新挑战,在高职院校具体专业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将有助于院校找准新时期人才培养理念的底层逻辑。

  1、“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培育难点

  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和“工匠精神”传统内涵,现代技能人才通用“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1)技术技能高度契合市场需求;(2)守住底线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观;(3)技术领域终身精进的个人追求。

  基于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自身特点,根据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在《关于建筑实践中职业主义的推荐国际标准》中的相关论述,建筑设计职业领域“工匠精神”内涵包括4个方面:(1)专业性(Expertise),指被聘完成职业任务时,具备完成服务的系统知识、才能和理论;(2)独立性(Autonomy),坚持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判断,不受任何私利的支配;(3)公正性(Commitment),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有责任为其业主服务;(4)责任性(Accountability),意识到其工作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只承接在专业技术领域中受过教育、培训和有经验的职业服务工作[4]。

  目前,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主要难点表现在3方面:(1)缺乏调研机制,人才技能导向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性无法保障;(2)缺乏言传身教场地和职业精神引导课程,师资实践水平受限,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从业独立性、公正性和责任性等匠心无法融入教学;(3)技能提升通道不明,缺乏终生学习路径。应对培育瓶颈,本文以强调技能应用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工匠精神”在具体专业的渗入策略。

  2 、在建筑设计专业渗入策略

  “工匠精神”的培育包含2个层面:(1)广义上为所有技能人才共有的工匠精神渗透;(2)针对建筑设计职业特有工匠精神的渗透。对应“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其对教学的内在要求,提出具体的培育途径,搭建了针对建筑设计专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框架,如图1所示。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建筑设计人才培育中的应用
 

  2.1 、改善师资场地,优化匠业条件

  依托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双基地平台,最大化还原工作岗位环境,校企师资互聘及教师入企提升了师资实践水平,为实施言传身教、实践考核提供了条件保障。建筑设计专业与光辉城市(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设立“订单班”,打造“校内虚拟现实梦工厂+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的校企双基地。校内基地建设参考澳洲TAFE模式,将讲授空间、绘图空间、汇报空间合并设置,便于各教学环节切换,校内基地软硬件设施标准由校企共同商定,45个工位软硬件配置对接建筑设计院标准,配备3D眼镜、手柄等虚拟现实设计工具,确保满足教学企业双标准。校外企业基地主要承接“订单班”学生寒暑假实习与顶岗实习。

  图1 建筑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框架
图1 建筑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框架

  双基地师资实现了校企互聘,“虚拟现实设计技术”及部分实训课程由企业导师教学,学校教师则定期入企参与建筑设计实践,实现双师互培互聘。学生实践考核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一起承担,在缺乏第三方评价的环境下,最大化保证教学效果评估的客观性。

  2.2、 开展需求调研,精准定位匠技

  目前,职教缺乏行政层面系统收集行业需求信息的有效机制,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互为信息孤岛,既有调研机制因落实时缺乏整体合作动机,企业配合度不高。建筑设计专业采用了落地性更强的“若干合作企业负责人为主+学生反馈为辅”调研模式。针对企业负责人,由院校教师灵活采用电话沟通、书面问卷和核对大纲等形式调研,调研侧重3个方面:(1)学生工作评价,询问毕业生工作范围、技能优势短板;(2)课程合理性评价,调研课程的重要性、前后关系及学时合理性;(3)行业发展趋势评价,了解新技术在企业应用情况、前景及能力需求。学生评价则针对已就业学生,询问工作现状、晋升方式、继续教育需求。

  根据2019年最新调研结果,企业负责人对本院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共性反馈有3点:(1)能力。场地和造型能力欠缺,规范熟悉度、绘图准确性不够,图纸识图能力欠缺,设计能力不足但其他技能优势未凸显。(2)课程。缺乏实践项目和职业常识教育,需加强“计算机表现技法”“场地设计”课程,删减“美术”“CAD”课程学时。(3)新趋势。BIM技术应用受阻但前景可观,建议了解,VR技术可使高职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针对反馈意见,教研室针对性地调整了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3 、推进课程改革,融入匠心教育

  匠心教育的缺失在企业需求调研时已显现,除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加强匠心引导外,在保证课程学时整体平衡前提下,将匠心教育融入在“职业建筑师教育”与“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大纲中。16学时的“职业建筑师教育”侧重学生匠心塑造,通过具有争议的情境案例讨论,对建筑师从业常识、职业道德、社会使命和权利义务进行讲解,传授在利益灰色地带如何坚持专业独立性、责任心的具体做法;同时立足高职学生起点,明确自身竞争长处与短板,客观讲授本职业发展前景,降低学生毕业前期预期,但提高对技能持续提升后的期待,传达潜心修技终有所成的理念。相比笼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同时在“中外建筑史”课程中强化“大国工匠”案例教学,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大匠进行思政入课教育,传承古代“工匠精神”内涵。

  2.4、开展证书培训,引导终生精进

  匠人技能的习得无法一蹴而就,需随行业动向不断精进,精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建立上升通道与养成从业兴趣。目前,国家资历框架待完善、技能上升通道不畅,是困扰技能人才提升的主要障碍。在建筑设计专业,以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为载体,引导学生进入技能提升通道。在国家推行“学分银行”和“1+X”证书制度背景下,依托学院成为首批“1+X”证书制度(建筑信息模型领域)试点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率先开展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课证融通探索,首届考试通过率初级证书为70%,中级为73.17%,高于学院平均水平,并借助国家对证书前景的宣传,学生代表参与颁奖活动,调动了技能人才的考证与提升的积极性。除BIM技能等级证书,目前与建筑设计相关证书还有“识图与构造”,X证书范围的拓展,将丰富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选择。此外,在“职业建筑师教育”课程中,将该专业在校期间可考取的BIM初级证书、BIM中级证书、施工员证,与毕业后可考取的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BIM高级证书、注册规划师等证书要求与课程大纲进行了对应,使学生对考证提升的各渠道做到提前准备,但考证只是培养匠才终生精进的第一步,要养成终生学习习惯还需提升技能成就感。

  3、 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成效达成在于长期积淀,在策略框架搭建完成后,需形成周期性的实证融入与反馈调整,积跬步才能至千里,持续融入教育才能将“工匠精神”逐渐内化到技能人才的一言一行中。

  参考文献

  [1]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5].http://news.xinhuanet.com.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据看变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情况[EB/OL].[2017-09-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928/sfcl/201709/t20170928_315529.html.
  [4]许安之.国际建筑师协会:关于建筑实践中职业主义的推荐国际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16.

作者单位: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原文出处:高玉环,高露,周健.工匠精神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渗入策略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19):91-92+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