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关于工匠精神论文的范文,来了解一下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第一篇: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作者:袁保华
作者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摘要: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高度与广度。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尤为重视技术的强大,而技术的强大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高职院校是培养建设"大国工匠"的主要阵营,将工匠精神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理念相融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体现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动力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是否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呼应。目前,职业院校在追求功利性而忽略职业精神培养、企业短缺人才培养过程等现实情况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在高职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入中,存在观念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课程体系不够科学、执行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等问题。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加强完备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担当与责任。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融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袁保华(1980-),女,湖南株洲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广告策划与营销教学研究。;
Abstract:To some extent, the connotative value of craftsman spirit determines the height and breadth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tries wit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the main industr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owerful technology,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craftsman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main camp to cultivate and build "big country craftsmen".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ntegrate the craftsman spirit with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can reflect the self-development power demand of students' career. To a certain extent, it tests whether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rresponds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t present, vocational colleges pursue utilitarianism and ignore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enterprises are short of talents training process. Under such realistic circumstances,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raftsman spirit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cognition of concept, un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superficial implementation and not deep enough. It is the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perfect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word:craftsmanship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改革开放40年来,时代发展际遇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愈发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专门人才。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内涵,更是一种生产力。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已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的共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更是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应该是对理性认知的升级。正如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是人性永远无法克服的。人会用促逼的手段强行、蛮横地向自然索取,以求获得人类社会的整体物质利益。构建工匠精神理性认知与构建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灵魂。工匠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工作的本真目的是深入探讨工匠制度的构建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1].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最早的庖丁解牛、鲁班大师的精湛手艺、传统品牌"张小泉""王麻子"都是匠心制造、良心好物的典范。而工匠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不仅体现了匠人们对作品的精工细造、精益求精、不厌其烦的雕琢细节,更突出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不言放弃的态度,最宝贵的是对材料、技艺、造型、审美、功能以及背后承载的文脉与精神的敬畏、守候与传承的态度。工匠精神被重视,是因为隐藏的每一处一丝不苟的细节都值得学习与尊重。如,德国、日本产品一直冠以品质优、性能强、质量有保障而享誉世界,为国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与品牌效应,而推动德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客观认识就是德国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代表了德国的一种产品精神,也是整个德国在工业发展中的整体展现。这种精神并非天生就存在于德国民族的意识中,而是伴随着德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和职业教育与之相得益彰而产生的一套德国企业间以及工人间共同坚守的内在信条[2].
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是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都是将师道精神、职业精神、创造精神、践行精神融于一体。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高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是专注理实结合下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软实力、加强社会竞争力以及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
1.在国家战略计划层面上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质造"型人才回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高品质。从前手工劳动者的身份地位不被认可,社会地位低下,很难找到一种职业归属感,更加不可能代表一种职业精神。现在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社会的认知、国家的政策都在重视工匠精神人才的回归,越来越摒弃浮躁的"商人精神".工匠精神人才是通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加上理论知识的不断强化滋养,有能力掌握高水平技术和不断对新材料新技术创新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在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的设置上,更需要针对学生彰显工匠精神理念结合的思考与践行。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诉求
通过分析《2017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企业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标准中, 对"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方面尤为重视。企业近几年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诉求越来越明显,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工作实践慢慢打磨,终究会尽如人意,但是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恪守精神却需要在高校教育教学层面滋养渗透。应从理论到实践武装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学生的道德层次关乎产品的质量层次,这是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高新技术行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是逐年上升的,市场对高职学生也抱有期望。工业文明的发达,与技术、工匠关系、人类创造知识的过程来说,人类最先创造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工匠精神后天是可以培育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认知。高职院校在专业领域给予了学生极强的专业知识,但工匠精神才是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升华,也是人才竞争的关键点,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中脱颖而出的显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课程融合的路径
1.着力培养学生专注于职业态度与操守
首先要解决对工匠精神与课程融合教育认知程度不足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3].很长一段时间工匠精神淡化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觉得已经是过时的代名词。学生个人乃至家长对工匠、匠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手艺人、瓦工、厨师等出卖苦力维持生计的行业层面。认知的偏差,导致对工匠精神的内涵领悟不彻底,对概念感到陌生与模糊。培养的人才势必对爱岗敬业精神领悟浅薄,频频出现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的问题,缺少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也从侧面折射出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视度和普及度不够。提升学生的意识应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做起。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育工匠精神认识与灌输环节的精心设计,忌讳理论与实践浅尝辄止的现象。学科之间对于工匠精神的理念可以形成交叉相融传输,在不同的知识领域有不同的运用方式。
2.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的技能及技术教育
技术理性是工匠精神理解的前提。工匠精神之"匠"是指具备极强的专业特性、专业追求、专业操守,而精湛的技能技术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如美的研究电饭煲,用两吨米的实验才让米饭做出来更好吃。技术发展的目的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专业知识吸收的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锻炼学生从动脑到动手再反过来由动手指挥动脑的主动思考。以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为例,从前期的市场调查分析、消费者心理分析,到设计调查问卷、实践做调查访问,再到推导市场调查的方法与作用意义等,都完全可以放开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一方面找到了学习专业的乐趣,一方面又磨砺了动手加动脑结合的思考方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要求专业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同步导入工匠精神的职业使命感和专业精神的认同感。
3.着力培养学生专情的人文素养以及树立真善美的健康观念传承
工匠精神价值观核心是技术和人文精神。从哲学上说,是对人类社会的终结关怀和追求人类幸福的价值所在。技能、技术、技艺之间互为关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才正确的价值观与使命感的方向标。师生共同拥有高洁的人文情怀、学有所用、掌握一技之长是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践行工匠精神是作为普通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一种留存手段,任何职业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任何从业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4.着力培养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通力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所以,要充分利用此类平台检验学生的技能技术掌握程度与不足之处。学校与企业建立课程置换机制,有些相关于企业文化的课程,可以提早渗透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的用人机制,提早对岗位的要求有认知,把工匠精神与企业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相融合,做到人人都爱岗、人人都敬业。每位学生的生长环境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对未来的岗位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并未理解深刻,甚至是由着性子来,如,岗位不满意、待遇不如意等问题都不能客观理解。有待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给予疏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到乐业、乐学、精益求精,掌握一技之长用以谋求发展。工匠精神另一层内涵是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如舞蹈家谭元元的成功靠的是不断打磨的技艺加坚韧不拔的精神;书法家王羲之靠的是一池碧水练就的炉火纯青的功夫。所以,要培养学生在企业岗位上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对一个行业的涉足需要从了解、认知、钻研、喜欢到执着的过程。浅尝辄止发现不了问题所在,同时也发觉不了个人价值所在。深度校企合作是高校探索自身发展需求的关键环节,需要作为高校长久的发展战略。
三、结论
高职院校、高校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更多的社会力量都应认识到,高职院校是肩负着培养立德树人、规范行为、激励思想上进、积极思考问题的具有专业使命的重要价值理性教育,用价值理性的本质规定关怀具有工匠精神个人存在的价值。价值作为理性的一方面,直接参与工匠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肯定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一种全面自由的发展,感受存在的价值、职业的认同感,并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教育行为和实践当中,以便更好地优化学风、教风,促进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融合,进而培养专业性、人文性、职业性的工匠精神人文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者需要转变职业教育办学观念、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培养体系、打造匠艺相生的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高职教育中,推动社会形成崇尚、践行工匠精神的社会时尚新观点。当然,工匠精神也并非是说说就能达到的理想境界,需要高职院校多方协同,组织各方资源保障工匠精神在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入流动。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会加强工匠精神在学生中的认同,打造润物细无声、春来发几枝的校园文化气氛,从宣传、广播、推文、网站、优秀案例树立起学生崇敬、向往工匠精神的思想境界。高校育人、引导使命在不断探索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与担当[4].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7):27- -30.
[2]陶红单丽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 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2):18- -24.
[3]于冠华,武淑平。工匠精神视野下大学生专业使命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0):62- -63, 69.
[4]杨文明,张玉芹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4):86- -89.
文献来源:袁保华。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J].林区教学,2021(07):24-26.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第二篇: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主要路径
作者:冯宝晶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摘要: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履行立德树人使命任务的需要,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思政课融入"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教育,开展工匠精神情感体验式专题教学,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培育能力来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工匠精神教育;
作者简介:冯宝晶(1971-),女,内蒙古满洲里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9);
基金: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精细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GJJB017);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一个热词,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热烈反响。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李克强总理做出的批示中也指出,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工匠精神具体是什么,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既坚定理想信念又脚踏实地,既怀一技之长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释义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邓旭升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这个概念是由"工匠+精神"组成,"工匠"凸显的是工匠精神追求的技术、技能、技艺层面的价值,而"精神"更加专注的是工匠精神的专业、专注、专精等层面的追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特级技师高凤林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工匠精神",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工匠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内涵:一是技艺精湛、追求卓越。在自己所从事的生产、工艺、管理等工作中执著钻研、精益求精,其精湛的技艺达到了行业、领域、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为了做得更好,工匠会不断学习、不懈追求,依靠创新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二是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爱岗敬业是成长为工匠人才的必要条件,只有全心投入,才会有所建树,才能实现超越。爱岗敬业反映出从业者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它体现的是从业者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操守,是从业者对自己工作的敬畏之心,以及视职业为生命的精神境界。三是淡泊名利、一生坚守。因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以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了委屈。在艰难困苦之时,在攻坚克难之际,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担当,不怕牺牲。对于真正的工匠而言,物质、荣誉只是身外之物,内心的需要、个人的志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最根本的动力。四是道技合一、革新创造。"道"是指一种对人生境界的领悟和参透;"技"是指工匠所掌握的手艺技巧。"道"的内涵非常丰富,革新创造之道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革新创造之道的引领下,工匠们打破僵化、突破常规、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一次次攻坚克难,将常人眼中的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又将可能变为现实。
二、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职教育重在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眼高手低、技能学非所用,造成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脱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高职院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必然举措。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首先要强调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塑造,然后要注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有助于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二)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坚实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高科技创新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硬件"条件,但更为关键的是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这种"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犹如无源之水,难以发挥应有价值。所以,高职院校要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唤起青年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而为实现经济质量的跃升、实现全方位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三)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敬业"和"诚信",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对劳动做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工匠精神是对劳模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加强工匠精神培育,追求匠心,传递正能量,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激励他们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梦想、体现人生价值,从而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四)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目前的高职学生大多是"95后"或"00后",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表达、乐于沟通,但是受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缺少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然而,根据调查,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就是是否能吃苦耐劳、积极上进。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道德理想养成的重要阶段,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提升辨识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助力学生成我、成人和成才。
三、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路径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使命,而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塑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方面任务尤为艰巨。
(一)融入"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教学中,一方面,要从劳动与人的存在、劳动与社会历史、劳动与人的解放三个层面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讲好该专业领域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故事,与学生分享技术工人、大国工匠、行业楷模"敬业奉献、勇于创新、成长成才"的案例,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通过努力拼搏实现人生梦想、展现人生价值的热情,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新理念、新风尚。同时,要讲好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不能外在于原有的思政课教学体系,而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把枯燥、抽象的理论故事化、形象化、生动化,实现故事与教学的浑然一体、有机融合。
(二)开展工匠精神情感体验式专题教学
情感因素在思政课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影响和感染作用。教师在讲授工匠精神相关内容时,首先要饱含真情,要满怀对大国工匠的敬畏之情,要有对学生的真心关怀和爱护;其次要融入感情,不仅要以丰富的语言来表达精准的内涵,而且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和鼓舞学生,以抑扬顿挫的节奏、丰富生动的表情去启迪学生,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立体又形象,这样才能把"教"和"学"升华为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最后要富有热情,善于俯下身段与学生沟通,能够耐心倾听学生成长中不同的需求、渴望及人生困惑,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最终达到"敬而受道"的目的。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有针对、有侧重地开展工匠精神专题教学。例如,可以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把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人物请进思政课堂,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工匠精神的真谛;可以把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取得卓越成绩的优秀毕业生请进思政课堂,发挥朋辈榜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获取努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三)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要通过实践教学,真正做到"知与行""学与用""识与能"的高度统一,切实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真正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深入企业了解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充分吸收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理念,深度挖掘企业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企业中彰显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使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及导师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分阶段协同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例如,大一新生主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重点开展劳动教育;大二学生重在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大三毕业生着重开展劳动保障教育、法治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工匠精神的养成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更应是学生自我的感悟与反思,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关于工匠精神的观摩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工匠"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此外,思政课教师要与企业导师共同研讨制定工匠精神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依照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使工匠精神培育真正落实落地。
(四)强化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培育能力
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素,只有师者率先垂范,才能引领并感召学生成长为专心专注、精心精致的爱岗、乐岗者。因此,要想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成为教育领域的"大先生".具体到高职思政课教师来说,既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也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用心积累素材资料,也要善于因材施教,教学中将"漫灌"与"滴灌"相结合,还要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有效引导高职学生将爱岗敬业、专注持守、追求卓越、革新创造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参考文献
[1]董志勇,让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J]中国品牌, 2018(S1):30-31.
[2]邓旭升,何向东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当代诉求、哲学维度及路径探索[J].教育探索, 2017(5):54-58.
[3]高凤林践行工匠精神放飞航天梦想[J].中国政协, 2018(17):15-16.
[4]王易,白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踏上新征程[J].红旗文稿, 2019(18):22-24.
[5]张文,谭璐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价值及培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20(7):73-80.
文献来源:冯宝晶。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主要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4):108-111.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