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翻译教学中译者活动多维性及其成因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8-01 共3945字
论文摘要

  一、译者行为的基本属性及要求

  译者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或承载的意义、情感转换为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或承载其情感和意义的经办人,大致有专业和非专业两大类型。前者以翻译作为谋生或工作手段,后者不完全以翻译为工作或谋生手段。在教育、外交、商贸等领域,一些专门从事双语、多语翻译的人员可列为专业译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外地方言翻译成本地话,或将本地方言译为普通话,完成这种翻译的人多数是非专业译者,男女老少皆能成为译者。教师和学生既可是非专业译者,也可是专业译者。许多学生学习一些翻译技能,但毕业后不以翻译为主要工作和谋生手段,他们则是非专业译者。一部分学生学习翻译方法,为今后专职翻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他们则为准专业译者。

  专业和非专业译者均会形成相对稳定、有一定规律性的翻译理念、翻译态度、翻译风格,有人爱用直译法,有人爱用意译法,有人习惯于混合式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式方法构成译者的主要行为特征。有时受到时空差异、个性差异、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译者展现其个性化、时差性、多维性的翻译风格。假如译者行为能充分体现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它就是积极的译者行为。如果译者行为不能完全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就是消极的译者行为。

  译者行为具有一定的基本属性。它首先要彰显双语或多语转换的语言属性,体现不同语言特定的表达方式。例如,英语单词有可数、不可数名词的形式区分,而汉语没有可数和不可数名词的形式区分,汉语经常出现四个字的表达形式。在句式中,英语除祈使句外,主谓结构较为完整,而汉语句子结构比较简短,有时省略主语,出现无主句。在英汉、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行为必须体现双语的语言特点,符合双语或多语转换的语言属性要求。

  译者作为普通社会人,其行为还要彰显语言文化转换功能和社会化的基本属性。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翻译社会化过程,构建起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读者、作者和译者动机、内外因素及社会需求、翻译标准、译者自律和社会评价、译者个体和群体、译者意志和译文反响、主客观因素等方面的联系桥梁。译者行为具有语言性和社会性、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双重属性,具有时代性、服务性、服从性、依赖性、利他性、自律性等特点。周领顺认为,在翻译活动作为目的性社会活动总前提下,译者行为的社会性总体上高于语言性。例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引起的译者行为既有广泛的语言属性,又有深远的社会属性,语言效果和社会效果并驾同行,它的社会属性有时还会高于语言属性。

  另外,有些译者行为是显性和有意识的译者行为,有些译者行为是隐性和无意识的译者行为。有意识的译者行为往往是专业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有规律、有代表性的翻译理念、风格、态度、方法或门派。无意识的译者行为通常是非专业译者所表露的双语或多语自然转换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符合一定的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是指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译者行为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价值观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延伸,是译者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翻译标准。

  历史上许多译者认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后人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如黄龙认为,这三字标准较为简洁,容易接受,但解释不够全面。刘重德补充了一些不足,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标准。英国教授 Alexander F.Tytler 倡导:“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自然。”这些观点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翻译活动并不存在一个恒定的、静态的、普遍适用的翻译标准。译者行为应该在整体上符合“真、顺、美”的时代要求。“真”就是要“真义、真情、真气”,避免篡改原文作者的情感意图。“顺”就是要“顺时、顺文、顺德”,要充分顺应原作的时代要求、文风特点、风俗民理,避免过度的“文野、文俗”现象。“美”就是要“形美、音美、意美”“词美、句美、文美”,使原文风格和表现力在译文中得到出神入化艺术般地再现,使翻译活动产生“正能量”“正效应”。

  二、翻译教学中译者行为多维性及其部分原因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评判有时看法不同,观点各异,或观点相同,表达相异。不同的译者或同一译者会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形成动态思维,出现思维的时空性。在不同时间、区域和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译者行为会出现文有同本、情有差异、译有多版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翻译教学中的译者行为多维性特征,反映了译者多角度思维、多视野分析的本质特点,具有一定的生成原因。

  首先,译者行为会因时空差异而产生多维性现象。广义上说,时间和空间是统一不可分的,但具体的人和物都有某种程度的时空差异。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教师和学生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差异性认识、理解、评判,出现观点相似,表达各异等现象。有的译者在早晨容易产生翻译灵感,有的译者会在深夜有上佳的思维表现,翻译的准确率、速度和效果较为理想。时空的多变性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译者行为多维性,例如,杨宪益、戴乃迭等许多知名教授曾多次在不同时空中为同一名著提供多维性的翻译佳品,体现了较为典型的译者行为多维性特征。

  其次,翻译教学中译者行为会因个性差异而产生多维性现象。所谓个性就是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个别特性,是个人在思想情感、品质意志、翻译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于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行动和情感表达方式,有些师生善于概括,感知事物较粗略;有些师生善于分析,感知事物细致、全面;有些师生情感较细腻丰富,而有些师生情感比较冷淡麻木。

  在遵守翻译规范的前提下,翻译教学应倡导个性差异化的译者行为,包容个性化的翻译态度、方法、风格,引导大家更多地了解不同门派的翻译风格,例如,杨宪益、戴乃迭与王佐良教授、许渊冲教授在翻译上各有风格、各有特色。杨氏一直弘扬“忠实、清晰”的翻译风格,王佐良教授具有“古朴、典雅、流畅”的个性特点,许渊冲教授倡导“意美、形美、音美”的诗文格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译者行为既有译者的个性特点,又有译者的共同性特质,两者相辅相成。

  另外,翻译教学中的译者行为会因社会发展而产生多维性现象。社会发展是永恒的和全方位的,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在新的时代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完善,增加新的成果,不断丰富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社会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发展,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社会发展有持续和不可持续两大类型,前者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后者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社会发展在许多方面存在多维性,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多维性现象,如“经适房、保障房、廉价房”,译者行为必须彰显时代发展的语言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多种角度转换语言意义,体现适合时代发展的、多维性的特征。例如,对“经适房”进行多维翻译,译成:anaffordable flat,an affordable apartment,an affordable condo,an affordable house,a low-price flat,a low-price apartment,alow-price condo,a low-price house,etc.

  在翻译教学中,多维性使得本来比较单调的翻译活动变为具有趣味性和对比性,其主要益处是增加译者行为的视野和角度,让现代译者行为更加符合“真、顺、美”的时代要求,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好中选优的翻译文本,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例如,教师对比不同译者为英文句子“Such personages,I think,would please nobody but the painter that made them.”提供的多维性译文,教育学生习得不同视野的翻译方法。

  王佐良的译文: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
  曹明论的译文:笔者以为除画家本人外,此等画像谁也不会喜欢。
  何新的译文: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水天同的译文:像这样画出来的人,我想是除了画者本人外恐怕谁的欢心也得不到的。
  东旭的译文:我想,这样画出来的人,除了画家本人之外谁也不会喜欢。

  例如,探析用肯定或否定形式翻译上海世博会门票上的提示:“中国国家馆开放时间:9:00-17:00,16:00 起停止入馆。”我们可拓展思维方式,形成多维化的翻译风格。

  译文 1:China Pavilion operating hours:9:00-17:00,lastentry:16:00.
  译文 2:China Pavilion’s business hours:9:00-17:00,no entry after 16:00.
  译文 3:China Pavilion’s visit hours:9:00-17:00,entrybefore 16:00.

  三、结语

  翻译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教师和学生是社会语言文化的转换者和传播者,构建起原文作者、原文内容、原文读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的社会桥梁,形成了相对稳定、有一定规律性的翻译理念、态度、风格及方式方法,具有不同的译者行为特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受到时空差异、个性差异和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有多视野、多角度的理解认识,出现观点相似,表达形式相异的现象,形成译者行为的多维性。它反映了译者动态性思维、多方位分析的本质特征,彰显出翻译教学活动的语言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有助于丰富翻译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工作氛围,增加译者的包容度,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领顺.译者批评:翻译批评新的聚焦点[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12):1-9.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熊兵.中美翻译教学比较研究[J].外语界,2011(1):87-95.
  [6] 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1):8-14.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