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商务培训包的特色(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6666字

  (一)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模块

  1.联合产业行业,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把握院校所在区域产业特色和优势,根据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行业人才需求和岗位关键能力进行科学调研和准确分析,由区域行业指导委员会牵头制定和发布权威专业标准,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企中校”“校中企”等模式和途径,吸纳企业专家、职业经理人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按照企业具体用工需求、岗位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模块,共同制订具有行业视角和标准的岗位能力评价标准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鉴定标准。建立行业与院校共同参与建设的课程体系联动机制,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态,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性和动态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2.打破传统课程界限,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设置相应等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下属设置能力领域及能力单元,能力单元数量1~20不等,视具体岗位工作流程及要求而定。每个能力单元下属配备明确的能力要素和标准、技能和知识点、考核点及考核方式。每个职业资格证书均规定所需完成的必修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后者只规定模块数量及不同岗位方向的组合方式,对具体模块内容不做严格要求。如此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使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更为突显,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更为清晰,岗位方向引导更为科学合理,岗位能力任务更为精简,教学资源更为节省。

  3.以专业群为单位,开发商贸大类课程包

  将商贸类相关专业,如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旅游管理等专业,融合成一个商贸大类专业群,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编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及能力模块,剖析各专业同等级证书下属能力单元是否存在共通融合部分。将这些能力单元作为商贸大类公共基础能力单元,进而加强商贸类专业模块的融合,避免教学资源重复浪费,也利于学生具备商贸大类专业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为学生学习并获得更为多元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基础和现状、学习需求及愿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并获取多元化知识结构。

  (二)校企深度合作,全方位融入学分制改革

  1.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建设

  学院邀请校企深度合作单位、企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职业经理人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相关专业能力单元开发和建设工作,承担相应的实践类能力单元授课任务,参与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考核及鉴定工作。

  2.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制定长期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聘用、管理机制,面向全社会招聘企业兼职教师,吸纳校企深度合作单位专家、技术能手。对企业兼职教师岗位职责、师资培训学习、承担的技术指导和支持、课堂教学设计任务等进行严格规定和监督。薪金管理突显绩效性,积极调动企业兼职教师加盟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3.“1+1”教师联合体互融互助

  “1+1”教师联合体,即一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能力单元中的能力要素、考核点及鉴定标准和方法,实现同堂授课,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中互帮互助,共同融入“双师”队伍建设,提升学院整体师资水平。

  4.多种方式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

  采用“校中企”“企中校”等多种模式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借助学院数字科技园、产业园平台,将企业引入学校,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实现“实境式”授课和实训活动开展。充分发挥深度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作用。多种模式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拓展和建设,缓解学院教学资源及场地缺乏、企业兼职教师师资不足及授课时间和场所受限制等问题,充分调动校企深度合作企业方的积极性,有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下的学分制改革。

  5.多种模式企业实践充抵学分

  将短期能力要素下属技能操作模块,或企业系列讲座(16学时),企业社会实践活动(16学时),“实训周”企业实训活动(24~72学时)以及长期的学徒制式企业实践(288学时)活动列入学习任务模块充抵相应学分,既充分利用校企深度合作单位企业方的实践资源,又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实践性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尊重学生特性,实施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1.考核评估多元化

  严谨科学地设置考核方案,考核鉴定以“能力标准”“能力要素”和“行为标准”为依据,突显“能力本位”原则。围绕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构建多元的开放式鉴定考核制度,开放式鉴定学生岗位能力,强调过程性考核重要性,突出“能力证据”实效性和应用性。既规范又多元化的考核评估制度可充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点掌握情况,又可实现学分转换、课程层级衔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考核模块灵活多样

  选修课程模块设置一定的素质拓展类模块,如专业竞赛类、社会实践类以及各种小组活动类(工作坊、兴趣小组、志愿者活动)。学生在专业竞赛中获得的证书可充抵相关选修课程学分。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的实施,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专业技能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既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又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及综合素养。

  3.多渠道学分抵认

  (1)奖励学分设置。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术研究以及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分院出台了《奖励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对各专业奖励学分的认定范围、认定标准、审批程序和免修、抵认或置换课程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奖励学分的设置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是学分制改革中体现其灵活性的学习模式,突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力措施。

  (2)国际交换生学分抵认。针对参加学院组织的对外交流学习项目的学生,根据交流学习目的地院校所学课程的合格证明充抵相应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国际交换生学分抵认既为学生创造了出国访学的良好机会,又不影响学生学分的顺利获取,充分展现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机动。

  (3)学前资质认定。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商务培训包学前资质评估认定制度(RPL),科学合理构建“3+2”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对于中职毕业生,在其进入高职课程学习前,对其以往三年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认定,评估合格的课程模块,可免修相应的高职阶段能力单元模块,从而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其他能力单元内容,获取更高一级或更多领域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4.外语学习分层分级

  根据下属4个专业对英语语言教学需求的特点,开设分院统一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综合英语ⅠⅡ》,学生根据其入学英语测试成绩进入不同英语模块班(强化提升模块班、夯实基础模块班)学习,通过量身定制的英语教学活动和模式,获得较为适合的学习节奏和体验,从而提升英语语言学习积极主动性。国际贸易和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英语视听说ⅠⅡ》《旅游英语ⅠⅡ》和《外贸英语ⅠⅡ》课程模块,提升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5.毕业设计突显岗位能力标准

  构建基于顶岗实习真实的实践项目的涵盖“业务背景介绍、业务流程描述、业务卷宗展示、业务典型案例分析、顶岗实习总结”五大模块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框架(表3)。毕业设计选题紧密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充分展示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体现其真实岗位实践能力,发挥其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双导师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机制,科学合理指导和鉴定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成果。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以此构建“学校考核理论应用+企业考核实用效果”的联合考核机制,达到“因材施教”学分制教学改革育人目的,突显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综上所述,在选课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高职院校因其生源特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更加需要贯彻执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来支撑和拓展高职教育教学发展。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及商务培训包的开发实施经验为我院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启示,展现了更为明朗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周祥瑜,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体系及其优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40.
  [2]董鸿安,翟东昌,吴柏祥。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31-3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