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比较教育学论文 >

美德育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6-06-22 共766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美德育模式的异同分析 
【第一章】中美德育教育方式对比研究绪论 
【第二章】德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构成要素 
【第三章】中国德育模式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探究 
【第四章】美国德育主要形式探析 
【第五章】美德育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德育模式的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中美德育模式的异同及对我国的借鉴

  在德育模式方面,中美两国之间既存在共性,有相互融合并互相吸收的趋势;与此同时,由于文化背景、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及思想的不同,中美两国还存在差异性。

  5.1 中美德育模式的相同点

  5.1.1 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置德育课程内容

  从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上看,中美两国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共性:

  第一,将政治教育摆在德育内容的首位。美国的政治教育贯穿在历史教育、爱国教育和法制教育中,通过这种隐性的政治教育方式,实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这正是美国重视政治教育的突出表现。我国在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明确规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二,政治、思想、道德三位一体涵盖德育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的道德教育均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了解并接受本国的政治思想,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第三,将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核心。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44]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尽管两国性质不同,核心价值观也存在明显分歧,但两国均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从而传递本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可见,德育内容的设置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5.1.2 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德育效果

  单纯依赖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德育效果最大化,因此中美两国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均注重开辟课堂之外的各种途径来提高德育效果。美国学生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内容广泛,如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等。另外,社会服务也是德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生可以通过保护环境、募集资金、慈善工作、竞选宣传等活动进行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认识、了解社会,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是美国德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它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实现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了受教育者的社会生存能力,树立了团队协作精神。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实现道德内化。我国的德育同样重视课外活动,如河北科技大学开展一年一度的“学生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等。另外,我国在德育过程中也注重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学生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农村或者偏远山区进行社会调查和扶贫帮困等多种社会服务活动,实现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目的,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些德育效果都是课堂教育所不能实现的,因此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被看作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5.1.3 注重德育环境的建设

  德育环境实际上是德育途径的一种,也叫潜隐性德育途径,是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教育者和德育过程的无形途径即客观因素的总和。德育环境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诸多,因此德育环境的建设也比较复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建设;二是学校环境的建设[45].中美两国都很注重德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德育环境的育人功能。第一,注重社会环境建设。美国政府重视社会公共环境对公民进行文化熏陶、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播。因此政府斥巨资打造覆盖全国的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等教育场所,从而实现对公民的教育目的。

  同样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建设,遍布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英雄纪念堂等。这些都是实际又生动的教材,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接受无形的教育。中美两国还十分重视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强调舆论德育的隐蔽性。网络时代,学生接收的信息内容以及途径越来越复杂多样。

  政府通过加强舆论系统管理,传播正确的舆论,从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第二,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两国均通过开展广泛的校园活动,如:文艺、体育、学术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思想、情感、价值观等,这就在无意间使学生向周围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他人学习并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5.2 中美德育模式的差异性

  5.2.1 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与多元化的差异

  我国德育课程的设置具有严格的统一性,形成了具有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统一的德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德育的理论教学中,明确规定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46];提出统一的课时要求等,从而推进我国的德育工作。美国德育课程的设置与中国不同,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个州依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相关的德育课程。因此美国德育课程的设置呈现多元化。

  5.2.2 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差异

  我国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内容重视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强调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与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美国德育除了课堂教学形式外,提倡“通识教育[47]”,也就是在引导学生树立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同时,注重学习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放眼世界,吸收和借鉴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影响学生。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促进德育与其他各个学科的贯通,用于“保存和扩大美国社会所必需的伦理和社会价值[48]”.社会服务,为学生了解和融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宗教信仰在美国备受重视,宗教被看作美国德育的基础,宗教教义是很多美国道德规范的根源。学生通过宗教活动将宗教精神内化,构成德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外活动极大地弥补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德育实效性。

  虽然我国德育在课堂之外也有体现,但课堂之外的德育活动较为单一,通常借助党团活动进行德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我国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应积极利用各种活动载体进行道德教育。我国的德育活动普遍存在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德育活动难以落到实处,德育效果不佳,因此我国德育面临知行脱节的困难。如何落实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2.3 直接灌输式与间接渗透式的差异

  中美两国均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内容传授,但在德育教化过程中,教师采用何种课堂讲授方式中美两国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是直接灌输式。教师按照我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在规定的课时要求内,通过德育知识和德育理论的传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际教育,更难以用有限的德育课程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传统的直接灌输式和严格的统一性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性,与因材施教背道而驰。对德育内容的巩固和强化往往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自身没有将教师传授的德育内容内化。当然,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对于德育方法的不断探索,我国德育的教学方法正在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是问题讨论式。以价值分析法为代表。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提出道德问题,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对道德做出判断,明确道德标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掌握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直接灌输相对,美国教师更注重间接渗透,比如将道德教育与大众舆论传播相结合,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将道德教育与各类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从而形成道德习惯。然而,美国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德育效果和权威性。

  5.3 从美国德育模式中借鉴经验

  5.3.1 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从对美国的考察中我们了解到,重视历史学习是美国德育的一大特色。学生不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历史学习,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的熏陶学习历史,从而能够切身了解本国国情,激励人们维护国家利益,扞卫自由、民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不仅通过学习本国历史来了解国情,还学习世界各国的历史来认识世界。可见,我国在重视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有资格也更有责任使我国的历史学习形成一种特色。

  美国德育成效显着与重视历史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之外,也得益于美国注重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比如美国在文化、语言、艺术、制度等领域向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学习,但这种学习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在结合美国本土实际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念,效果十分显着。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向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其在教育方面的优点,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转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念,从而丰富我国的德育经验。

  我国是历史文化大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丰富的传统文化为我国当代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内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首先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祖国有清楚的认知,只有了解我国的历史,才能更好的学习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我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和优秀成果,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德育体系。我国德育模式一定会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走向成熟与完善。

  5.3.2 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注重德育的层次性

  德育的层次性,“是指德育对象由于年龄、性别、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思想情况和觉悟水平,因此在德育开展时要有所区别,不能千篇一律,根据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进行有差别的教育[49]”.美国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德育的层次性。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指出,“个体人格的形成是要经历几个顺序不变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过程[50]”.因此美国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依据学生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区别对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在美国幼儿园开设的品德教育课程是通过教育者讲述动物故事,向儿童传授道德观念。小学阶段,通过公民品德课认识自我,培养个人权利与责任的意识,调解个人同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修养。中学阶段,通过“自我决定”教材的教授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在发展挫折期学会预防和解决问题。大学德育则在中小学的德育基础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校园生活、核心课程、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间接渗透式德育途径实现道德教育。由此可见,美国非常注重德育的层次性,较成功地避免了德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之间脱节现象的发生,有效地防止了德育顺序的混乱以及德育内容的重复。

  美国德育实践证明美国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坚持层次性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将德育内容进行划分,从具体、简单的德育内容逐步发展到抽象、推理的内容。我国在进行德育时同样应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注重德育的层次性。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应坚持因材施教,承认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道德情况,制定出有层次性的德育体系。使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等方面在层次上体现出差异性,促使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日趋完善。

  因此,我国小学阶段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应加强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文明行为、思想情感、基本的是非判断力等方面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懂得遵纪守法;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大学阶段,在深化中学德育内容的基础上,坚持“两课”,要求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以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认识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5.3.3 注重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

  西方德育领域普遍认为,“道德并非直接教育形成,而是通过间接感染形成的[51]” .这强调了情感体验在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德育的目的在于认识社会并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道德培养单纯依赖课堂教学明显不足,德育要立足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实践能力,通过设置道德情境,强化社会影响,造就符合社会的“道德成熟的人[52]”.与我国传统德育的说理灌输式不同,美国注重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自由放松的实践氛围和道德情境中,亲身体验,从而自主地做出道德选择和判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接受,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德育效果比较明显。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与他人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并做出价值判断,逐步实现自我教育。同时,社会实践为学生认识和融入社会提供了契机。

  可见,社会实践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进行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这种教育形式受到学生的青睐。这一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德育实效的方法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的德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学习雷锋精神活动、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在基层企事业单位实习等实践活动,接触实际,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和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人民群众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尽管我国德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发展,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但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不少活动存在形式主义,为了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实践内容,往往容易忽略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不足,自主选择空间狭窄,影响了德育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把德育内容的学习同道德判断力的培养以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三者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专门的德育课程以及其他各专业学科)同多种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的不同作用,形成德育合力。更要注重受教育者自身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我国的德育模式更具有规范性、操作性、实效性。

  5.3.4 润物细无声--注重隐性教育

  通过对美国德育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在关注德育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德育的隐蔽性,即“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全面渗透的隐性德育,努力把德育蕴涵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3]”.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思想就是反对与生活和社会脱离的传统直接灌输式德育,主张通过对道德问题的讨论来代替强制灌输,同时注重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渗透道德观念,根据知行合一的德育特征进行符合美国社会生活的道德行为训练,通过参与实际活动 帮助学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

  我国德育方式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统一性、规范性、公开性等特征,是一种命令模式的灌输式教育,也就是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较完整的系统性的利用多种公共开放的手段在公共场所进行德育活动的方法[54]”.显性教育在当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彰显和强化社会主义主导思想有着显着优势,有利于将共产主义主流意识渗透到学生心里,对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显性教育是我国德育方式的优势所在,但同时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我国这种命令模式的德育方法,忽视了社会大环境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阻碍了个体参与社会实践,削弱了个体通过实践活动自觉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因此,德育要注重面向社会,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将德育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实现德育生活化、社会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使得个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传统的灌输式德育压抑了人的主动性,容易使人产生莫名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德育效果。因此德育要在坚持显性教育方法的同时注意引进渗透式的隐性教育方式,寓教于乐,从个人的兴趣点出发,让道德教育贯穿于网络、校园文化、社会活动以及管理等各种载体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在保持和发扬传统显性德育优势的同时,加强德育的渗透性和隐蔽性,是我国德育方法改革的方向所在。

  5.3.5 建立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的构建是一项极其复杂又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德育模式的构建对于德育发展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同时立足现实生活和社会,通过模拟课堂之外的生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这就是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形成三方合力,逐步实现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在这一方面,美国为我国的德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德育过程中采用的社会行动德育模式、社会学习德育模式等均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面配合。美国德育的全面性启迪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德育模式,采用开放性的多种德育模式,关注德育模式的全方位立体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愈发频繁,思想、文化、信息的广泛交流不断加剧,为我国打破封闭式德育模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此,我国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适应,并采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文体活动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发学生的道德智慧,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

  5.4 本章小结

  本章为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在仔细研究和系统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中美两国在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与多元化,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德育模式,直接灌输式与间接渗透式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根据我过德育的实际情况对美国德育模式进行借鉴,提出了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注重德育的层次性、注重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注重隐性教育等方面的改进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德育实际效用,实现德育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比较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