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比较教育学论文 >

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协作的割裂及其对策(2)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10-31 共5969字

  三、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改进的重要策略与路径

  学校改进绝不是单个学校“单打独斗”式的自我改进,要使学校改进取得切实成效,必须加强学校与区域社会的协作,使学校与区域社会生态、区域教育生态确立实质性的联系,使学校改进在区域教育协作中推进。

  1.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改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于单个学校还是区域内的所有学校而言,要实现学校的整体改进,学校各自为战、凭其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调动区域的各种教育资源,在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其他部门之间建立切实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学校改进才具备成功的可能。在此过程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宏观层面的协调与统筹至关重要,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校改进方面因缺乏必要资源而处于内外交困状态的薄弱学校。在资源配置层面,教育主管机构有必要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加以扶持,使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为各校建立协作性的学校改进机制提供平台。在学校层面,各校应积极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特色教育资源,以特色优势弥补资源劣势。此外,应充分利用前沿的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实现跨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使区域内的各个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而为实现区域内学校的整体改进提供助推力。

  2.搭建校际合作平台,共创双赢新局面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及竞争结构中,各学校为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偏狭的竞争策略和排外的发展策略,并陷入恶性循环。如果不打破这种隔阂大于合作的校际关系模式,实现区域内各学校综合改进和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的可能微乎其微。区域内各学校只有转变思路,由相互防范、隔阂的“敌对”竞争状态转向合作共赢,搭建校际合作平台,才能实现学校改进的双赢局面。鉴于当前政府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领域根深蒂固的校际关系模式,通过学校自主协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校际关系模式的改变几乎不可能,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自上而下进行调控。例如,在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的生源政策方面,在公立学校中严格实施就近入学政策,限制跨学区招生、“挖”生,限制学生违规择校,可以缓解学校间的竞争程度,有利于确立学校改进的软环境。与此同时,政府要积极为校际合作牵针引线、铺路搭桥,鼓励不同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相互吸纳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区域内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合作和交流。校际合作是区域内各学校整体改进的基础,也对各个学校实现本校改进大有裨益。

  3.建立合理教师培养与流动机制,提高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

  高等教育领域有“大学,为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之说,中小学亦如此。众多研究已表明,师资质量提升是学校改进最为核心的要素。要在区域内取得有效的学校改进,务必要加强区域内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优先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任教,这样可以不断为区域内的薄弱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其次,建立区域内的人才流动政策,采取“名师迁移”策略,加强区域内学校教师定期流动,鼓励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支教,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整体水平。考虑到教师流动对教师工作与生活方面所带来的不便,在政策上应适当提高这些支教教师在经济、晋职、评优等方面的待遇。

  4.确立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扶持政策,实现区域内学校的整体改进

  缺乏资源,学校改进、校际协作与均衡发展往往事倍功半。缩小校际间差距,必须实施有利于薄弱学校的倾斜政策。首先多方扶持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使区域内较薄弱的学校优先享有政策保障。扶持区域内的薄弱学校是缩小校际间差距尤其是促进学校改进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来看,区域内校际差距的不断加大与我国过去的教育政策息息相关。以重点学校政策为例,为了快速培养相关领域急需的尖端人才,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加大了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人为制造了一批重点校与薄弱校。鉴于此,政府应对薄弱校实施倾斜性的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内的学校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改进。可喜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条件已经具备。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5],缩减对重点学校的投入,加大对区域内条件较差学校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休教师。此外,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其社会声誉,使各校具备协作的现实基础,从而实现区域内学校的整体改进。

  5.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共同承担教育职责

  学校不能也无法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其教育职责,必须寻求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其中,家庭教育的参与对学校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直接决定着学校改进的成效。正如19世纪英国着名教育家萨德勒(Sadler)所言:“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说明着校内的事情”,决不能“仅仅盯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而是要深入到学校之外的街头、家庭中去寻找那些影响因素。”[6]家校合作机制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已有了很多成功案例。如英国的布莱克本教育行动区的“家庭行动计划”以调动家长参与为核心,将社会各界的参与结合在这一目标下,取得极好的效果。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使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也能使学校在服务对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充满活力且富有特色,从而促进区域内的学校改进。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学校外部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家校合作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和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学术探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学校改进在当前通常被视为单个学校“单打独斗”式的自我改进。这种认识导致我国学校改进过程中区域教育协作被边缘化、形式化,学校与区域社会之间的隔阂多于协作,严重制约着学校改进的成效。学校改进、区域教育协作、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从区域社会与教育协作的角度对学校改进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提供新思路。

  [参 考 文 献]

  [1]王善迈。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分析[J].教育研究,2008(3):64-67.

  [2]杜芳芳。校际互动:学校优质与均衡发展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48-53.

  [3]苏娜,黄崴。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0(2):5-11.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4.

  [5]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12.

  [6]Sadler.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 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gn systems of education[J].ComparativeEducation Review,1964,(2):8-17.

  [7]王艳玲。社区共建:英国改造薄弱学校的新举措[J].外国教育研究,2005(4):51-5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比较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