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国公司内部治理“双层结构”要义
第一节、“双层结构”核心特征
德国法语境下的“双层结构”公司治理模式有两个核心特质:一是监督机关(监事会,Aufsichtsrat)与管理机构(董事会,Vorstand)人事上和职能上的分离,二是监事会中为平衡利益、提高社会满意度而设计的(员工参与)共同决定制度。
一、监督机关与管理机关人事、职能双重分离
根据《股份法》第 76 条,董事会单独负责管理公司。对公司的管理职能只能由董事会履行。既不可委托其他机关代为执行,也不能通过公司章程确定董事会为履行其管理职能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否则,则违背了法定的公司内部各个部门职能划分。(《股份法》第 23 条第 5 款规定,只有某一具体条文明确许可章程可以作出偏离该条法律的规定时,章程才可以有自由决定的空间。而第 76 条中法律针对此项内容并未给与公司章程自行决定的空间。由此可见第 76 条的强制法属性。)监事会主要负责监督董事会对公司的管理(《股份法》第 111 条第 1 款)和选举董事会(《股份法》第 84 条第 1 款)。
一方面监事必须独立完成监督工作而不能将其任务转交其他人负责(《股份法》第 111 条第 5 款),另一方面,董事会执行的公司管理职能也不能转交监事会代为行使(《股份法》第 111 条第 4 款)。在人事方面,《股份法》第 105 条规定,董事不得兼任同公司监事。理论上,监事会与董事会是公司内部彼此平等、互相制约的机关。但为保证监事会独立地完成监督职能,董事会没有选举监事会成员的权利。监事只能由股东大会直接选出(职工代表根据有关共同决定的法律由员工选出)法律甚至为避免董事会对监事选举过程产生影响而作出了更细致的规定。
二、共同决定制度
德国双层结构公司治理模式中,除了管理机关与监督机关在职能与人员组成方面相分离的特征,另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职工参与决定制度(或称共同决定制度)。《股份法》第 96 条规定,适用《共同决定法》(Mitbestimmungsgesetz)的公司监事会由公司股东和员工组成。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其参与监事会事务共同决定的职工比例和人数分别按《煤钢共同决定法》(Montan-Mitbestimmungsgesetz) ,《共同决定补充法》(Mitbestimmungserg?nzungsgesetzes),《三分之一共同决定法》(Drittelbeteiligungsgesetz)来确定。正是因为共同决定制度的引入,有学者认为监事会的职能除狭义监督和咨询之外,还包括利益平衡职能。共同决定制度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在德国,共同决定制度一开始是从宪法角度讨论的,但现在讨论的核心已经向公司工作效率方面转移。人们希望这一源自社会利益考量的制度可以纳入现代公司内部治理的框架。
结合监事会成员的独立性问题,在德国一直被热议的问题是,监事会中员工一方代表是否具有独立性。这一问题的表述经常引起误解。根据大部分文献中讨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讨论的问题是,员工代表是否能纳入独立性考查之中,员工这一身份是否已经排除了其独立性。如果说员工的独立性可以讨论,接下来还必须符合其他条件(包括员工身份本身需要符合的条件和一般监事需要符合的条件)才能认定具体监事的独立性。笔者认为,大多数学者基本上在尊重现行法律制度设计、特别是基于法律政策考量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员工可以作为独立监事看待这一目标论断寻求合理解释。事实上,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与监事职务所代表的公司利益之间构成的利益冲突导致其独立性认定的复杂性。即使如多数德国学者看法,员工监事一般情况下可以考虑独立性的问题,必然要将独立性讨论中预设的标准和原则添加许多例外情况。也将导致监事会中股东代表和员工代表独立性判断标准的不统一。
因为本文仅从德国公司法教义学结合公司内部治理理论的角度来讨论监事的独立性。而论及德国员工监事的独立性则必然要综合考量宪法、劳动法等诸多部门法的规则。这已然超越本文力所能及的范围,亦非以公司治理的思路出发,而是更多的从其社会效应考量。因此在下文对监事独立性保障制度的具体分析中,如无特别解释则只限于对监事中股东一方代表的讨论。
第二节、“双层结构”的缺陷与对策
双层结构公司治理模式有结构上的缺陷。在人事上与机构上完全分离的管理和监督机关之间存在的难题是,人如何监督不在其身边的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具体问题,如监事会监督所需的信息不足和信息获取困难,监督滞后,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障碍等。为克服上述结构缺陷,德国通过近年来《股份法》的改革与《德国公司治理准则》(Deutscher Corporate Governance Kodex, 缩写:DCGK)的补充为加强监事会与董事会的共同合作、信息流通和公开讨论作出了努力(如《德国公司治理准则》第 3 章“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合作”),其中一些规定与建议表现出双层结构对单一结构公司治理模式优点的吸纳。如:《德国公司治理准则》第 3.2 规定,董事会与监事会共同确定公司战略并定期共同商讨公司战略的执行情况。为克服监督的滞后性,扩展了监事会的职能,由传统的狭义监督控制扩展至现代的监督与咨询双重功能。
第三节、德国学者对“双层结构”的基本态度
尽管德国学者和法律、公司实务界对现实中的监事会职能履行情况一直有批评,但现在已经没有人认为德国应该通过改变双层结构来加强对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相反,德国学者的看法是:不同模式实际上彼此在慢慢靠近。作为“软法”的《德国公司治理准则》也曾在其前言中明确表达,各种模式下公司治理的效果差异不大,不同模式都取得了相同程度的成功。
第四章、监事独立性保障制度的规范分析为保障上市股份公司监事的独立性,德国《股份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规范。除此之外,作为软法的《公司治理准则》也对此问题有细化规定,并填补了一部分法律空白,对公司治理实践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节、《公司治...
第二节、《股份法》中确保监事独立性的规范分析前文已经论述过,《准则》对于股份法的实践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下文中对《股份法》具体规定的分析中,将补充分析《准则》中的相关条款。一、兼任禁止《股份法》第105条第1款明确的禁止个人同时兼任董...
日本二战前继受的是德国式的法治国家观,二战后却受到美国法的强烈影响。战前法治国家观继受过程中的歧见、战后两大法系法治观的碰撞与协调,又如何反馈于概念、制度以至整个体制的认知和探索,把握其间学说的演变和论争,将是一件饶有意味的工作。一、日本对法...
第二章德国团体诉讼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民事诉讼旨在解决纠纷,相较而言团体诉讼则是异类,它更多地不是要解决纠纷,而是预防纠纷。①接下来本文将探讨支撑团体诉讼制度的一些理论基...
引言内部监督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在公司内部执行监督的部门和人员必须保持同被监督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独立性,才能保证公正和有效的监督。盎格鲁撒克逊法律传统基于其公司内部治理的单一结构,即由Board统一执行管理与监督职能,建立了外部董事...
一、研究董事对公司的法律义务的意义公司运行的好坏与管理层的合理的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层管理活动的散漫不仅会损害公司的竞争力,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亚当斯密在其着名的经济学着作《国富论》中就谈到了公司这种...
第一章德国消费者团体诉讼的历史沿革一、德国团体诉讼的开端维护集体权益的手段多种多样,团体诉讼是其中之一。德国的团体诉讼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公认的团体诉讼源头可以追溯到德国在1896年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GesetzzurBek?mpfungdesunla...
摘要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制度源于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团体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立法者于是授予团体诉权,与违法行为作斗争,参与维护社会秩序。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乏公益诉讼制度,面对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型环境纠纷和消费者纠...
结论监事会职能的演变与扩张,特别是在公司管理方面与董事会越来越多的合作致使监事个人独立性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双层结构公司治理模式本身并不能保证监事个人排除利益冲突、只以公司利益为导向完成对董事会的监督。德国立法者认识到了这一问...
不久前,两个醉酒人士在深夜骂骂咧咧地撞入德国东部某郊区的移动公寓楼,在那里,将原本希望能在德国寻求庇护的加纳难民塞缪尔奥塞吓得失了魂。奥塞试图通过语言对醉酒者进行安慰,但对方却变得更为肆无忌惮,开始大喊大叫。其中一名喝得高了,砸起了奥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