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经济管理学论文 >

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0 共605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经济下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问题探究
  【第一章】新经济环境下科技型企业成长研究导论
  【第二章】企业发展模式理论综述
  【第三章】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4.1  4.2】山寨的说明及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4.3】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 4.6】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结论/参考文献】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方式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研究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小科技企业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然后对它们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我们研究的意义和实用性。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小科技企业,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中小科技企业。"中小科技企业"是一个合成词,由修饰词"中小科技"和中心词"企业"构成,意为这样一种企业,它的行业性质是"科技",它的规模是"中小".关于"企业"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就从"中小"和"科技"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大、特大"而言,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总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就是不同的国家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定义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越多越实际,因而认定就越为严格,统计资料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要远远高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二是行业的具体情况。具体表现就是不同的行业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定义是不同的,这就只能视每个行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了,比如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业,按照中国最新的划分标准,营业收入 20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 10000 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而对于制造业而言,从业人员 1000 人以下或营业收入 40000 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间差距达数倍;三是划分的时间截点。具体表现就是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对于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国家在 2002 年的时候公布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于 2003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经过 8 年的施行后,在 2011 年又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这两者就有明显的差异。

  在以上的三个因素的基础上,世界各国都从"量"上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具体的划分。量的划分主要集中在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几个方面,从附表 1 可以看出各国各行业的不同要求。因而我们得出结论: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中小企业的定义也就不同,而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科技企业的定义

  关于科技型企业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也有各自的认识。《科学美国人》杂志对科技型企业的定义是"需要不断进行高水平创新的企业,其市场可能在一夜之间进行变化;这类企业一般需有 10%以上的高级工程师和科学家,至于从事最边缘技术的企业则要有 15%以上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可以看出他们主要从从业人员的结构进行了区别,认为科技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高科技人才的积聚。国内的学者则主要从企业从事的内容上加以区分,如浙江大学的陆立军(2001)和周国红(2001)就认为企业只要从事于高技术相关的活动,就可以称之为科技型企业,无论是研制、生产和销售高技术产品,还是在生产过程中广泛的运用了高技术。

  吉林大学的韩言锋在对国内外学者所进行的科技型企业的定义和科技型企业的特征研究归纳总结后,认为科技型企业包含两个方面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它们从事的是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后续的服务活动;从发展前景看,它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实现迅速的发展,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的同时,又具有潜在较高回报率。

  (三)本文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根据对科技公司的定义,我们发现科技型公司往往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传统意义上人们把它归为制造业,那即是属于工业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从属于信息传输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公司也被划为科技公司的范畴,总的说来科技企业一个集合的概念,因而判断中小型科技公司也就没有了硬性的标准可以参考。然而在新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有一类别是"其他",正是考虑到很多复杂的情况而不能列入规定而设定的,仅以最为重要的从业人数来度量企业规模,而这也是统计部门给出的一个比较权威的平均衡量水平,同时为了研究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本文采用此规定,即本文所论述的中小型科技公司是指那些在我国境内注册,从事高新技术及相应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活动,并且从业人员在 300 人以下的公司。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科技企业极少,且规模一般较大,并没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因此也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随着政策上的松动,开始出现了一批科研人员下海经商的现象,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北京地区比较明显,而这也开启了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先河。经历了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期的曲折探索之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从 1992 年的 2.6 万家上升到 2006 年的 38.4万家:2006 年资产总额已达到 75667 亿元;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达到 3577 万元。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 33%.从所涉及的行业来看,在传统制造业中,中小型科技企业逐渐摆脱了大企业的垄断地位,开始发起强有力的冲击;在新兴产业中,中小科技企业积极利用新的科技革命成果,在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与软件、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行业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占据了难以撼动的战略高地。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特点

  中小科技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与普通的中小企业相比,它们具有如下特点:从业人员比较少,但人员素质高;资金要求大,且周转较慢;高风险伴随高收益和高成长;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更为紧密。除了上述的共性以外,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在特殊的国情下,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全的产业门类,几乎每一个产业都有中小企业的存在;数以千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科技人才,还不包括海外归国和引进的部分,基本上在每一个科技领域我们都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前后历时 20 年,3000 多个协作单位,20000 多个企业参与,其中除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少数几个大型企业,95%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所需的几千万的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中小科技企业占比 90%.

  二是外向型特征明显。我国最大的资源优势莫过于人力资源,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中,因为人力成本的低廉而形成的产品价格优势往往是我们通向世界市场的杀手锏。在科技领域也是同样,据美国《自然》杂志统计,早在 2001 年美国男性科研人员的平均年薪就达到 94000 美元,女性为 72000 美元;而中国直到 2012年也远远没有达到美国当年的水平,以我国平均工资水平较高的北京地区为例,2012 年科研人员的平均月收入仅为 5689 元,年薪折合仅为 10750 美元。当然这种算法并不是特别的科学,但以此还是可以看出我们科技企业人力成本的强大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中小科技企业通过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等方式走向国际市场,资料显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 1998 年,科技企业进出口的势头仍十分强劲,我国科技企业出口创汇为 114.73 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 6.3%;1999 年出口创汇 158.04 亿美元;2000 年出口创汇 259.98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 50%.

  三是整体科技含量较低。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在跨国公司的身上最为明显,虽然同样从事的是科技行业,但是他们掌握了核心资源,把大多数的高附加值的企业活动留在国内,而一些低端的原件生产,套件组装就交给中国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些科技产品在发达国家因为市场饱和和技术进步等原因,成为了一般产品,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它们还依然是新奇的科技产品,甚至是高科技产品。这也促成了很多低端技术产业的转移,而中国凭借自己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和广阔的市场成为了这些产业转移的最大接收者,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只能生产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从而拉低了整个科技业的技术水平。

  三、我国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根据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境。其中外部困境主要包括政府的引导不当以及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通,外部困境主要包括企业本身产业协调不力和核心能力不强,创新问题既包括企业层面的因素,又包括社会层面的因素,但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问题主要还是源于自身,因此将创新氛围不浓归于内部困境。

  (一)外部困境

  1. 政府引导不当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引导方式停留在行政层面上,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实现的,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必要性,并且在某些特定的时期还能发挥出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多地还是需要市场调控,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竞争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总的说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行调节两者不可偏废,而在中国目前重行政轻市场的情况下,有必要适当地减少或是减轻对于中小科技公司的行政干预。

  我们的政府基于促进某些行业发展的出发点,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措施,然而其中很多都没有经过实地调研和小范围实验,经常就是某位领导一拍脑门就突然想出了一个什么政策,很少考虑到此政策的实施效果,这样的政策很容易就会对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政策的科学性是政策制定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政策的稳定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连续稳定的政策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朝令夕改的政策却让企业无所适从,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并不少见,比如一些科技产业的能耗较高,今天出台一个政策鼓励发展,明天就可能有一个检查组过来直接查封厂房。所以,我们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2. 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资金何谈企业!2009 年国家统计局在对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中,对于"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一项,有 68.7%的企业选择了"资金不足",对于"流动资金贷款"一项,有 42.6%的企业答案是"未从金融机构获得流动资金贷款".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风险大,本来信用能力就不足,加上我们的银行"嫌贫爱富"的特点,他们宁愿求着也要把大量资金提供给大型企业,而对于资金需求急迫的中小企业却充耳不闻。中小科技企业的情况更加严峻,它们对于资金的需求更迫切,金额也更大,在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企业主只能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一方面这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快速成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主将因面临更大的风险而裹足不前,资金的短缺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内部困境

  1. 企业间协调不力

  我们很多的企业,包括很多中小科技企业,都存在着"短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包括"一窝蜂":企业只看到了当时的发展热点,而没有考虑各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没有做好完整评估的时候就匆忙上马项目,大批的企业也埋头跟进。比如在风电行业,自从 2007 年国家大力扶持开始,大批的企业涌进这个行业,5 年时间我国的风电产能从 200 万瓦猛增到 5000 万瓦,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并且在产能快速增长的同时,风电企业却是在承受巨额亏损的煎熬,2012 年报显示,仅前三季度华锐风电就亏损达 2.6 亿元。

  "各管各":中国的中小科技企业众多,主要分布在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而形成了一个个企业集中带。通常这些区域内共生各式各样的公司,其中一些虽然都是科技公司,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关联。一些虽然产业相关或者相同,但却很少交往,甚至简单地视对方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以各种手段打压。企业之间的分工协调不到位,致使本来就竞争力不强的中小科技企业在面临大企业或者国外同行的时候显得更加力不从心,屡见不鲜的产业内斗严重地削弱了中小科技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 核心能力不强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能力的竞争,所有能力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核心能力,谁掌握了核心能力,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前文谈及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科技水平较低,而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核心科技,因而在国际分工以及全球产业链中只能居于低端,从事低技术水平和低附加值的劳动。以电视机行业为例,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电视机制造国,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白为民在 2011 第六届中国数字电视年度盛典上透露,2010 年电子视像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427 亿元,生产彩电 1.2 万亿台,同比增长 16.5%,生产量占全球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一半,位居世界第一。

  与如此大的产量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们竟不能真正独立地生产一块彩电用的液晶屏幕,绝大部分的需求只能通过向日本夏普,韩国三星等跨国公司进口来满足,我们的命脉一直死死地掌握在别人手里,在 2009 年的时候,因为国外面板供应厂商的断货,我国的彩电业几乎面临瘫痪。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掌握不了核心能力,我们的企业将会处处受制于人,我们的产品也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3. 创新氛围不浓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对于科技型企业,创新更是灵魂中的灵魂。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几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过去,超越自己的创新史,无数次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科技企业都必将消亡,而最后能赢得市场获得成功的往往都是那些不断推陈出新、锐意进取的企业。美国硅谷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政府鼓励创新,企业支持创新,个人崇尚创新,整个社会充满了创新的空气,大量的中小科技企业正是通过不断地创新,才引领了世界经济的浪潮。反观我国,在政策层面上,政府提倡创新,然而从实际效果看来是口号多于行动;在企业层面上,大多数的企业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本来就资源匮乏的中小科技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都太大了;在个人层面上,很多人都奉行"拿来主义",既然别人有的,我为什么还要自己做呢?养成这种习惯的人也早已经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当前社会具有的一些功利主义的导向和拜金主义的风气,驱使人们不问过程但求结果,关注更多的是怎样能降低成本,怎样能获取更多利润,而创新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中,企业的创新之路也就显得愈发的艰难。

  四、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对比,结合国内外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认识,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然后再对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概况进行了说明,包括它们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以此说明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新的企业发展模式,以能够解决或者尽量多的解决上述的问题,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本文写作的重要现实意义。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经济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