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5 月,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正式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标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入新阶段。2015 年 5 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站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高度,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2],再次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这个概念产生之前,已经有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既有名词存在,从纵向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有助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
一、创造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
对于近现代中国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根据王伦信等学者的研究,认为 1917 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第九卷第十号上的《儿童创造力养成法》一文是我国最早以创造教育为主题的文章[3].1919 年是对创造教育介绍和讨论最为集中的年度,《教育杂志》全年发表的以创造教育为主题的文章就有 7 篇之多,1920 年初,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界颇具影响的教育主张和理念。1920 年中期以前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是我国创造教育讨论的繁荣期,1927 年以后则显得沉寂了。
陶行知既是创造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创造教育实验的身体力行者,他不但在五四前后就参与到创造教育的讨论之中,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我国创造教育趋于沉寂的时候,发表了《创造的教育》《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等演讲和文章。提出:“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提倡创造的教育。”“‘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6]
陶行知积极致力于创造教育实验,于 1939 年 7 月在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全面进行创造教育尝试,通过开展“创造月”“创造年”活动,设立“育才创造奖”,取得了大量物质建设、科学创造和文学艺术创造等方面的成果[7].在将创造教育与生活教育理论和儿童教育思想相结合方面,在促进创造教育理论的中国化、通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特色[8].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创造教育很快在全国兴起。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的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才,很明确地将勇于创造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使全国中小学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和专门创造课的创造教育都空前活跃起来[9].同年 10 月 16 日,中国发明协会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聂荣臻担任名誉会长,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接见发明代表。标志着国内正式成立了创造学的研究机构,进一步推动了创造发明在国内的开展[10].
1988 年 6 月 28 日,中国创造学会成立,标志着创造学研究和创造教育正式确立[11].1992 年中国发明协会在沈阳市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学术研讨会之后,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步入了有组织有协调的发展轨道[11].创造教育进入了持续、蓬勃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创造教育积极向高等教育领域拓展,1993 年 9 月,中国发明协会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在徐州召开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与创造学研讨会”,这是我国高等学校专门从事创造学研究及教育工作者的学术盛会[12].1995 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了高校创造教育分会,定期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研讨会。
结合创造教育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实际状况,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武升认为创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绝不局限于教育内部,它直接与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相关,与时代变迁同呼吸、共命运。张武升认为:“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11]它的基本要义是全体性、区别性、创新性,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11].
二、创新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面对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挑战,江泽民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紧迫性。1995 年,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3]
1998年,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是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4].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强调指出:“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15]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为了全面落实江泽民关于创新的系列论述和指示精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 1998 年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并联合了 20 多个省市的教育研究机构和大、中、小学校开展了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16].1999 年下半年以后,“创新教育”的概念开始在全国主要报刊广泛应用[17].时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阎立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提出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创新教育的定义,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他对创新教育做出了这样的本质规定:“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教育的综合改革,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18]
关于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阎立钦认为二者相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时代背景不同,认为创新教育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二是研究目的、内容和重点的不同,“‘创造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如动脑、动口、动手、搞小发明、小制作,或开展思维训练,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还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指出这些不同之处的同时,他也认为:“两者不矛盾,在很多方面甚至在一些基础方面都是相通的。‘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这样就将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做了顺畅的承接[18].在此之后,学者叶平对“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用创新教育替代创造教育”[19]的大胆设想,但是此后的实际发展进程并没有呈现出替代趋势,而是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这是因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创造教育不再停留在创造技法和创造技能培训的层面上,含义在不断扩展。正是基于这一积极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将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共同统一到素质教育的旗帜下面,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造教育均是在“素质”中突显出来的“重点”,是在“一般”中突显出来的“个别”[20].
毫无疑问,创客是本年度刷屏最多的热词之一。这个浪潮源于创新精神高涨的大洋彼岸:2012年,美国政府计划在4年内为千所中小学校建设创客空间,配备开源硬件、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开发和制造工具;同年,《连线》杂志原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务院和教育部层面三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均明确强调了广谱式价值取向。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第一,严格的选拔和考核。(1)在选拔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方面,美国各高校和院系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得州理工大学罗尔斯工商学院在招聘创业教育副教授及教授助理时,明确指出应聘者应当拥有管理学或...
本文提出了通过学分制改革促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观点。如何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是现如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研究综述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749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规模的急剧膨胀,将加剧就业竞争,加大就业压力,导致大...
本文针对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通过对近年来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