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论文范文第五篇:盈余管理活动存在的原因及规范措施
摘要:文章首先研究分析了过往学者对盈余管理做出的定义,探讨了其考量的角度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关于盈余管理定义的见解。接着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动因进行了探究,从管理层主观意图和企业外部环境等角度分别分析了盈余管理活动存在的原因。最后笔者根据自己对盈余管理的认知,提出了一些关于盈余管理规范措施的可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纳税筹划;公司治理;
0 引 言
盈余管理作为一个热门话题,一直是会计学界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关于盈余管理这个话题,学术界的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看法,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每一个学派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自己的界定标准和评判方法,彼此之间争论不休。到目前为止,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这一话题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和认知。
随着会计行业不断发展,会计准则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会计法规也一直处于修改和增补的状态。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趋势下,人们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认知不断加深,取得的成果也愈发丰厚。笔者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对当前学术界中有关盈余管理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见解。
1 盈余管理的定义
如何对盈余管理做出一个合理而清晰的定义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其中主要的矛盾点在于如何判断企业的相关行为和活动是否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在以往的文献中,不同的学者对盈余管理这一概念下过多种定义。当前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种。
(1)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从管理层做出这一行为时的心理动机出发,判断这一行为是否可以定义为盈余管理。如果企业管理层做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给企业或者个人谋取利益,让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一项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目标,则该行为可以被称为盈余管理。企业的财务报告对利益相关者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些利益关系人会根据企业财务报告上的数据来判断该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告,从而误导利益关系人做出利于企业的决策,带来实际的利益。知名学者戴维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计划地采取一系列行动,使最终的财务报告呈现出企业想要的效果。但是,人的动机和意图是不能被准确观察到的,以管理层动机为判断标准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2)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依据财务报告中关于企业盈余状况的信息判断企业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如果企业通过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使企业的财务报表所呈现出来的不是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而是其所希望达到的盈余水平,那么可以认为该企业开展了盈余管理活动。这样的理论认为企业所有盈余管理活动都可以被视作具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因为企业所公布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盈利状况是虚假的,这样没有可信度的报告是在欺骗利益关系人。一些学者则持有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虽然在真实性方面企业在盈余管理活动后得出的财务报告有所欠缺,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严重到成为欺诈性报告的地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为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企业辩解,他们不披露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可能有多方面的考量,只是信息不对称状况客观存在会导致最终出现对企业有利的结果。
(3)第三种观点侧重于考量管理层编制财务报告时是否掺杂了个人的判断和观点在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中。西方学者沃茨和和齐梅曼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层有限度地根据个人判断来调整企业的会计数据,或者无限度地以个人观点作为会计数据的调整依据。这样的定义有一定的缺陷,如很难通过该定义去界定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是否属于欺诈行为,因为在适当的情况下对一些事项进行自行判断是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的一项权利。与此同时,如何判断出管理层是"有限度"地进行个人判断还是"无约束"地使用个人观点,是使用该定义对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时存在的问题之一。
(4)第四种观点则是将企业是否在制作财务报表时遵守会计准则作为盈余管理的判断标准,在这一观点下又出现了3个分支。①如果企业在制定财务报表时滥用会计准则,则可将该企业的行为视作盈余管理活动。这样的观点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滥用"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形容。"滥用"有什么样的具体标准?如何判断企业的行为是否属于"滥用"的范畴?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研究中很难回答。②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让企业的财务报告朝着企业想要的方向进行调整,可是持有该观点的学者们既没有指出应该如何判断企业的操作是否属于"有意识",也没有考虑到除了会计手段,通过实际活动也能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③将企业在披露盈余状况时所做的会计选择分为3类:具有欺诈性质的会计行为、盈余管理以及合理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合理的会计选择都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两者的区别在于企业目的不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欺骗利益关系人,从而使企业获得利益,而合理的会计选择则没有这样的意图。这样的观点存在一定的逻辑漏洞,盈余管理既然完全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之内,又怎么能称之为欺骗行为呢?与此同时,前文中提到的第一种观点所具有的无法准确考量企业管理层意图的问题在这一观点中也会出现。
在了解完关于盈余管理定义的4个主流观点之后我们可以看出,这4个观点分别从盈余管理的目的、对象、方式和方法的合法性4个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界定。与此同时,4个观点间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在上述4种理论中,企业管理当局都被视作盈余管理的主体,而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则被当作盈余管理的客体。上述4种理论中,企业管理层开展盈余管理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尽可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或者让管理层能够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而要达成这样的目的,选择性的会计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手段[1].
笔者认为,以上4种观点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如判断时的主观性较强、做出判断所需的依据难以获得以及判断的标准模糊不清等。要想更加全面客观地对盈余管理做出定义,我们所采纳的判断标准应该足够清晰、客观,做出判断所需的依据应该较易获得。
目前,盈余管理所面临的处境与当初的纳税筹划十分相似,曾经在很多人的眼中,纳税筹划和偷税、漏税有一样的性质,后来学者们达成了共识,将纳税筹划的发生时间作为标准进行界定,如果相关行为属于事前安排,则其可被认定为合法的纳税筹划[2].此后,企业的纳税筹划行为才得到广泛认可,该领域的相关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
现在在面临相似情景时,我们也可以借鉴纳税筹划的判断标准来合理地区分什么样的企业活动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我们可以以盈余调整发生的时间作为判断依据,如果是企业管理层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对未来可能的盈余状况做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会计调整,做出对于企业未来财务报告来说最有利的会计选择,从而达到美化企业财务报告的目的,那么这样的行为就属于合法合理的盈余管理[3].倘若企业管理层在相关的经济活动发生之后,为了美化企业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的利益关系人产生误导而做出一系列会计调整,那么这样的行为便超出了盈余管理的范畴。对于这些行为中不违法的部分,我们称其为盈余操纵,而违法的部分则属于盈余造假的范畴。
2 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2.1 企业管理层为了财务报告能够达到其期望而进行盈余管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地位,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拥有控制权。企业的管理层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在缺乏相关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他们会为了企业或者自己的利益,通过盈余管理使企业财务报告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2.1.1 企业管理层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的管理层作为企业的代理人,与身为委托人的企业股东之间的目标并不是一致的。而企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代理人相较于委托人来说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因此,企业管理层往往会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通过盈余管理侵犯股东的权益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
2.1.2 企业期望通过盈余管理达成上市和获得配股资格的目的
根据《公司法》规定,企业在符合一定条件后才能获得上市和发行新股的资格,这些条件包括公司在最近的3年内持续盈利以及公司预期的利润率不得低于同一时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想通过一些操作使企业成功上市,便会开展一系列盈余活动,使企业财务报告看上去更加好看,以获得上市和发行股票的资格。企业在成功上市后,要想获得配股资格,后续仍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需要在最近3年内一直保持在10%的水平上。这样的要求对一些上市公司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公司管理层会开展盈余管理活动,如转让、进行关联方交易等,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
2.1.3 企业出于债务方面的考虑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有限责任制度使投资失败时股东只需承担有限的责任,而债权人却要承担投资失败的全部后果,这使债权人相较于债务人来说处于一个较为不利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为了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便会在借债之前让债务人出具财务报告。此外,债权人还会在债务合同中设置一系列保护性条款,如果债务人违反了这些条款,可能会面临贷款被收回及经营活动被限制的窘境。在这样的情境下,企业为了能够成功借债,并在债务期间内不违反相关条款,便会开展一系列盈余管理活动,以达到让债权人满意的目的。
2.1.4 企业希望尽可能地减少税款
企业管理层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少缴所得税,因此作为企业所得税计税基础的会计利润成了管理层操作调整的对象。通过一些盈余管理行为来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所需上交的税款,还可能使政府采取对企业进行补贴的措施。
2.2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很少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
当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许多本该对企业财务信息有所需求的人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会计素养,他们不懂会计信息的重要性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对他们来说,股市行情远比企业的财务状况看上去更加重要。在这样的资本市场大环境下,企业有很大的空间对自己的盈余状况进行粉饰。
2.3 现行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目前在我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只会对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做出明确的要求,当涉及一些特殊的会计政策时,企业往往会获得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因为不同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差异很大,所以使用一模一样的会计政策不利于企业更加合理地反映其盈余状况。但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会计政策自主选择权后,企业管理层便能获得较大的操作空间来进行盈余管理。权责发生制便是一个能够为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提供操作空间的制度。在什么样的时间确认多少"量",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管理层的主观选择所确定。在这样的情境下,企业管理层很难不做出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但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会计选择。
3 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
盈余管理只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粉饰,企业的实际盈余并不会因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而增加。如果企业管理层只是通过盈余管理使企业近期的财务报告变得更加好看,而不是采取实际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只会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政府不仅应当坚决抵制并严厉打击企业的盈余造假行为,还应当正确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在盈余管理活动中的操作加以规范,这样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得到提升。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在目前的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约束下,企业管理层拥有了关于会计决策的自主选择权,这给了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活动很大的操作空间[4].政府和相关的准则制定机构应当明确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既能做到对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予以分别考虑,又能缩小企业管理层的可操作空间,防止他们进行过度盈余管理操作[5].
3.2 逐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使之与我国的制度与文化背景相适宜
大量关于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一家企业有成熟且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做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那么这家企业相较于那些存在"弱董事会"现象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会轻得多。能够有效监督公司运营状况,并客观公正地保护企业利益的独立董事机构,是一套成熟而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体系的关键之处。扩大独立董事的比例,使独立董事不再是零星的一点声音,而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将企业的盈余情况置于更好的管理与监控之下,从而给予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引导和规范。
除此之外,通过前面的成因分析可知,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很多时候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这样只图一己私利的短视行为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利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考虑对企业管理层的报酬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如果我们采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将管理层的报酬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挂钩,那么企业管理层便不会再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来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3.3 加强外部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一套企业信息披露的电子化系统,通过该系统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及时披露,以动态监管的方式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衡量和测定。我国的各监管机构应该分工合作,从不同方面对企业进行监管。财政部应当制定并完善会计监管规范,并组织各方共同实施会计监管。证监会应当对上市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加以监督,如果企业出现不及时、不充分披露信息或披露虚假信息等行为,证监会应当对其处以严厉的惩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审计时对企业的盈余管理采取更严格的监控措施,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使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行度得到保障。
3.4 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的辨别能力
在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中,许多财务信息使用者严重缺乏会计素养。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无所顾忌地进行财务管理来欺骗利益关系人。如果能够对这些财务信息使用者进行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的培训,使他们对企业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有基本的辨识力,那么企业管理层在试图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时便会有所顾忌。通过分析公司的现金流量或者企业收入中意外项目和期间利润之间的差异,企业的利益关系人便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基本的认知。
4 结 语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处于合法的范围内,但它会降低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误导企业利益关系人做出不利于自己但有利于企业的判断与决策。我们应当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产生清晰的认知,了解企业管理层因为哪些原因而进行盈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我们应当在外部对企业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管,在内部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加以调整和完善,使利益关系人能够得到更加真实而可靠的财务报告,尽可能减少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但我们不能对盈余管理进行全盘否定,而应充分利用盈余管理在公司管理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只有做到这些,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才能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62-66.
[2]李晓萍税收筹划、避税、偷税之科学界定[J].吉林财税,2002(2):27-28.
[3]余锈丽黄种杰盈余管理概念辨析[J].财会月刊,2009(10):48-49.
[4]崔晓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治理对策[J].企业导报,2014(11):11-12.
[5]陈燕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对策[J]会计师,2014(20):10-11.
结论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工业炉窑节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通过构建该行业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对2008年至2011年我国工业炉窑节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概述总结盈余质量的有关理论,并提出自...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修订与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披露质量也日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关注。作为广大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盈余信息同时也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若盈余信息质量存在...
4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实证分析4.1样本的选取与数据说明本文以2012年中国证监会(CSRC)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分类标准,选取在深沪两地上市的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共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其服务业40家公司,剔除数据不...
摘要房地产行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房地产行业以房地产企业为主体,房地产企业的合理有序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房价不断攀升,房地产行业一直呈现过热状态。政府出台的许多调控政...
基于此研究*ST天润利用资产减值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来揭示如此行径非但没有改善公司的状况,还严重损害了一些投资者的利益,以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法律法规存在的一些隐患提出建议。...
2企业纳税筹划的理论基础2.1纳税筹划基本理论依据2.1.1契约论契约理论在企业经营中的理解为,由股东单位、供应商、销售商、信贷机构等组成的企业体系之间是契约关系;分属管理者、职工、个人投资者、个人债权人、顾客等不同角色的个人与企业之间是契约...
纳税筹划对于企业来说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税务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扩大企业经济效益。...
3.4M置业有限公司纳税筹划方案设计3.4.1筹资的纳税筹划(1)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M置业有限公司在筹资方式主要采用了负债筹资,致使其财务风险较高。此时M置业有限公司需针对不同的项目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考虑企业的整体收益,适当的降低负债比例,...
1导论1.1研究背景企业的纳税义务(王韬,2002;朱婧,2009)涉及企业设立,筹资,投资,经营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企业生存发展链条中的重要因素。同时,纳税成本也是关系着企业经营的重要成本之一。因此,形成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纳税筹划方案,是...
本文以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为研究对象,结合“营改增”以及一系列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的相关内容,分别从四个角度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实施的一些具体筹划方案,希望能够对其增值税税负的降低以及涉税风险的控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