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

探讨动画表现形式在中国元素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来源:视听 作者:汪冰蟾
发布于:2020-12-09 共4200字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元素的融入将发挥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效用。本文从动画表现形式的传播优势出发,结合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主题动画影片《团圆》与1998年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两个典型案例,探讨动画表现形式在中国元素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其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动画; 跨文化传播; 中国元素; 国家形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倾向也日益凸显,不论是出于展示国家形象,抑或是争夺商业市场的考量,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各国各界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20世纪70年代末期,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和扩展,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其研究不仅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社会成员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包含了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可见,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正在进入全民视野。

动画

  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关键的一席。中国元素既在中国创作人为展示国家形象进行宣传片、影片创作方面发挥作用,亦在国外创作团队为争取中国市场,获得经济收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此,如何更好地融合与展示中国元素,达成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减弱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引人深思。

  一、动画表现形式的传播优势

  动画是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传统手绘到电脑制图,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从大银幕走进千家万户,现代动画是现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共同产物。现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各国间文化联系的强化,动画相较于实拍作品的传播优势愈发凸显,使其受到更多创作者的青睐。

  (一)削弱文化边界

  动画可以把复杂的艺术符号简单化,通过流畅的画面动感十足地传递给观众,因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感小,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受众所接受,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化边界。在多元文化的结构下,创作者甚至可以通过优秀的动画片达到文化灌输的目的。

  (二)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方面,动画可以突破传统影视实拍的拍摄难点,化解实拍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让创作者的意图得到最大化的理想呈现;另一方面,动画可以摆脱剧本创作的创意局限,塑造出飞翔的精灵、梦幻的海底世界等,通过轻松化、抽象化和高度的想象化让观众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被满足的精神需求,具有极强的视觉吸引力。

  二、动画影片中中国元素的应用与跨文化传播

  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中国元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表现形式多样且种类丰富,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发散与创新。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元素的融入会发挥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效用。本文以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宣传影片《团圆》与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影片为例,分别探讨采用动画的表现形式融入中国元素在中国创作人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跨国宣传,以及在国外创作团队争取中国市场,获得经济收益中发挥的双向作用。

  (一)《团圆》中的中国元素

  国家宣传片承载着展示国家形象、与各国进行文化间友好互动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国际重大会议、活动中展播的宣传影片,更需要创作团队充分做好国家形象宣传。《团圆》是由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孙哲教授带领的团队为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创作的宣传影片,并在世博会期间于馆内进行公开循环展映。这部9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的团圆故事,以中国农历新年的团圆饭为载体,表现由食物维系的乡愁,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融入水墨画的整体基调,和现代三维技术相结合,诠释了中国美术元素的独特魅力。

  其中,众多对中国元素的细节呈现承载了国家形象宣传与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成为全片的主要故事背景,春联、鞭炮、唐装、灯笼、年夜饭,这些春节元素始终贯穿在影片中,凸显中国传统节日特色与"举家团圆"的文化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形式配以舒缓的乐曲,让画面本身更具沉浸感。老人制作手工面条的情节多次出现在画面中,面条抖动、散开,直接将画面连接至三儿子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举办的演奏会。中国传统的手工面条元素作为连接意大利与中国的纽带,通过写意的画面轻松传递出了中意友好合作的初衷。烤鸭作为中国特色美食也多次出现在影片中,手绘烤鸭的金黄色泽在淡雅的基调色中夺人眼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同时,明亮干净的烤鸭制作环境突出了中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在金色的麦田中呼啸而过的高铁展现了中国速度,原始的自然气息与现代交通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为平衡保护自然与科技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元素叠加,如三儿子在歌剧院演奏时脑海中想到家乡的金色麦田直接在钢琴四周涌现。这些叠加在实拍中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容易产生违和感;而通过动画,元素在整体和谐的基础之上,可以让观众更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表现方式在展现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形象宣传片本身是一种媒体景观,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国家形象宣传片所提供的原始文本基础上,依据自身对异国文化的认识来想象和建构异国形象,所生产出的正是一种"世界影像".在这一过程中,弱化文化边界,让异国文化更加清晰简明地呈现,才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形成宣传方所希望传递的"国家影像".因而,选择跨文化间接受度高的呈现方式及实现影片中两种文化间元素的融合以尽可能消除观众文化差异间的隔阂是重中之重。基于此,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在呈现中国元素、进行国家形象宣传与跨文化的官方交流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宣传影片的社会价值。

  (二)《花木兰》中的中国元素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市场一直是众多海外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争夺目标。对于国际影视制作公司而言,其影视作品能够吸引中国观众的眼球并获得认可是开辟中国市场、获得更高经济利益的首要目标。因此,从20世纪开始,这些国际影视制作公司就开始了制作融合中国元素的动画作品的尝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迪士尼公司,本文选取其知名动画影视作品《花木兰》,分析其中国元素的运用与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花木兰》讲述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花木兰代父从军后击败入侵民族的传奇人生。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版本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中,以花木兰为主的女性都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柔弱的身形配以乌黑的长发,丹凤三角眼,是美国人眼中典型的东方女子形象。中国传说中的龙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影片中,除了军旗采用腾飞的龙作为图标的主要元素,主角的忠实伙伴以"木须龙"的形象出现。与人们熟知的龙不同,影片对其进行了幽默化处理,身躯缩小、爱讲笑话但又心地善良,总是于危难之中帮助主角,体现其对中国文化中"龙图腾"及"战友情"的理解。山峦以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方式呈现,对随处可见的东方式园林建筑、红灯笼环绕的皇宫等中国元素的放大与奇观化,使观众对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产生共鸣,并进一步演变成全球共享的文化盛宴。

  国际影视制作公司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聚焦于符号处理下"武侠、江湖、人文"的中国元素表征,《花木兰》这部影片通过动画赋予了人物更多的幽默感与江湖气,这种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人物的距离。影片中,花木兰的肢体语言十分丰富,轻松跨过溪水,敏捷地爬上旗杆与屋顶,这些场景通过动画呈现更加自然且生动,更容易让观众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龙这一传统中国元素的融入,并以卡通形象贯穿于影片始终,这种表现手法不会显得生硬,反而让全片的中国味更浓。动画影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植入人心,中国观众在感知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自身背景,能够产生对民族文化更深的认同感。同时,对于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来说,也能促使其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渗透作用。这部影片作为迪士尼首次采用中国元素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在当时取得了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不俗成绩。基于此,动画这一表现形式有利于中国元素的呈现,在国外创作者争取中国市场,获取更高的票房和口碑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三、结语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创作团队在创作中精准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至关重要。同时,创作者本身的文化视角决定了其会对作品本身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对中国元素的误读与移植问题在动画影片《花木兰》中尤为突出。首先,影片没有清晰交代故事的朝代背景,却添加了唐朝才出现的烟花、仕女装,明清时期的庭院风格、日本榻榻米,以及报纸、合照、握手、拥抱礼等西方国家传来的事物,这些对中国历史考证不够而产生的错误,由于动画本身高度的想象化而被进一步放大。此外,主角花木兰不论是在人物形象还是性格上都被一定程度的"异化",移植了西方的审美。在外形上,根据时代背景花木兰应是柳叶眉,却被刻画成更符合西方人审美的浓眉;性格上,影片中的花木兰具有鲜明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风格,在影片高潮部分的皇宫救主片段中,花木兰孤身救主体现出其孤胆英雄的身份,但在受到嘉奖时又表现得无比谦卑,最后功成身退,这是典型的美式英雄电影风格。这些问题也因其动画的表现形式而愈发凸显,由于动画本身创作的自由程度高,且元素的叠加运用相对容易,人物设计相较于聘请真实的中国演员而言会更加自由且随意,因而对文化的移植也更加轻松。

  基于此,不论是对本国文化的宣传,还是异国文化的改造,都需要建立在对国家历史、文化渊源深入了解与学习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的碰撞,在碰撞中坚持创作初心,并争取异国观众的理解与喜爱至关重要。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在给创作者带来更多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对创作者的跨文化意识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中国动画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十分有限,中国元素的跨文化传播,应发挥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对中国文化与价值观认同的作用,这应是中国创作团队在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文甫。国家形象宣传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寓言[J].当代电视,2017(06):31-32.

  [2].谢久祎。误读与正读---《花木兰》与《功夫熊猫》中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比较与启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3):39-44.

  [3].孙海波,王守宏。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文化冲突解析[J].电影文学,2014(15):64-65.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原文出处:汪冰蟾.动画表现形式在中国元素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J].视听,2020(11):74-7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动画毕业论文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