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和深化,这就对国人能否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外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欧盟成员国当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德两国之间深层次的交往越发趋于活跃,德语也成为继英语之后最有必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外语。
德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流的工具,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在德语教学领域,传统的纯外语语言能力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作为高校德语教师,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对高校的德语教学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1、当前高校德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奉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观点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教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只需要在下边努力理解和牢记老师讲授的全部内容和观点,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机会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自己的观点,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没有弄清楚教学的主次,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扶助者和伙伴,而不应该成为学生眼中的权威或保姆。
1.2 高校德语教学往往人为割裂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导致日常的德语课堂教学重语言的形式,轻语言的内容与意义,使语言学习严重脱离了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背景。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它凝聚了每个民族自己特殊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教育这种传播方式将文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下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使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要学习一种语言,特别是学习一门外语,就必须要了解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以及形成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高校德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就一定不能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1.3 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侧重于语音、语法、词法和句法等知识的讲授,强调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集中投入到对词汇、语法和课文的讲解上,学生只重视语法、词汇的记忆,很少有机会实际操练,即使有操练,也是以词汇、语法的练习为主,而不是结合现实的交际背景场合练习语言的正确运用,结果导致学生能说各种句型的变体,却不善于结合各种情景进行交际,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
2、对高校德语课堂教学的建议
2.1 树立“教学相长,学为中心”的德语教学理念。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仅凭教师的知识传授是不可能实现的,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认知和领悟。从哲学角度观察,教师的教只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认知外部世界并将感受和体验不断内化为个人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才是内因。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学生在知识不断内化和应用的实践中,全方位地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能力。所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其自身发展的主体。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中心观,提倡学生主体观,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要基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心理认识活动,将书本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在认知中强化学习的主体意识,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能力,并挖掘学习的潜能。“教学相长,以学为主”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以积极的学习活动来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对德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2 在高校德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就国家范围来说包括整个社会概念,包括德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教育、文学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就民族而言包括民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伦理观念等方面。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当然也包含了各民族的不同特性。
外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具备相关文化知识就不能掌握好一门外语,外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因此,在德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是高校德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2.3 在高校德语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是教学系统中不可分割、相互协调、互为作用的要素之一,多媒体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能够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以形象的德语国家概况画面、清晰标准的德语发音,创设出新颖独特的德语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极短的课时内感受德语并激发学习德语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学习德语。同时,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愉快的学习。多媒体还可以在德语学习过程中创造一个多通道和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同时,多媒体点击即播即停的方式使其操作更加灵活、控制自如,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4 在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跨学科内容。德语毕竟只是一门语言,德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知识储备上未免显得单薄,视野相对狭窄,在将来的就业择业上竞争力有限。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德语专业本科生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跨学科内容,如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对德语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升学和就业都会更加有利。
3、结束语
高校德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德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语音、语法、词法和句法等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德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要锻炼学生在现实中运用德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在高校德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多的融合与德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相关跨学科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培养出大批能熟练应用德语进行交流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乃美,张舍茹。对交际教学法的重新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2]马刚。正确选用外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5)。
[3]胡俊杰。影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法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随着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 拥有德国行业协会资格认证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德资企业的青睐, 许多国内职业院校开展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接轨的合作项目。...
中德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问题备受译介和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文学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东西方之间智性和美学的桥梁、探究他者历史和文化世界的窗户。德语文学的勃兴虽与欧洲其他文学大国相比晚了二三百年,...
渤海大学在2010年开设了德语专业,招收本科生。作为一名基础课老师,在近三年的基础德语视听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学生们在学习是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分析一下造成听力反应及理解困难的几个因素。1.主观因素很多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之出心理...
根据目前的德语教材, 德国文化可以分为德国交际礼仪与知识的文化内涵、德国宗教与哲学...
文化和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渗透到语言当中,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性的语言,依托语言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文化在生活中的发展无形中推动着语言的进步。可以说,没有语言的...
语言作为人类交往的工具,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融合外来民族文化。当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成分进行有益的吸收与利用时,便造就了其语言本身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听说读写四项是德语本科阶段学生要求掌握的四项基本能力,其中读是指阅读理解能力。在本科德语学习基础阶段,由于阅读文章多是小故事或者简单说明文,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掌握较高。到了高级德语学习阶段,随着学生词汇量的丰富以及语言...
高校德语专业初级阶段的教学工作在整个德语本科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新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益普及以及高校对外交流工作的逐步推进,德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工作既站在新的平台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须要在短...
一、引言全球化的快速且持续发展让世界逐渐地连成一个整体。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德语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相比较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即可学到的母语,人们通常只能在学校或者有组织的教学机构里学习德语。作为一门第二外语,德语的学习共由听、说、读、写四...
文中, 将就这四个方面汉语同德语的区别, 针对性的提出语言迁移在德语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