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知行合一"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在于敦促时代新人务求"真知",强化"强国一代"的实践追求,提倡"须在事上磨炼".时代新人坚守"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在于形成"知行合一"的践行方式、培育系统、评价机制,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时代新人; 知行合一; 作用; 实现路径;
Abstract:"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s a proposition of epistemology and practice theory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raining 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The function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cultivating 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is to urge them to seek "true knowledge",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pursuit of "the generation who is making the country strong", and to advocate "tempering character in difficulty". To adhere to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li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ractice model, the cultivation system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good social atmosphere.
Keyword: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role; realization path;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是"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战略。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青年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可见,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对于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探究其作用内涵和实现路径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一、"知行合一"对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
"知行合一"既是中华民族传统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命题。"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二者结合提出了知行合一命题。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于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王阳明知行合一观内容主要体现为三个命题: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新人"是社会变迁赋予某一特定人群的时代标识。近百年来,"新人"的内涵经历了从"新青年""无产阶级革命新人""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到"时代新人"的多重演变。"旧"与"新"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状态,之所以能够在某一时段共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时代巨变下给社会提供的发展空间。"旧"与"新"共存的时代既是一个历史转折期,也是一个历史机遇期,其存在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样的社会空间既具有向上发展的可能性,也存在向下沉沦的可能性,而最终发展趋向则取决于哪种力量更为强大[1].因此,在这两种力量的角逐下,时代新人培育也会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呈现出正向或者反向的发展。而"知行合一"恰恰是解决这一矛盾,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所需的哲学思想,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敦促时代新人务求"真知"
王阳明认为"知者,良知也"."知行合一"就是合于人内心的"知善知恶"的良知。"真知"就是百姓安乐、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宏观社会生活主题的道理,而不是"只去悬空想个本体"."真知",就是通过主体的理解、认可和接受的心理过程,入耳入心入脑,内化于心及外化于行,最终付诸行动。
随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随着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与多变,我国的指导思想、文化创造、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社会一系列后现代思潮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等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理论上的清醒、自觉和自信是实践上坚定有力的根本保证。"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为应对复杂国内外环境,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守"知行合一",向"善"去"恶",就是对实现祖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保持赤诚之"真心",以真挚的"真意",认识和把握时代之"真知",以大智慧行事,追寻大道,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信念追求,完成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时代新人的道路方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规定了时代新人的主体内容,"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决定了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梦"确定了"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为人类做贡献又从世界格局拓展了时代新人的使命和担当。这类内在的规定性需要转化为时代新人每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大学生:"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017年10月30日,他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激励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实践自觉。不仅要形成"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更要树立"三个信",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强化"强国一代"的实践追求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必行之知或已行之知;不能行之知或不曾行之知是未知,或者说是不曾知,或者说不是真知。这一思想的价值在于,对于认同的理论,主观上要充满着强烈的践行冲动,客观上要随时把学到的理论付诸行动。
新时代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时代新人则是"强国一代".时代新人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我国未来改革开放的希望,也寄托着未来创新发展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世界经济领域面临三大突出矛盾,即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全球发展失衡。因此,作为强国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2].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时代新人要正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在历史到现实的纵向坐标、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横向坐标之中,寻找到人生的方位。时代新人要将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开发发展潜能、开创人生境界、开拓未知领域,培养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用勤劳和汗水开创美好人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3],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三)提倡"须在事上磨炼"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5].王阳明有个门人叫陈九川,喜欢静坐用功,一日问先生:"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王阳明回答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5]意思是,本心的修炼仅靠静思默想是不行的,静思默想容易导致"妄想",难以长进,而要在事上磨炼,使自己的本心有着落处。因此,着实做事是修炼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中,近年来青年中间流行起一股被命名为"丧"的文化浪潮,呈现出来的退缩型主体,与时代新人培育要求背道而驰,而这正是发挥"知行合一"说的作用和价值所在之处。"丧文化"的发酵反映了当下中国青年群体意义追寻的迷茫与彷徨,实则自我暴露了一种丧失了批判力与行动力、无力将个人与历史联结、陷入自恋主义的退缩型主体。与十年前标新立异的一代青年不同,"丧文化"所表现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其社会心态可以从社会焦虑、相对剥夺感和发展效能感三方面做解释。此外,"佛系"成为另一青年亚文化。这些亚文化现象离时代新人的要求差距很大,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危害了青年人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广大青年作为时代新人的主体,需高扬主体自觉,成长要在事上磨炼,发展要在事上体现,促进个体社会化,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体。经历各种各样挑战的道德历练,经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代磨炼,以此来强化"强国一代"时代新人的担当和作为。
二、时代新人坚守"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
"知行合一"对于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为时代新人培育指明了奋进的方向、路径。"强国一代"的时代新人坚守"知行合一",就是要以行求知,以知促行,将个人梦汇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一)形成"知行合一"的践行方式
遵循"知行合一"的本义,需要把握知善知恶的第一要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不行"不能算"真知";自觉的"行"也就是"知",二者不可脱节,应把"知"及时化为"行",避免"坐而论道".时代新人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一般来说,践行"知行合一"需经历四重境界,即"认知"境界、"认同"境界、"内化"境界及"践行"境界。具体而言,应倡导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求学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加强道德修养。在观念碰撞中形成共鸣,形成自觉的价值信念和选择惯性,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追求,并在践行中不断内化、外化、强化以形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规范性,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核心价值底蕴。依托各类活动平台、组织及活动空间,注重"践履道德",以坚定信念塑"魂",以远大理想定"向",以奉献精神树"德",以踏实本领填"体",以开拓创举立"形",努力成为新时代有精、气、神的担当者、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构建"知行合一"的培育系统
从一定意义上说,联系"知"和"行"的纽带是培育,要解决知行割裂、知行轻重把握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决定了时代新人培育中出现知不觉知不行、知易行难、不知乱行、知而乱行等现象。需要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思考,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将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建筑在对"知行合一"科学解读的基础上,通过主体自身的理解、认可、接受的心理过程,使其落地见实效。
"知行合一"内在地规定了在"应知""应会"两个环节下功夫。"应知"培养大学生对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认知,实现"应知"到"实知"的转化。"应会"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以此判断指导价值选择的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应知""应会""实知""实会"的有机统一。"知行合一"的科学性,重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落细、落小、落实,把教会价值选择作为"应知""实知""应会""实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时代新人要提高对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学习认识,并身体力行践行好五大发展理念。
(三)建立"知行合一"的评价机制
"知行合一"内在地规定了培育时代新人路径的特殊性,建立"知行合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高校培育时代新人落地见效的重要条件。其评价指标分为"知""会""行",重点是完善解决认识和行动问题,以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导向、激励的三大功能。建立时代新人培育定期检查评估制度,在将检查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告的同时,择优表彰,褒奖善行义举,让时代新人培育卓有成效。
在教育领域,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解决教育领域的"五唯"问题---"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是建立"知行合一"评价机制的有力举措。我们以往的教育观,过于强调培养"人才",这既是一种重点思维,也是一种工具主义教育观。应当慎重选择一些与当前"五唯"产生离心力的评价维度,或可称为绿色评价,缓解各级各类学校在"五唯"指标上的压力,让高校和个人获得更加多元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五唯"便渐渐失去了滋生的土壤,所谓的"顽瘴痼疾"自然会得到破解。
(四)形成"知行合一"的社会氛围
形成"知行合一"生动景象。人人践行时代新人要求、人人争做时代新人。典范教育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树立典型,以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方式灌输教育理念,进而达到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广泛动员群众的目的。如系列特别节目《榜样》等,体现了以典范教育树"新人",进而达到成风化人效果的社会治理策略。
倡导"知行合一"网络文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新时代下,网络舆论是最真实的社会晴雨表,网络舆论成了社会的主流舆论。目前,网络谣言、网络谩骂、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不同程度存在,甚至还有一些错误思想观点,试图颠倒黑白,蛊惑人心。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把这个"最大的变量"转化为事业发展"最大的增量".遵循"知行合一",开展网络文明实践,文明用网、文明上网,形成网上精神家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弘扬"知行合一"人文精神。时代新人就应以知促行,行之有效。如,在王阳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先后提出"四知""四行",并作为宁波精神,即知行合一,行必务实;知难而进,行不懈怠;知书达礼,行而优雅;知恩图报,行路思源。"四知""四行",二者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揭示了认识与实践、认知与行动、"务虚"与务实的辩证关系,是"宁波帮"精神乃至宁波人精神的完美体现。宁波高校大力弘扬"四知四行"城市人文精神,开展青年"四知四行"培育工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与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结语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需要发挥"知行合一"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当代价值。践行"知行合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创新了教育方式和实践形式,提高了实际效果。要进一步发挥"知行合一"的作用,促进时代新人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增强思政理论素养、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以及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栾淳钰。"新人"的概念演变、时代意涵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50-55.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11.
[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337.
[5]答友人问[M].//王阳明全集:第1卷。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朱子对汉唐的宇宙生化论是一种明确继承的态度,其理气关系以及其理一分殊所展现的宇宙论规模也必须以汉唐儒学的气化宇宙论为根柢。...
五大旨趣的生成正将知行合一推向本体,而作为本体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处理知行关系"的根本原则,并由此显示其丰富的理论意蕴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古代中国,军国大事主要体现在战争和祭祀方面。而祭祀与思想家的天命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古代各种政治活动中,天神崇拜和祖宗崇拜与之密切相关。舜承尧位及武王伐纣时,皆以天命来论证其新政权的合法、合理性。不仅如此,在之后的中国封建历史中,每...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
阐述了高校学困生心理帮扶知行合一的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探索出高校学困生心理帮扶的知行合一路径,实现"学困生"从学业困难到自主学习这一目标的心理建构。...
结论公众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其舆论倾向反映了对于社会诸多事项的看法和观点,已经日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存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将科学技术和公众牢牢的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公众舆论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是整个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
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1]兼爱思想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的价值理念,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是世界和平共荣的...
基于此,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观的培育中,发展并创新思政学科,促进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高度重视和协同努力,以期实现大学生"知"与"行"的协调、同步发展和顺利转化。...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命题素称难解。他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学者对这句话的不同诠释,体现了对知行合一命题的各色理解。...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德育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本领和担当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