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

如何发挥公众舆论在科学技术中的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2-10 共163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论
  
  公众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其舆论倾向反映了对于社会诸多事项的看法和观点,已经日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存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将科学技术和公众牢牢的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公众舆论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是整个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公众舆论由于其主体的局限性,譬如公众科学素养发展水平不平衡、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不健全、与最终决策者和科学共同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公众舆论的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发挥。
  
  为了保证科学技术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达到“扎根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公众个舆论的力量,就需要加强舆论主体的参与能力。提高舆论主体的科学素养水平,完善媒介素养水平,尤其是对新媒介的使用和把握。建立高效化、常态化的舆论表达平台,实现公众舆论、管理层舆论和科学共同体舆论的有效沟通。
  
  鉴于舆论力量本身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充分发挥舆论的力量还是任重而道远,但是,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舆论主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会将公众舆论的积极力量发挥出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整个人类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08.
  
  [2]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21.
  
  [3] 王石番。民意理论与实务[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5:103.
  
  [4] 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
  
  [5] 杨大勇,王祖爵,程旭兰。二级传播理论初探[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25):53.
  
  [6] [美]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 刘啸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调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1):17.
  
  [8] 王行靳。浅谈技术悖论的社会控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4):65.
  
  [9] [ 美 ]Tomas R.Dye.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M].Prentice HallInc.1995:31,35.
  
  [10] [13]Ron Westrum.Technologies and Society[M].the Shaping of People andThings.Wadsworth,InCop.1991:5.
  
  [11][12] 肖峰。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3.
  
  [14]刘建明。天理民心[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1)。
  
  [15] 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6)。
  
  [16] 邢金龙。大众媒介的科学技术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J].科学技术传播,2014(10):113.
  
  [17] [18]Daviod Considine.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Literacy:The What,Whyand How To's[J].The Juornal of Media Literacy,Volume 41.


  后 记
  
  转眼间三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刚刚来到河北师范大学的兴奋与激动的心情似乎还没有平复,就马上要面对分别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经历了很多,都给我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继光教授。在我研究生学习阶段,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得到我的导师的关怀和照顾。在选择研究题目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一直以来对于公共舆论领域很感兴趣,但是这一领域属于众多学科交叉地带,因此,把握起来很有难度。感谢张老师的悉心指导。
  
  我要感谢韩来平老师,是他给我上了研究生以来第一节专业课,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科学技术的新世界。
  
  我要感谢雍兰利老师,在这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上给予了诸多指导。
  
  我要感谢孙树森老师,感谢他从本科期间就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他研究生三年来对我的培育。听他的课,使我获得知识;与他的交流,提升我的思想。
  
  我要感谢法政学院所有指导和帮助过我的教授和老师,感谢他们在学业上对我的教导、关心和鼓励。老师们深邃的哲思、广博的学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学生也将永远铭记在心。
  
  我要感谢我的同窗好友,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很难走到今天的。最后还要感谢将要对本文进行审阅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相信从他们的评阅与指教中我将获得更多教益。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