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在文义上是不偏 、不易的意思 ,程子言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
一、“中”之“不偏”的内涵
《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人若有喜怒哀乐,那其言行就一定存在偏见,或偏帮一方,或敌对一方,这时的人就不能保证其决断的公正性。《中庸》中所谓的喜怒哀乐之未发, 就是指人要处于一种毫无偏见的精神状态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是不存私欲的。孔子论述这种状态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此种无私无欲并非是无情无义,恰恰相反,它必定是有情有义的。 儒家讲亲亲之道,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有情有义的人必定是个孝顺的人,其从孝顺父母的亲情逐步推广为爱天下人的胸怀,此刻其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称得上“中”。
人是情感的动物,七情六欲是必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喜怒哀乐之发是必然的。 面对此客观事实,《中庸》言“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说人的欲望要发乎于情,合乎于礼。 情感的表达要掌握好度和表达方式,这种“情之正”就是“和”。 人要达到“中”的境界就必须无私欲,但是现实的人必然陷于各种情感成见之中,而“和”正是人在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追求“中”的必然选择。 人在日常地生活中,以礼相待,以礼自制,相互尊重,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从而使得社会达到和谐。 故《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二、“庸”之“不易”的内涵
《说文解字》释“庸”义为“庸,用也”。“用”在《说文》中又是可施行的意思。 可见“庸”字的基本含义就是“行”,即人的言行举止。 朱熹又认为庸是平常的意思,由此可见,“庸”即是指人自主的、平常的、恒定的行为。 “庸”虽然是一种平常的行为,但是这在现实中却是极难达到的。 孔子就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论语·雍也》)“庸”之所以难以达到,因为“庸”的目的是追求“中”这一至善的境界。 这一追求不是顿悟,不是临门一脚,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它的对象是每一个人,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最终目的是使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保持“善”的常态。
“庸”的平常应该包含四种平常,即常事、常人、常时、常态。 常事,即指现实社会的日常生活。 人对“中”的追求是生活式的,人要达到“中”的境界则必然要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践行,推己及人,奉行忠恕,使仁、义、礼、智、信皆备于自身。常人,即指每一个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农夫百工,人人都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常时,即随时随地。有德行的人是时时刻刻以“中”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有半点的中断。 常态,即常人在常事中常时保持的最根本的状态,这个状态一定是善。 人与人相异,存在冲突是必然的。常态是“善”,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能得到缓和,并逐步解决,人类社会方能和谐稳定。
三、《中庸》中“诚”的思想
《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对此阐释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
“诚”的根本意思就是真实无妄,即无私欲,无私欲则不偏,就是中。 诚是天是其所是的原因,即诚是天的根本属性。 “诚之者”是天性具有瑕疵,但是由于自身向诚的本性而去追求诚的人。 他们发挥自身的道德主体性,走上一条欲诚的大道,这是人的本然行为,也就是“庸”。 《中庸》又言:“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欲诚之人想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就必须始终坚持善行,因此善是诚的价值标准。
“诚”就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人性。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欲诚的心,那么他肯定不会是善的人,而人的本性是善,不是善的人也就没有人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一个穷凶极恶的人我们会说他泯灭人性,与畜生无异。对于一个忠厚的人我们则不吝溢美之词,乐于同他友善。 《中庸》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圣贤是先诚而后明,这是圣人的本性,常人先明后诚,这是教化的作用。 人与人的天赋可能相异,后天环境也可能不同,但只要有欲诚的心,则都有可能达到诚,达到中庸。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70.
李觏,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是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年青时曾两次应举,皆不第;退而创办旴江书院,教书为业,并勤于着述,有《李觏集》传世;晚年经范仲淹、余靖等荐为太学直讲,教授至老。李觏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体会民间疾苦。他对现实有较...
一、《道德经》和谐观的内涵和谐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被简称为和,和就是指万物的自然状态,也是《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和谐的论述很多,其中最核心的一句毫无疑问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这句话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所体现的“义利相兼, 义重于利”、“真、实、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真是一个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概念。法天贵真思想既是庄子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庄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庄子之前及与庄子同时代的典籍之中,极少讨论真字;直到《庄子》一书中,真字才开始大量出现。而通观《庄子...
十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转向没落,政治形势恶劣。北有蒙古掠夺,南有倭寇入侵,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市民暴动也异军突起,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在这样腐朽的土壤里,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悄滋暗长,它的出现如一股新泉注入了一滩腐臭的死水。在这样的...
一、对自然的理性认识与人本思想的确立就在环境保护主义者列奥鲍德出版他的名作《沙乡年鉴》的同年,美国人口学家威廉福格特推出了他的《生存之路》,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他所看到的包括英国、印度、中国等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所共同存在的生态危机状况。书中,...
在儒家的传统中,礼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事物层面的礼器、礼仪、礼制、礼俗等,汉儒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代表的是一种祭祀仪式。礼也具有学理层面的意义,它的实质是对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的维护,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
婚姻观是指人们关于婚姻本质、婚姻中涉及道德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对人们择偶态度、家庭生活观念以及在婚姻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具有导向作用。[1]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婚姻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贵柔守...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华礼制研究渐成学界热点,其状有目共睹,其因亦显而易见。传统中国自古享有礼义之邦的美誉,炎黄子孙素有文质彬彬的精神风貌,这是因为自周秦以降,历朝历代关于礼制、礼仪的种种规定,向与治国方略之设计、社会秩序之构建、伦理道德之培...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少年时就十分聪慧,博览群书。正始末年,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等言论。他曾任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