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吾丧我"至"逍遥游"
如上所论,在庄子"吾丧我"的逻辑理路中,个体实现"吾丧我"并非单纯的、无目的的行为,而是有其特定的逻辑理路与精神路向的。也就是说,个体通过"吾丧我"不仅要实现内在纯性对外在俗性、内在纯吾对外在俗我的消解与超越,而且有着明显的价值向度即实现逍遥游。换言之,在庄子的哲学语境中,"吾丧我"是有一定目的性与指向性的,具体来说是为了实现"逍遥游".因此,不难寻得"吾丧我"与"逍遥游"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 "我"是"吾"之累,"我"为"吾"所丧
在《齐物论》中,庄子寄意于"三籁",其中"人籁"、"地籁"皆寓指人世间的诸般现象、大地上的诸般现象; 即使是"天籁",也只是"风"之"吹万不同"."我"所以不知"三籁"缘何而生,皆因为世间万象、尘俗之事所羁绊,忙忙碌碌,本真迷失,不明就里。例如,南郭子綦以比喻的手法向颜成子游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庄子·齐物论》可见,凡喻之状,百般异象。
细观之,深会之,皆见诸般异象实谓世俗社会、人伦关系中人人激辩、人人夺利、人人争鸣、人人哀呺等诸般之状。乱世之下,刀戈相向; 人我之间,尔虞我诈; 随声附和,无有真音; 众人嚣嚣,无有吾声。也就是说,在庄子那里,一个人如果困于世俗、惑于外物,则必为其所累,以至于造成"我"与"吾"不分,以至于外在之欲湮没内在纯性,以至于"吾"为"我"所累。如果一个人要实现内在纯性、吾之本真,就必须通过"吾丧我"去消解"我",在消解中完成"吾"对"我"的超越,进而才有可能实现逍遥而游。因此,庄子有意区分了"吾"与"我"之别,并认为"吾"可以"丧我".
(二) "丧我"消解"我","丧我"彰显"吾"
在庄子的哲学逻辑中,"吾丧我"可以消解"我",消解"我"之劣性与俗性; 但是,这个过程中的消解并不只是抛弃,而是扬弃与超越; 同时,"吾丧我"彰显"吾"之纯性与本性。也就是说,"吾"的彰显是在消解"我"、扬弃"我"、超越"我"的基础上实现的。"吾丧我"其实就是消解"我"之主观的一切欲念、意见、情绪与偏执等,进而达到对本然之吾、自然之道的把握与体认。风本无声,窍穴自取。"吾丧我"就是要达到对"风"的体认,消解"自取",由此让心灵澄澈、安静下来,并使之与自然为友、逍遥自适。在庄子看来,世间纷争、人间乱象造成外在之我与内在之吾的支离,若想不为世俗困扰,一个人只有将个体有限性与自然无限性融通即个体通过"吾丧我"消解"我"的有限性与不纯粹性,同时在内在纯性绽放的过程中达到与自然无限性的融通---与道为一,从而进入逍遥之境。
从另一个角度看,置身于战国乱世的庄子是一个言辞犀利而激烈的人,他试图唤醒沉溺于功名利禄与尔虞我诈的世人。譬而言之,庄子犹如"牛虻",概有意在咬醒"昏睡之牛"---"浊浊乱世"的忧世情怀; 同时,庄子亦有唤醒心盲之人和智盲之人的人道精神(按: 心盲之人与智盲之人,语出《逍遥游》: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故而,面对当时之世的污浊不堪与世人的争名夺利、丧己于物、丧己于权、丧己于名、丧己于贵,庄子进行了言辞犀利的批判。在庄子看来,"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 凡此皆是世人不自由、不逍遥、不能游之症结。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诚忘"与"丧我",才能不会为世俗羁绊,进而顺天安命,自然无为,自适其适,虚己游世。
(三) "吾丧我"至"逍遥游"
在庄子笔下,实现了"吾丧我"的"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愚以为,这恰是南郭子綦的内在纯性与内在纯吾的显象与绽放之景,也是他入道境界的体现; 同时,此番"丧""忘"之路也是他得以逍遥游的必经之径。其实,当南郭子綦说"今者吾丧我"的时候,则意味着他摆脱了往昔"我有我之心知,我有我之意见,我有我之是非论说"之困累,亦意味着本然之纯吾消解并超越了尘世之俗我。也就是说,"今者之吾"通过"丧我"已经达到纯然之状、自由之境、逍遥之游。诚如庄子所言: "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庄子·在宥》) ,"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庄子·应帝王》) .较之而言,《庄子》前后所言"丧我"与"忘我"之要旨与逻辑是相通的,二者所至"游"之境亦是相同的。从更深的层次看,庄子语境中的"吾丧我"并不仅仅是个体完成内在纯性对外在俗性的消解与超越,而是在实现个体自身的绝对自由与虚己游世的完美融合。也就是说,庄子语境中的"吾丧我"之终极旨归不仅仅是实现个体的内在超越与精神自由,而且要实现精神与形体达到完美合一的"逍遥游"."吾丧我"之于生命本身而言,是生命自身通向自由之境的必经之路。"吾丧我"作为生命自身追寻自由的核心环节,它具有沟通俗我、俗性与纯吾、纯性的功能。正是生命个体在"吾丧我"的过程中其内在纯性消解了外在俗性,从而使"吾"在超越"我"的基础上得以彰显。从另一个层面看,受困于现实中的个人从不能游到能游,所要消解的不仅仅是对天地万物的偏见与固执,而且还要完成内在纯吾与内在纯性的彰显,即在消解与超越外在俗我与外在俗性时让内在纯性自由绽放。
从庄子建构的由内向外而游与由具体至抽象而游的逻辑路向中,可以感觉到庄子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远方的向往,以及对方外世界的美好想象。正是在无尽的想象中,庄子的思维世界绽放无穷的魅力,也给世人留下了无际的遐想空间。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人生与时代充满紧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庄子一方面选择了"间世而居",一方面又选择了"游世而行"; 一方面选择了"厕身浊世",一方面又将想象的触角伸向遥远的"方外之世".此中呈现出的冲出现实、时空、地域与自我之限的冲动与路向一再向我们强烈地暗示庄子的思想中潜存着否定现实、批判现实、美化远方的逻辑理路与价值向度--- 远方有仙山,远方有神人,远方纯净而美好,甚至纯粹到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只需饮晨露吸清风便可逍遥长生。这种逻辑理路与价值向度和儒家肯定现实、参与现实、美化现实的逻辑理路与价值向度颇有不同。在儒家那里,现实是美好的,中原是美好的,远方是蛮夷之地。即便现实不够好,只要使用儒家理论就能很快达到理想境界,实现小康乃至大同。
诚如孔子云: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庄子否定世俗价值,高扬精神价值,将希望与自由悬设在远方,试图由此摆脱时空之困; 而儒家则是积极肯定世俗价值与现实价值,将希望与自由安放在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以及时空之中。从美学史的维度看,庄子这种超越现实、期许远方的哲学理路对后世美学路径的展开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庄子的逻辑路向中,想象中的诗性世界建基于对经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摆脱与超越,尽管个体无法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是现实却无法抑制想象的自由与绽放。换言之,经验的现实性与想象的浪漫性由自身向外界扩展,前者不断地递减与萎缩,后者不断地递增与绽放; 直至在某种层面上完全地摆脱现实世界的困累,抵达想象中的诗意化的浪漫化的"乌有之乡"---"诗意地栖居远方".
在庄子那里,"吾丧我"就是由"人"入"天","与道为一",彰显内在纯性,实现逍遥而游。也就是说,在庄子的哲学语境中,"吾丧我"所蕴含的具有超越性的自由与"逍遥游"所彰显的洒脱精神不仅在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而且在逻辑理路上也是前后相继的。这或许就是庄子认为的"唯达者知通为一"(《庄子·齐物论》) 的至高境界吧!
综上所述,庄子通过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提出"吾丧我"之高论,在有意区分本然之吾与世俗之我的同时,进而指出"吾"可以"丧我","吾"之内在纯性可以在完成对外在俗性的消解与超越中得以呈现。由此,"吾"可以达到自由之境、逍遥之境,进而实现自由之游、逍遥之游。可以说,从"吾丧我"至"逍遥游"有着清晰的逻辑理路与价值向度---丧却世俗困囿,追寻精神逍遥。所以,在"吾丧我"中,庄子所讨论的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境界论问题; 即这里所反映的是庄子看待自身与自然、纯吾与俗我、内在纯性与外在俗性的角度问题与境界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适。 胡适文存(二) [C].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3.
[2]庄子注疏[M]. 郭象,注。 成玄英,疏。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3]褚伯秀。 庄子义海纂微: 上[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陆西星。 南华真经副墨[M]. 北京: 中华书局,2010.
[5]释德清。 庄子内篇注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林云铭。 庄子因[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朱文熊。 庄子新义[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庄子义集校[M]. 吕惠卿,撰,汤君,集校。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9]王夫之。 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10]陆树芝。 庄子雪[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叔岷。 庄子校诠: 上[M]. 北京: 中华书局,2007.
[12]杨柳桥。 庄子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3]刘凤苞。 南华雪心编: 上[M]. 方勇,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14]彭定求,等。 全唐诗[C]. 北京: 中华书局,1960.
一、关于《庄子》研究方法与范围的讨论《庄子》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学界对其的研究方法也可谓是百花齐放。在此,我们重点关注和反思对《庄子》研究的突出特性和趋势。比如,当我们讨论《庄子》哲学,是否有绝对充分的理由将讨论范围限制在...
今天能读到的对先秦人性论之争的最经典的概括,是由王充作出的,他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真是一个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概念。法天贵真思想既是庄子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庄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庄子之前及与庄子同时代的典籍之中,极少讨论真字;直到《庄子》一书中,真字才开始大量出现。而通观《庄子...
自由作为一条精神脉络贯穿《庄子》的始终。庄子用自己独到的自由观诠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沉淀出个体对自由追寻的精神济粮。这无疑对中国古代自由精神的传播产生了质的影响。庄子在诠释自由哲学的同时,构建起自己对自由之境的追寻路径。笔者尝试对庄子对自...
庄子在《天下》篇中对诸家学说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他对自己评价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不傲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篇》)即是说他自己独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即他认识到了获得天地精神的奥义,并与之相交往,但却不忽视对万物的探...
庄子具有艺术化生命情调的逍遥游人格理想是基于自然本真并指向自由的。为解倒悬的时代困惑,庄子主张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自然之道由物及人,人性之美尽在于真诚无伪的顺道而行。庄子以游的姿态对待人生,面对现实的残酷,提倡心灵的超越,他怀着一种无奈、...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雾霾蔓延、沙尘肆虐、水源污染、土地沙化、物种减少这些问题使人类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鉴于当前的生态现状,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建言献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意见。而笔者则从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去粗取精、古为...
精神实践是一种独特的实践,是精神以自身为对象所展开的活动,因而具有反身性精神实践是实践的一种典型形式,是一种追求或诉诸于精神自我改造的过程.这种精神的自我改造、精神实践的思想在庄子思想之中并不鲜见,精神实践的方法就是达到道的重要途径.一、心斋与...
一、庄子思想的个人背景本文基于包括外篇、杂篇在内的《庄子》三十三篇而谈其内篇,以说明如何充实地阐述这三十三篇间彼此的历史关系与思想关系。从郭象到王安石、苏轼,至于胡应麟、方以智和王夫之,再到姚鼐、廖平,乃至梁启超、钱基博、胡适和顾颉刚,对...
在《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情”和“性”, 并且首创了“性情”连词, 可见“情”与“性”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范畴。庄子主张“情性不离”, 因而常有“性命之情”之论。“性命之情”即性情, 是自然赋予的生命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