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

清代焦循对易学思想的研究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30 共3130字
摘要

  焦循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焦循是江苏扬州人。在少年时候曾科举考试,但是却没有中举,于是就返乡不出仕。回乡之后,闭户研究《周易》,焦循对《周易》最大的贡献就是焦循使用数学的办法来研究《周易》,他通过数学的办法来论证自己学习的儒学,这是焦循治易的独特之处,也是本文要论证的内容。焦循在《周易》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易章句》、《易图略》、《易通释》、《易广记》、《易话》,其中前三本共四十卷合辑为《雕菰楼易学三书》。

  一、焦循易学思想体系

  焦循研究易学之所以能成为一家之言,第一离不开前人的研究,再者是离不开自己潜心研究发现新的研究角度。他曾经指出,《周易》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教人改过".他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被"教".焦循治易,最根本就是探讨并论证《周易》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这同时也能体现出焦循易学的宗旨。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厌其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易》者,圣人教人改过之书也。[1]焦循多次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本泰也,不能变通,遂至于否;本否也,一能变通,遂及于泰,圣人示人改过救敝之苦心,莫切于此",[2]"《易》之一书,圣人教人改过之书也",[3]"孔子所以'韦编三绝',以明其书非卜筮之书,而寡过之书也",[4]"伏羲设卦观象,教人改过".[5]

  以上种种的言论都证明了焦循研究易学很重视它的社会功能。焦循研究《易》的目的也是为了证明"教人改过"的确是《周易》的中心思想,他认为这是易学的一个现世性。同时也可以证明《易》学并非空谈,而是一个有意义的、能给人的一生带来实惠的哲学。

  焦循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人的社会性,即人是可以被教的,而动物却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性。焦循曾说:性不外男女饮食,人有此性,禽兽亦有此性。人之性可因教而明,故善;禽兽之性,虽教之不明,故不善。[6]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人是可以被教育的,通过教育不善的人可以变善;动物则即使被教育了还是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情。这就证明了人可被教而动物不可,但是谁是教育者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焦循认为教育者必须是一个圣人,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伏羲,神农,皇帝这样的圣人,这些圣人的指教使天下有"人道"而且使天下人免于各种灾难。

  焦循易学中,除了《易经》和《易传》以外,还有《论语》、《孟子》,他将《论语》和《孟子》看成是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焦循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易传》和《论语》都带有孔子的影子,前者是孔子所作,后者是孔子的言论;再者《易话》卷上说明"《论语》二十篇其实都是《易》的注脚。再次,《论语补疏 · 叙》中表明《易》中比较隐晦的语句在《论语》中都明确表达了出来。最后,《论语》的语言也是比较简洁但是意思深奥,而《孟子》对《论语》的解释是最详细的。

  从这几个理由当中我们可以知道焦循的易学不仅仅有《易经》和《易传》,而且他还证明了《论语》、《孟子》与易学是息息相关的。

  二、焦循治易的原则

  焦循研究《周易》是使用数学的办法,所以以他为代表的这一派被称为象数派,这一派的特点就是企图依据数学的办法来证明儒学社会制度以及道德的合理性。焦循的易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便是他的数理思想。乾隆丁未年间,焦循开始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了古人学习数学的目的。焦循认识到古人作《易》不仅仅为了占卜使用,而是希望用数理来论证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合法性以及其实用性。他还认为《易》学博大精深,需要潜心研究方能做出成果,而且他本人也潜心学习《易》中的数理知识,只为论证出《易》的中心思想。

  在研究《周易》中,焦循经常使用到的数学概念是"乘方"、"天元术"、"齐同"、"比例"等。"乘方"的意思是利用乘方计算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天元术"产生于北宋神宗年间的一种类似于现代数学中列方程的方法。"齐同"的意思是"相乘则两数如一,故谓之同 ( 三乘五得一十五,五乘三亦得一十五 )。互乘则两子之差立见。可以施加施减,故谓之齐。""比例"在焦循易学数理思想中即为"相错"、"旁通".

  焦循的《易》学思想中除了使用数理思想研究,他还发明了"旁通、时行",这里就做下简单的分析。

  1、旁通

  焦循对旁通的理解在其《易图略》中就表达的相当清楚。焦循认为:"凡爻之已定者,不动其未定者;在本卦初与四易,二与五易,三与上易。本卦无可易,则旁通于他卦,亦初通于四,二通于五,三通于上。……初必之四,二必之五,三必之上,各有偶也。初不之四,二不之五,三不之上,而别有所之,则交非其偶也".[7]

  焦循用"旁通"来解释各个卦之间的变化原则,但是焦循的"旁通"概念没有止于表面,而是有更深层的含义,对于焦循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著名的易学家牟宗三先生认为焦循的旁通在事实上便是事情间的相感关系,即阴阳间之感而已。旁通是适用于任何环境之下的,连社会基本准则的建立也是因为社会中人懂得旁通才能完成的。

  通过牟宗三先生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焦循的旁通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么浅显,他的旁通思想涵盖了一种相互感通的意思。一方面是一种与外部的互动,正如人的生活,如果人在生活旁通,那就不仅仅是人的内在的具有还包括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相反相成的卦之间的互动,旁通要通及他者,有他人就有道德,而道德正是为了处理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旁通既然是作为了道德哲学的原则,那么旁通本身的规则是什么呢?焦循在《易图略》卷二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元亨利贞,吉凶悔吝厉孚,无咎。元亨利贞则当位而吉;不元亨利贞则失道而凶。失道而消不久固厉,当位而盈不可久亦厉。因其厉而悔则孚,孚则无咎。同一改悔,而独理艰难困苦而后得有孚则为吝,虽吝亦归于无咎。明乎此十二言,而《易》可知矣".[8]

  上述引文可看出,焦循承认元亨利贞在位就是一件好事,相反则为坏事;他还指出人出了错误是可以改正的,这其中又体现出焦循易学的宗旨:教人改过。

  2、时行

  对"时行"的概念,焦循在其《易图略》中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凡是会变通的人,都是非常有时间概念的人。这些变通者根据时间和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还指出只有会审时度势才能办好事情,要想领会《易》的奥妙,必须懂得时机的重要性。焦循利用这段文字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来变通。以一个朝代为例,一个朝代想要长久的存在下去就必须知道变通,要得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坚决不变,可能会铸成大错,如果适当的进行变化,则可以维持。

  "时"在《易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间就意味着天地之间的万物都逃脱不了时间的约束,任何东西或者人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一些规则是一件好事。"时行"的概念和"变通"有一定的关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结语

  作为象数派的大家,焦循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对《易》做了一个全新的释义。这首先证明了焦循的确很了不起,他能够自成一派,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再者,证明了《周易》的伟大。《周易》思想博大精深,可能穷极人类的智慧都不能研究透彻。而焦循在众多的研究中独辟蹊径,不得不说其才学和胆识是相当高。焦循研究《易》

  主要从数理下手,但是他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主导思想不会偏离儒家,比如他认为易学宗旨是"教人改过",他使用数学的方法,但是他最终想达到的目的是发扬圣人之言,树立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刘建臻 . 焦循易学宗旨管窥 [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03)84-89.
  [2] 杨孝雷 . 清代学者焦循独特的易学架构 [J]. 周易研究,2002.4(02)48-55.
  [3] 盛珂 ."旁通时行"的道德哲学- 牟宗三论"焦循易学"[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2)26-30.
  [4] 陈居渊 . 论焦循《易》学的通变与数理思想 [J]. 周易研究,1994.5(02)23-35.
  [5] 陈修亮 . 乾嘉易学三大家研究 [C].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
  [6] 高婷婷 . 嘉庆时期《诗经》文献研究 [C].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