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

电影主题中的主观与客观色彩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7-21 共4082字
论文摘要


  色彩是电影画面中最富视觉表现力的元素。现代影视作品里,色彩远远超出了表现自然物体真实外貌、增强画面美感的功能范畴,这一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已经在电影中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艺术地位,并成为电影审美价值实现中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但在影片的视觉审美中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影片内涵的阐释上也有相对宽广的艺术空间。
  通常影片中的色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客观色彩,即对现实事物的还原。这是电影色彩最基本的功能。客观色彩再现现实生活,符合观众的日常审美逻辑与审美期待,使现实时空与艺术时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确保电影时空的 “假定性”为观众所接受。色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主观色彩,即电影创作者为了表现特定的审美内涵与艺术观念,使色彩超越表征现实的功能,被赋予了某些抽象的概念和象征性意义。本文从客观与主观两个向度上分析了色彩阐释电影主题的这两种方式。

  客观色彩之于电影主题

  客观色彩也可谓之 “自然色”。客观色彩为观众再现和还原了现实生活,使影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符合观众对日常事物的理解与日常经验。因此,一部以客观色彩为主的影片在构建电影时空的真实感、现场感上,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共鸣。同时,客观色彩的 “客观”只是与更具艺术氛围的超越现实生活的主观色彩相对而言的。一部影片的色彩设计是在其最终成为作品之前,便已经成型于创作者的艺术想象之中。客观色彩实际上也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只是这种融入是朴素的与潜移默化的。首先,电影创作者可以通过色彩的选择,使其契合影片的审美表现需要,起到诠释影片主题的美学效果。如,冯小刚执导的 《一九四二》,影片以灰白的色彩为主基调,既符合影片的严肃风格,同时也暗示了影片的悲剧性。从逃荒开始,灾民不仅面对没吃没喝的窘境,还要面对逃兵的抢掠和日军疯狂的轰炸。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满身灰土的灾民在白雪覆盖的泥路上踏出灰色的痕迹,他们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走,走得离家越远越好。同时,影片中安排了国民党政府风光的一面,五彩缤纷的重庆宴会与号呼转徙的灰色灾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在色彩的选择上,电影艺术家可以通过对某些色彩的反复展现,实现一种强调作用。虽然这些色彩都是自然色,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展现,但由于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即使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也能够引起观众的视觉注意。
  这种视觉注意与观众视听联觉的审美特征相互作用与影响,使电影创作者能够充分调动其审美热情与认知需要,从而实现色彩对抽象观念的阐释。如,韩国影片 《白夜行》中,导演独具匠心对主人公进行了个性化的色彩设计。影片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的不幸命运。女主人公美皓的色彩是白色。少年时她常穿一件白色外套,成年后总是一袭白裙,影片最后则是一身高贵的白色晚礼服。白色表明了女主人公对光明、有尊严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明了其幼年的痛苦与成年后的不断追逐,使其再也无法拾回内心的纯真。影片最后,美皓得到了金钱和地位,但却永远失去了深爱着她的有汉。那身白得耀眼的礼服下已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苍白空虚的灵魂。影片通过这一色彩选择与强调处理,很好展现了影片的悲剧主题。
  其次,客观色彩对影片主题的阐释还可以通过色彩的不同布局来实现。电影创作者选定影片画面的具体色彩后,还需要考虑不同色彩在画面中的占比以及各种色彩的方位安排等。在对客观色彩进行组织和给予表现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审美客体形象的、表现关键情节、有效渲染影片情绪氛围的以及能够充分体现影片审美内涵的核心色彩,是电影创作者需要精心安排的,也是电影画面艺术性与创作者独具匠心的集中体现。当色彩与具体事物结合在一起后,并有了具体的形象和轮廓。电影创作者更可以根据审美表现要求来选择静态或运动镜头、仰拍或俯拍、长镜头或蒙太奇等,来赋予色彩更多的布局形式与更宽泛的表现领域。如,张艺谋执导的 《我的父亲母亲》,色彩的布局起到了重要的审美功能。片中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后,她穿着红色的棉袄在田野上奔跑,棉袄的大红色与背景中衰草的黄色形成鲜明对比。镜头中刻意模糊了背景,使红色的母亲显得更加耀眼、突出。随着她的奔跑,这团红色穿越田野,跑过背景中的山丘,一直跑上父亲来时的路。红色的热情配合黄色的浪漫,片中初见父亲的色彩布局,有力诠释了影片中父亲母亲的爱的主题。最后,在现代电影艺术中,色彩首先是单幅画面的色彩呈现,通过对画面进行组接形成场景色彩,再由场景结构出具有统一和谐的色彩基调的影片。
  因此,客观色彩还可以通过前后连续画面的色彩对比或构成不同情节点上的色彩呼应,来实现揭示影片深层内涵的美学作用。这在现代影片中是电影艺术家经常运用的色彩处理手段。这种动态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具独特的审美属性之一。如,李安执导的 《色·戒》,片中的色彩呼应巧妙对应了情节的转换。前一个镜头中王佳芝穿着横纹花色旗袍与剧团的一个女团员聊天,说到了只看到一眼易先生。后一个镜头,则是王佳芝以麦太太的身份在易先生家与其太太打牌,这时她身上穿着带有藏青色斜纹的蓝色旗袍。不同的旗袍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王佳芝在剧团中通常穿着素色无花纹的旗袍,而到了易先生家则换成艳丽色彩的旗袍来凸显成熟女性的魅力。色彩的对比呼应与情节发展完美契合,使影片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主观色彩之于电影主题

  相对于客观色彩,主观色彩对电影主题的阐释更直接。因为一方面,主观色彩本身便是电影创作者艺术理念与个性的集中体现。它给予了艺术家以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自由,是创作者的 “直抒胸臆”。另一方面,主观色彩超越了日常审美经验,突破了观众对色彩的程式化审美期待与刻板成见。它使观众能够直接、鲜明感受到影片的创新性审美立场和审美表达欲望。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去揣摩色彩背后的精神性内容,从而实现对影片主题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首先,影片可以通过色彩的渲染作用来揭示影片主题。如,安东尼奥尼执导的 《红色沙漠》,影片通过对色彩进行主观渲染,突出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倾轧的主题。
  片中,导演以女主角朱莉娅娜的主观视角来渲染片中场景道具的色彩,使观众得以从朱莉娅娜的视角来观看世界,从而达到观众与女主角情感共鸣的目的。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工业化实际上是人类正在完成自身的毁灭进程。工厂巨大的烟囱不断喷出黄色的烟雾,严重污染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只知道向自然索取的过程,自然不断被破坏,而人类也在不断的 “成功”中自我膨胀。影片向观众展现了现代人类情感的沙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通过最直观的蓝色表现出来。朱莉娅娜从噩梦中惊醒,此时没有丈夫的陪伴和儿子的安慰,有的只是一个冰冷的蓝色机器人。蓝色钢铁机器人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他在朱莉娅娜的生存空间中走来走去,没有丝毫的怜悯和情感。同时,他与工厂车间中冷暗色调相一致,强调了朱莉娅娜被冷漠的氛围包围。色彩的主观性渲染,使影片的主题直观传达给观众。
  其次,电影创作者可以在色彩与画面叙事之间造成一种间离效果,来阐释和烘托影片的主题思想。如,张艺谋执导的武侠大片 《英雄》,片中的主观色彩游离于影片叙事之外,成为一种主观视角。片中无名讲述的故事,以红色为主色调。无名的故事中,除了自己,还涉及残剑、飞雪及残剑的侍女如月,这三人同无名皆着红色服饰。在无名的故事中,无名利用长空与飞雪的旧情引发残剑与飞雪的妒恨,其结果是残剑偷情,飞雪杀掉了残剑和如月。影片的这段叙事是无名的主观视角讲述的,通过主导其间的红色表现了无名刺杀秦王前心中的躁动。类似的,在影片中秦王并未相信无名的讲述,而是展开了自己的猜想,这一段中,蓝色为主色调。蓝色的基调中秦王将自己的故事版本娓娓道来,他凭借自己的印象,认为飞雪、残剑非心胸狭隘之辈。秦王认为长空、飞雪、残剑皆是自愿赴死,并一语点出无名也是一个刺客。蓝色表现了秦王的冷静和处变不惊,颇有一统天下的王者风范。
  最后,对于现代影片创作,许多艺术家青睐于黑白色彩所造成的特殊审美效果。这与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最初产生时不同,现代黑白电影并非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而是出于创作者的艺术个性与影片的审美表现需要,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有些影片通篇以黑白色为主,除此仅出现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有些影片则在黑白与彩色之间进行切换,以实现特殊的表达需求。蒂姆·伯顿的 《科学怪狗》、姜文的 《鬼子来了》、奥利弗·斯通的 《天生杀人狂》等,都是这类主观色彩艺术处理手法的典型作品。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影片通篇为黑白片,但片中的一个小女孩儿出现了色彩,也使这个小女孩儿成为影片中惟一强调的亮色。犹太人在聚集区内被成群结队赶上街道,红衣小女孩儿在人群中穿梭,特别显眼。没有人理睬她,小女孩儿一直跑进一幢公寓楼的某个房间中,在床下躲了起来。
  但小女孩儿并没有幸免于难。影片中辛德勒看到犹太工人在源源不断地推着一车车的尸体焚烧,在某一辆推车上,那红衣服刺痛了辛德勒的心。在战争面前,他甚至无力拯救一个小女孩儿。斯皮尔伯格以红色这一象征血腥、暴力、屠杀的颜色,与通篇的黑白色对比,更加突出了二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预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人道主义觉醒。主观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可以高于但不能完全脱离观众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否则必然会造成创作者与观众理解上的歧义和隔阂,也容易使观众不明就里,限制或使影片无法实现创作者所期待的审美效果。
  综上,色彩设计的核心是为影片的叙事、所要表现的情感以及更进一步去揭示主题而服务的。客观色彩虽然在视觉表现上真实、自然,但也同样是艺术家创作加工的结果。而主观色彩打破了惯常的审美逻辑与观众的期待视野。对主观色彩的把握和理解需要观众深度审美活动的介入。同时,它也为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其审美快感也更加深刻与丰富。以色彩来巧妙地传达影片主题,体现了创作者的电影语言驾驭力和艺术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冯清华. 色彩在电影中的独特作用[J]. 电影文学,2013(12) .
  [2]徐恩玉. 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与艺术特征[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林洪桐. 银幕技巧与手段[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