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

电影《搜索》中的幸福与道德阐述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3-18 共4537字
论文摘要

  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这个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幸福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有人认为幸福与道德彼此相关、密不可分,道德是幸福的基本前提,幸福是道德的必然结果; 有人认为二者既非没有关系又非密切相关,二者若即若离,让人琢磨不定。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幸福与道德密切相关。《易经·文言传》指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中庸》中,“子曰: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2]为善者、大德者必定有好的报应。但实际的现实情形是有人做了善事而得不到善报,为恶者有时却逍遥自在,享受着人生的幸福。如何理解这类矛盾? 智慧的中国人又将善与不善所应受到的报应由个人自身一生向前向后延伸到其整个家族,指出: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 为恶必殃,为恶不殃,必有余昌,昌尽必殃。个人之善未得到现世的报答是因为其祖宗做了什么不善的事,或如果没有报应到你个人身上,那么也会恩泽到你的后代。相反个人之不善未能得到惩罚是因为其祖宗做了善事,或是如果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到你个人身上,那么便会殃及到你的后代。“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在重视家族利益的中华文化中,儿孙之福即是自身之福,甚至子孙的幸福比自身的幸福还要重要。如此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完全必要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由陈凯歌执导,高圆圆、姚晨、赵又廷等演员主演的电影《搜索》也反映了这一思想。

  电影以其女主人公叶蓝秋在公共汽车上没有给一位站在她身边的老人让座这一事件为线索展开,继而引出其他人物: 媒体人士杨佳琪、陈若兮,杨佳琪的表哥兼陈若兮的男友杨守诚,叶蓝秋的上司沈流舒及其夫人莫小渝。

  在公交车上,叶蓝秋先坐在了前排老弱病残的专座上,继她之后上来一名老者并站在了她的旁边。

  此时的叶蓝秋按理说应该站起来将座位让给老者,因为尊老爱幼早已是深入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种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但叶蓝秋没有这么做,而是依然稳坐在座位上,丝毫没有给老者让座的意思,这时周围的人看不下去了。其中一位站出来直言: “你给身边的老人让个座! ”但叶蓝秋依然没有丝毫让的意思,反而出言不逊,对老者说要坐你就坐我腿上吧。这一情景刚好被同在这一公交车上的电视台实习记者杨佳琪看了个一清二楚,并将这一情景用手机拍了下来。回到电视台,她将这段视频交给了陈若兮,陈若兮于是对“让座”事件做了大肆渲染,由此而引发了观众、网友的极度关注。于是社会舆论批评、批判叶蓝秋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以致其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干扰,无论她走到哪里,看过她的“事迹”的不真正了解她的人,都会给她一种否定的评价。她想去家政公司请个照顾她住院治疗的保姆,不仅被拒绝,而且又遭到许多人的围堵、拍照,理由就是他们将叶蓝秋视作了道德败坏的代名词,甚至她所在的公司思拓集团因为她的“不道德”行为被报道,引起公司股票下跌,与国外公司的签约被搁浅。事实上,叶蓝秋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工作尽心尽职,深得其上司的赏识,生活乐观、极积向上。之所以发生不让座事件是因为当时她刚从医院出来,医院诊断其为淋巴癌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她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但后来就这一事件她也承认了自己的失态,但却未被媒体真实地报道。媒体不关心事情的原由,只关心事件本身、对事件本身纠缠是媒体记者的错。但叶蓝秋未让座且出言不逊却是事实,透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是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这种批评和谴责会给他带来羞辱、痛苦,会使他在人群中难以容身。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履行道德义务、遵守道德要求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前提。

  影片中的陈若兮,做为一名媒体记者,只考虑自己编缉的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度,丝毫不考虑事实背后的真实原因及当事人的感受和承受度。当她意识到“不让座”事件真正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时,对叶蓝秋的过去、现在做了深度的挖掘、采集,且只关注其中不好的负面的内容,正面内容一律舍去。当杨佳琪告诉陈若兮录到了叶蓝秋的道歉视频时,当时就被她否定,不能播出。陈若兮一门心思“操作”叶蓝秋的“不让座”事件,恨不得让全社会的人都来指责叶蓝秋,从而提高她的知名度。做为一名媒体记者,忠于事实,不搞虚假报道,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讴歌光明正义,揭露黑暗邪恶,主持公道,坚持正义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陈若兮呢? 将个人的知名度放在首位,片面追求报道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报道事实失真,以偏概全,这么做无疑违背了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最终她跳进了别人为她精心安排的陷阱被开除公职。在爱情方面,陈若兮深爱她的男友杨守诚,但后来发现她的男友居然爱上了叶蓝秋,以致她感叹道: “我做了我所做的一切,却没法让我爱的人爱我。”影片中叶蓝秋这个人物的道德品质是高于陈若兮的,不让座只是叶蓝秋的一次偶然,且事出有因。陈若兮身上发生的事件应验了恶必有恶报的自古名言。与她同行的杨佳琪,影片中的实习记者,心地善良、胸怀宽广,在叶蓝秋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时,她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妙,并想到了这个事件背后一定另有原因。于是专门找到叶蓝秋并做了采访,录制了叶蓝秋的道歉视频,且回到台里要求播出这段视频,但却遭到负责叶蓝秋事件报道的陈若兮的拒绝。影片的最后,杨佳琪的善良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她由实习记者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记者。应验着善必有善报的自古名言。

  杨守诚,他的名字正如他这个人的秉性。因为在婚礼仪式上说了真话而被其所在的婚庆公司解雇,但他无怨无悔。勇于坚守正义、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后来叶蓝秋雇用其为私人保镖,期限是一周。被雇用期间,怀着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之心,尽心尽职,看到叶蓝秋消沉便一心想让她的心情好起来,看到叶蓝秋暴躁时便担心她的安危,但他并不知道叶蓝秋一时消沉、暴躁的真正原因,直至最后的两天里他才知道叶蓝秋已是淋巴癌晚期。影片中的杨守诚,身上体现出的是股股浩然正气。最终他获得了两个女人的真爱,一个是他的女友陈若兮,一个是叶蓝秋,尽管他穷得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子。陈若兮曾对杨守诚直言: “如果你不是个好人,我怎么会爱上你?”叶蓝秋最后留下的遗书表白了对杨守诚的爱。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把房子车子之类的物质财富当作爱情的砝码。媒体报道有富翁征婚,应征者排着长队; 近些年来,甚嚣尘上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而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 所谓什么好都不如嫁得好,而嫁得好的标准就是嫁个有钱人……这些物质至上的爱情观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幸福呢? 很值得人反思。爱情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双方的道德品质。爱情是一个人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份真爱的获得或拥有无疑是幸福的,这种幸福能否真正拥有与个人的道德密切相关。一个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他的身上透射出的那种正义感、责任感对周围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吸引,而做为人之常情,人人都爱好人,好人人人都乐意去爱,做一个好人,无疑是有幸福可言的。

  沈流舒,事业做得相当成功,思拓集团董事长,后来成了跨国公司的总负责人。但家庭生活却很失败。他与妻子莫小渝之间没有平等的人格,常常话不投机。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家庭美德对沈流舒而言是缺乏的。当有一次妻子问他这么多年来最珍惜的是什么时,他思索了一会回答说是成功,事业上的成功,妻子很是失望。影片的最后莫小渝选择离开了沈流舒,结束了这段婚姻生活。家庭生活给人的幸福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来源之一,沈流舒最终因为不具备某种家庭美德而失去了家庭,他的人生就算是有幸福可言也是一种残缺的幸福。再说莫小渝,做为沈流舒的夫人,拥有荣华富贵,但其精神世界却不能恭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看到叶蓝秋与沈流舒靠在一起时,不想其中原因何在,而是直接猜想他们之间的不轨。当看到叶蓝秋事件后,抓紧时机盲目报复,直接给节目栏目组打电话断言叶蓝秋就是一个“小三”,甚至不惜将自己丈夫搭进去。

  夫妻之间缺乏信任姑且不论,她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断言在中伤他人的同时也中伤了丈夫,损害了丈夫的公司,破坏了自己的家庭,也伤害了她自己。她的这种盲目报复正是由于其自身缺乏一种宽容的道德修养、高尚的道德境界,最终她不得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埋单。也正因此,她注定很难得到丈夫的欣赏和真爱。这一点,她与杨守诚形成了显明对照。莫小渝缺乏应有的道德涵养而导致她生活的不幸福。

  从影片的片名叫《搜索》来看,影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揭示和反映幸福与道德的关系,而是要揭示媒体人员操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网络媒体对当代人所产生和能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唤起人们的思考。但其中的人物塑造却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道德与幸福的相关性: 杨佳琪、杨守诚因有德而得福,陈若兮、沈流舒、莫小渝因在某些方面失德而失福。当然叶蓝秋却是例外的,她的所谓道德之坏完全是媒体操作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事实,实属被冤。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幸福与道德负相关的例子。比如: 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之德而亏本,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其他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却逍遥法外……等等。这些事例不但说明不了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反而说明道德是幸福的绊脚石。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似乎任何一种确定的观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例外。那我们到底该认同哪一种观点呢? 幸福与道德相关还是不相关呢? 针对这个问题,从科学的角度予以探究和论证是徒劳的,科学更多地给予我们的是某种事实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不是万能的,我们也并非时时处处需要科学。企图建立幸福与道德有必然联系的思考源于哲学,哲学的首要任务是为人的生存发展、社会的发展建立某种秩序,这种秩序的建立更多关注的是价值方面的思考,而不是事实。就像“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它不是一个事实,但却是一个极具价值意义的命题,它是我们整个传统道德文化建构的基石。所以尽管它不是事实,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信奉,因为信奉它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的中国,人们对于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必然联系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良好社会秩序能否形成与否,而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对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有利的。因此,在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该认可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幸福是道德的必然结果。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完全必要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有着现实的需要。事实上,我国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也正在逐步保证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的成立,只是当前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制度的建设尚不完善,导致这种正相关关系有时不成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将会不断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2.
  [2]韩维志. 大学中庸[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70.
  [3]唐大潮. 劝善书今译[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