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歌舞艺术深深地植根于我国古老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舞作为电影构成的重要元素,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广泛运用,为电影的题材与内容发展增添光彩。 各民族不同的生存地域、语言、文化背景、浓郁的风土人情都是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也是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伴着歌舞生活的民族”. 正所谓“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歌舞与生活水乳交融,无论是宗教、劳作、娱乐活动都能听到或看到他们的歌舞。他们尤其喜欢用歌舞的方式来拉近感情和谈情说爱。很多地方对歌也成为一种竞赛,如赛歌会之类。
凡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皆有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歌舞联欢节日。 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骡马会”、景颇族的“目脑节”、怒族的“鲜花节”等等。节日到来的时候,青年男女欢聚在山坡、树林或水边,他们或赛舞、或对歌、或进行各种民族体育活动,常常不分昼夜,盛况空前。 歌舞展现了他们的民族性格,是流淌在他们身体内的血脉。民族歌舞独具特色,犹如百花怒放,争奇吐艳。 有的轻盈舒展、曼妙飘逸;有的激越奔放、粗犷雄浑;有的庄严肃穆,圣洁神秘;有的调皮诙谐、充满机智;他们以或优美或高亢的风格,表现出少数民族心灵的美。 因此,歌舞不仅是少数民族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和他们的生产、劳动、民俗、宗教信仰融为一体的。他们用歌舞展现爱恋,表露情怀,倾诉,祈愿。
长期以来,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已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个必不可少的类型元素。人们喜欢少数民族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欣赏其呈现的民族歌舞艺术。 民族歌舞独特的动作造型和文化内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视听觉美感,成为影片审美趣味的重要来源。傣家的孔雀舞、彝族的花腰鼓、白族五朵金花的歌声、撒尼人的大三弦、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苗族的笙歌都以其“陌生”“奇异”的形式引起电影观众的审美兴趣,在中国电影视域里取得了独特的审美效应。 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陌生化”生活方式,也为中国电影拓展了一个可供创作者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独特的审美效果,丰富多彩的视觉造型元素与风格化的处理,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显示出特有的风格特征,从而使其风靡一时,获得广泛的喜爱。
二
电影创作者将带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歌曲与电影情节巧妙地结合,用不同方式演唱出来,同时也在电影中呈现了少数民族“伴歌而居”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们也许根本不懂得乐理知识,但他们出口成歌,现编现唱,在生活中唱歌,在歌唱中生活,其乐融融。 电影中不同形式的歌唱场景都成为电影的重要段落。 《芦笙恋歌》中扎妥和娜娃对唱的《婚誓》,音乐与画面交相辉映,彼此渲染,形成民族题材中爱情场面所特有的缠绵和绚烂。《草原晨曲》中的主题音乐《花马》让我们领略到了内蒙古音乐热情奔放的一面。 这是一首乌兰插布民歌,是一首歌唱爱情的歌曲,把内蒙古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很形象地表现出来。《五朵金花》中对音乐故事片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金花与阿鹏在蝴蝶泉边的对唱,虽然只占影片中很小的一部分, 但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阿诗玛》中运用了大量合唱性段落和群众性歌舞,把阿诗玛和阿黑的爱情与撒尼族人民能歌善舞、疾恶如仇的优秀品质结合起来。这些歌曲段落取自民间歌曲中劳动歌、情歌、对歌、赛歌等不同样式,歌词也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 表现出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场景。相当一部分歌曲都表现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场景,如《阿诗玛》中的《长湖水清又凉》、《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天山上的红花》中的歌曲《阿娜尔汗》、《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歌曲《敖包相会》等,这些优美动听的电影插曲在电影放映后就迅速传播开来,并且一直传唱至今,成为电影歌曲中的经典。 人们在传唱这些歌曲的同时,也永远地记住了这些影片。
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歌成为电影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在抒情表意方面占有突出的位置。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大都配有民族韵味的主题歌曲。这些歌曲中有很多是在少数民族歌曲基础上加工创作,有民族特色,旋律婉转优美。民歌是电影重要的叙事元素,《芦笙恋歌》 里娜娃思念扎妥时唱的歌,就是他们定情的曲子,影片结尾,扎妥听到娜娃用芦笙吹奏的曲子最终认出自己的爱人。 影片《草原上的人们》开头,女主人公萨仁高娃在竹笛散板悠扬的音乐声中,出现在牛羊成群的美丽草原。 她和小姐妹乌日莎娜一起唱着歌颂新中国、 歌颂家乡的赞歌---“我们驰骋在草原上,建设着祖国的边疆……”这悠扬的乐曲和歌声为故事的发生铺设了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地域文化背景。这使我们从一开始就对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神秘的旅伴》中男女主角因对歌而相互产生好感,当女主角唱起了《缅桂花开十里香》:“缅桂花开十里香,朵朵鲜花情意长。戴花你要常年戴,莫要把鲜花丢路旁……”歌声与景与情融为一体,电影里的人物与观众似都陶醉在美好的爱情之中。当《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获知真相,知道索米娅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怀了别人的孩子, 他悲伤地离开了老奶奶家,看着黑骏马奔跑在白茫茫的草原, 蒙古长调悲伤而凄凉,使整个画面非常极具感染力。《图雅的婚事》中,高亢凄凉的马头琴烘托出了电影的主题,表现了人物心情,刻画了人物形象,对表达、深化、升华影片的思想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歌暗含了民族的性格气质,完美地表现了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形象。 它不仅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而且是民族文化的隐喻。例如影片《农奴》选用富有鲜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乐,使影片的西藏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显,鲜明地表现出人物性格。 影片《成吉思汗》的主题音乐在表现成吉思汗与父亲共同狩猎的场景中,天真活泼的成吉思汗在蔚蓝的天空下,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犹如一只准备搏击的雄鹰。 再如电影《刘三姐》中更将少数民族以音乐传情的含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论是音乐伴奏还是山歌对唱都将人物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演绎得入木三分。 如刘三姐定情时巧妙的一曲:“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 更是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刘三姐》中的民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完美地刻画出了刘三姐的鲜明形象。 明朗欢快的民歌旋律和桂林山水风景融合在一起,把刘三姐形象表现得独特而神秘。同时故事情节也把刘三姐的爱情观和热烈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中莫财主和刘三姐分别是不同阶级的代表,刘三姐多次与莫财主进行对抗,也表现了以莫财主为代表的反面人物黔驴技穷的丑恶嘴脸。再如刘三姐和姑娘们在山上边采茶边唱歌的美丽画景。 人美、茶香、歌声亮。 他们酣畅淋漓地歌唱,紧紧扣着故事的情节,特别表现了刘三姐美丽、善良和敢于斗争的性格,充满着生命活力,淳朴、真实、清新,渗透了智慧、纯洁……这是画面、对话不可能表达出来的。民歌是民族特定生活、思想感情、情绪,乃至性格的抽象,经过旋律、节奏而铸成歌舞美,它能转化人的意识潜流,最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刘三姐》 把富有民族色彩的山歌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做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完美统一,给观众以艺术感染力,升华了作品主题,获得了艺术个性。
三
民族歌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并世代相传形成的,是一个民族观念文化的形象化反映。不同民族因生活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歌舞样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歌谣舞蹈。 如壮族的“铜鼓舞”、花腰彝族的“烟盒舞”、佤族的“甩头舞”、布依族的“织布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表现了壮族、彝族、佤族、布依族等民族勇武彪悍、 豁达爽朗的民族性格特征。
《红河谷》中的藏族舞蹈,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用歌舞祈祷,用歌舞伴随劳动,形成了藏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景颇族的民间舞蹈马刀舞,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景颇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孔雀公主》中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等等。傣族居住地往往竹林茂密,村落点点,临水而居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使傣族人民形成了自然、纯洁、善良、温和、宽容的民族性格。傣族人喜爱孔雀, 并以跳孔雀舞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性格,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象脚鼓舞”舞步有慢有快。 慢时温和可亲,悠闲自在,快时轻快腾越,无拘无束。 舞者脚步刚中有柔,温和平顺,优美恬适。 象脚鼓,可以说是傣族人民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爱好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一个性格温和,一个有着美好向往的民族。 它随着傣族人的心在一起跳动,永不分开。
总之,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歌舞艺术已经成为各民族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最真实直接的表达。这些影片中的民族歌舞突出强调了 “异域” 的艺术审美功能。
《诺玛的十七岁》中开秧门的歌舞和奶奶叫魂的吟诵,以及《俄马之子》中的哈尼族歌舞,尤其是婚礼、葬礼和叫魂吟咏的诵词, 饱含着深切的真情和虔诚的祈望,古老的歌谣唤起了现实生命的感动,使影片产生了苍凉神秘的命运感。
参考文献
[1] 杨凌。谈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中的作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3)。
[2] 赵乐。建国后 17 年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0(2)。
[3] 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经典同名长篇小说。故事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以田小娥与三个白、鹿长辈(族长白嘉轩、乡约鹿子霖、长工鹿三)之间的是是非非及其与白、鹿两姓子弟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叙述主体,描绘了白、鹿两大家族祖...
当毒品开始侵入更多人的生活,不再是印象中的流氓、混混的专属物时,它带给社会将是巨大的灾难,尤其是毒品侵害一个国家的青少年,这种悲凉异常突出。《毒品》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庞大的毒品之网,让人看后只觉得心有余悸。究竟影片是有什么魔法...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20世纪60年代末,霍夫斯泰德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获得了大量数据对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文化的效应》于1980年出版。在书中,他提出了文化维度(CultureDimension)概念,这五个文化维度...
电影《时间机器》是根据英国科幻小说家乔治威尔斯(GeorgeWells)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影片由西蒙威尔斯(SimonWells)执导,盖皮尔斯(GuyPearce)主演。影片讲述了大学应用机械工程系青年教师亚历山大哈迪根博士在一次约会中遭遇抢劫,深爱的女友...
小说《崩溃》(ThingsFallApart)尼日利亚裔美国著名作家齐诺瓦阿切比(ChinwaAchebe)的代表作,1959年发表后立即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至今,本书在世界的销售已经超过1100万册,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一切都崩溃了,价值已难持守,世界上...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电影改编需要重新建构适合其美学特质的诗性传统.而艺术诗性的建构离不开具体的美的艺术形式,如电影中生动美丽的艺术形象、唯美清新的电影画面,清新的构图和细腻真挚的情感呈现.儿童电影以朴真唯美、灵动自然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
现代科学技术随着时代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愈发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高科技,大制作,高投入,电影创作上跨国或跨地区合作,已成为欧美电影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一个特色标签。但在这些光影背后,欧美国家的电影无论在历史背景、本体的艺术表达、观众的...
一、介绍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故事发生在1953-1954年期间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影片讲述了一位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艺术史女教师凯瑟琳和女学生们,在卫斯理女子学院如何通过摆脱男性强加在她们身上的身份天使和魔鬼,...
摘要盘点新世纪以来大陆青春校园电影,电影创作者跨越了特殊时期意识形态思想倾向的约束,以传播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己任,传承延伸大陆电影艺术精华为责任,将镜头对准当下流行文化与娱乐元素,以不同与往时的青春回忆为主线、隐含观众,通过拍...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拍摄的时间整整相隔了十六年,十六年时光流转,物是人非:陈凯歌的导演梦在《霸王别姬》之后起起伏伏,甚难出彩;哥哥张国荣斯人已逝,百转千回的程蝶衣只能在银幕上反复品咂;2008年《梅兰芳》的上映让影界认为陈凯歌想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