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引起争议,并不鲜见。《白鹿原》和《一九四二》上映那段时间,网上也是各种声音喧嚣不止,不过如《归来》这样,正反两方意见如此鲜明对立,倒是不多,值得认真思考,至少让我觉得有话想说。坦率讲,看完《归来》,感触良多,没有多少感动,更多是感到压抑。
对张艺谋拍这样的片子,本来就没有太多期待,从《英雄》到《归来》,对于中国历史,张艺谋能表现的实在有限。关于《归来》的争论,无论批评还是赞叹,无非就是历史和艺术两个话题。在这篇短文中,我不准备吐槽电影中不合逻辑之处,也不准备讨论电影《归来》与严歌苓原着《陆犯焉识》的差异,就说说这部片子讲述的历史和讲述的方式。
影片以爱情为主线,陆焉识与冯婉瑜半生悲欢离合,一家三口经历了伤害与折磨,彼此达成谅解和包容,构成了大历史背景中的个人叙事,也是以个人视角完成的宏大叙事。这一策略与冯小刚《唐山大地震》不谋而合。当然在所谓“伤痕文学”中更是比比皆是。《归来》中包含着张艺谋对历史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作为一部反思五七反右和十年文革的电影,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影片中,历史的痛感被反复强化的爱情主题不断稀释;文革让无数家庭家破人亡的主题被陆焉识一家历尽劫波破镜重圆式的主题有效置换。影片把对历史的反思,调整成对爱的理解和守护,两次归来,无数次归来,隔着时代的断层、生命的裂痕,那些亡命天涯,那些撕心裂肺,那些隐痛创伤,在巩俐一次次写下陆焉识三个字深深浅浅的墨色里,在陈道明对监狱生涯平静无波的悠长讲述中,在张慧雯一次次不乏激情的翩翩起舞中,慢慢化作黑色蝴蝶,如燃烧过的祭品,只剩下灰白色烟幕,在岁月的墙壁上,反复涂抹,荒诞也确实荒诞,只不过不是对荒诞历史的直视,而是逃避和改写。
读信和接站,是两个重复出现的镜头,在影片中,这两个细节被反复放大、定格。事实上,历史也好,人生也罢,皆由无数个细节构成,很多看似偶然,其实意味深长。那一摞摞没有寄出的信,各种颜色斑驳大小不一的纸片,那些反复书写墨色浓淡不一的接站牌,记录的是生命的痕迹及历史的回声。应该说,这是张艺谋处理得最好的两个细节,虽然比起林昭当年狱中书信,显得太过温情、抒情和煽情,不过较之雨夜归来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的自行车和巩俐每个月 5 号早晨认真梳洗打扮,显然有着更丰富的历史纵深感。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无疑非常出色,而那些信中传递的生命理解和慈悲,也几乎打动了影院中所有观众,这些残酷岁月深处蕴含的温暖和希望,不仅是陆焉识的信念,某种意义上,对于我们这个缺少宗教信仰的国度,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温暖和慈悲,是超越性的。但是反过来看,在我们还没有力量直面历史和自己之前,这种超越又太过虚妄,残酷被温情消解,看起来无限悲伤,似乎在那样处处禁闭森严的时代,也有漫山遍野的悲悯,陆焉识语调平和,甚至带着怀想和眷念,但这种平静从容,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抹平了我们对历史最尖锐的追问。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处在历史的针尖之上,张艺谋以舒缓自如的旋律,四两拨千斤,让我们轻松沦陷在生活的平庸和所谓永恒的爱情里。
被剪掉的照片和贴满房间的纸条,也是两个有意思的细节。剪掉后形成的空白,不是记忆的缺失,不是家庭的离散,是历史上的失踪者,那么有一天,他将以怎样的方式归来?陆焉识是个幸运者,即使他不被妻子相认,相对于反右中死难的无数知识分子,他仍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回来后衣食无忧,唯一使命是找回往昔恩爱记忆;医生出场,我听到了黑暗中观众的笑声,原画复现,情境模拟算是疗救的努力,还是一种警醒?而那些掩埋在历史深处的空白头像,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原来的生活位置上去,还是永远不可能?失忆,其实也是一个烂俗的桥段。影片中,婉瑜是选择性遗忘,和我们的民族一样,从来没有正视的勇气和力量,她对陆焉识归来既充满期待,潜意识里又在逃避,那个雷霆大雨之夜,冯婉瑜没有开门,而女儿出卖,致使陆焉识被抓,此后婉瑜被方师傅凌辱,她不肯原谅女儿,是一种心理压力的转移,她不能原谅的是自己,那个大时代对人性和爱的考验,的确是惊心动魄,太过残酷。那些纸条,是记忆的强化,更是一种病态的常态化,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另一个悲剧。
还有一个话题,告密和出卖。文革十年,这个民族经历了怎样的政治灾难和精神灾难,我们还远远没有想清楚。丹丹对于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悔恨和痛苦,告密是一种忠诚,一种对组织的信赖,当然也是自我保全的绝对自私。陆焉识的宽宥,是对女儿的爱,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谅解,这种宽宥同样是超越性的,应该在直面历史之后。而我们欠缺的,是往事并不如烟的认真。方师傅和5 号,这两个符号对于冯婉瑜来说,是生命里的咒语。一个是伤害,一个是守望。
漫长岁月中,等待戈多式的执着,算是对历史悲剧的一个回应,也来得并不艰难,甚而只是习惯。方妻歇斯底里得简直理直气壮,倒是让我们看到了张艺谋历史观的另一面。方师傅这个霸占别人妻子的流氓,在自己妻子口中,是个被冤枉了的大好人。文革过去快四十年了,我们偶尔会听到有人出来忏悔和道歉,更多的人选择沉默,或者还有人能堂而皇之把自己打扮成道德导师。当然,方师傅之流,成千上万,都是悲剧的一部分,不过我们总还是忍不住要追问,历史灾难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那么,谁是罪恶的制造者和承担者?没有负罪和反省、忏悔和救赎,悲剧还会重演,这是中国历史的死循环。
张艺谋被称为离不开小说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改编不走夏衍所谓忠实于原着的道路,而是尊重影像的本体性特征,蕴含着其个人的强力读解,将电影放置在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的洪流之中,结合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随文化风向而动,创作烙上张氏印记的改编电影。他...
2014年上映的《归来》由着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影片根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只不过大部分原着大部分剧情被删减,而只保留了最后50页的内容作为影片故事的内核。影片聚焦在大时代下的家庭命运和个人遭遇,讲述了陆焉识与冯婉瑜的爱情故事。[1]...
以前我们看的大型历史剧,如《三国演义》、《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其思想内容无非几个方面:一是史海钩沉,于众说纷纭中,还原历史真相,甚至为历史人物翻案。其耳目一新乃至石破天惊的观点,大历史观、新历史观,以及厚重的思想深度,正是作品免于俗...
电影自其诞生以来,就源源不断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着丰厚的故事内容,并学习它的叙事模式、表现手法、意象修辞等等,尤其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多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2014年5月16日上映的《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小说《陆犯焉识》用...
引言小说《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的代表作。该部作品以深邃的主题、细腻的心理刻画、丰富的象征和隐喻着称,自诞生之后的160多年里,不仅影响过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也以改编而成的戏剧...
《归来》省却了小说《陆犯焉识》中的很多信息,花大力气讲述的是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陆焉识的两次归来.一些文章认为相较于小说,影片显得过于单薄,在多年前的一次访谈中,张艺谋说:我认为电影的主题要简洁。主题简洁了思想简洁了,感情的包容...
2014年5月,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归来》在全国各大影院隆重上映。与张艺谋的大多数影片相同,新片《归来》也改编自文学作品,出自当代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有评论者在观看影片后认为,艺谋归来,焉识丢了,认为该片将一个知...
历史影视剧立足于历史文献等历史事实,通过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介手段,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想象、联想的一种再现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一定的历史现实,也受到当下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支配与限制,它既是对历史记忆的重构,也是对现代生活的关照.[1]一...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邓》剧)于2014年8月8日至9月16日在央视一套播出,引发了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14年9月,《邓》剧被授予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还将该剧列为2014年最具价...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受影以载道的艺术原则、审查制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成为受政治影响最大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文本如何表现时代历史及其隐蔽的政治,不仅体现了创作者个体的世界观与历史观,更投射了整个时代大众群体的主流心理,好作品因创作者个体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