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上映的 《归来》 由着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影片根据严歌苓小说 《陆犯焉识》改编,只不过大部分原着大部分剧情被删减,而只保留了最后 50 页的内容作为影片故事的内核。影片聚焦在大时代下的家庭命运和个人遭遇,讲述了陆焉识与冯婉瑜的爱情故事。[1]
作为中国 “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的每一部影片都会引来媒体和观众的热议,《归来》当然也不例外。《归来》是由商业片转向文艺片的回归,其评论呈现两极化趋势,批评的一方或是认为影片对 “文革”的批判力度不够,或者是原着粉丝不满电影对 《陆犯焉识》情节的大幅删减; 而赞同的一方则认为 “这是一部难得的、严肃的、直指人心的好电影”[2],斯皮尔伯格也赞其震撼、感人、深刻。笔者作为一名忠实的电影观众,对 《归来》还是持赞同意见的。批评力度不够一说,没有站在电影人的角度考虑审查制度,而原着粉丝的意见也有类似之处,正如张艺谋所言: “小说里很多东西不能拍。”本文从影片类型、影像风格、情节设置三方面出发,浅析张艺谋在影片 《归来》中所尝试的转变。
一、影片类型
迄今为止,在张艺谋长达 30 年的从影经历中,其执导的影片已达 20 部。如果按照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类型来划分,则其中 7 部为商业片,13 部为文艺片。对于文艺片这一类型,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准确定义。援引虞吉的说法,文艺片是 “一个介于商业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影片类聚,它泛指制片态度严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和风格特征的一类影片。”[3]
其实,商业片和文艺片也并非泾渭分明,只是那种元素更多而已。而影片 《归来》,可以看做是张艺谋从商业片向文艺片的回归。
从 2002 年执导 《英雄》开始,张艺谋开启了国产商业大片时代。《英雄》是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是张艺谋在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谋求转变的结果。影片星光熠熠,场面宏大,视觉冲击力极强。而影片从前期策划、聘请明星,到拍摄制作、宣传发行的产业化模式,也为国产影片商业化运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从此,大制作大宣传的商业大片成为中国影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十面埋伏》( 2004) 、《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 以及 《金陵十三钗》( 2011) ,则复制了这种成功模式,继续推动国产片票房的高歌猛进。而 《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更是找来了好莱坞当红男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担纲主演约翰·米勒,显示了他拓展国际市场的野心。在这十年间,张艺谋虽然也拍摄了 《千里走单骑》( 2005) 、《山楂树之恋》 ( 2010)两部文艺片,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及那些出自其手的商业大片。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部文艺片在当时国内的类型片领域,仍是翘楚。随着张艺谋在商业片领域的不断成功,人们都在猜想,张导的下一步影片究竟是商业片呢,还是艺术片。而张艺谋也用 《归来》宣布了他对文艺片的回归。
文艺片是张艺谋的老本行。从 《红高粱》 ( 1987) 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开始,张艺谋在文艺片领域不断高歌猛进,接连拍摄了 《菊豆》 ( 1990) 、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 、《秋菊打官司》( 1992) 、《活着》( 1994) 等片,确定了其在这一领域的国内顶尖导演地位。而 《归来》,则是张艺谋重回文艺片顺理成章的尝试。
《归来》的文艺气息较浓,但影片本身也不缺少商业元素。如,张艺谋找来陈道明和巩俐分饰陆焉识和冯婉瑜,而陈和巩都是国内大腕级的明星,票房号召力自不必说。
但实际上,笔者认为,张导可能更看重的是二人的精湛演技。不论是陈道明的书生气质,还是巩俐身上的女性特有的坚韧,都与角色契合得十分完美。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明显改变了以往影像语言的风格,可以说是返璞归真。而且,影片的情感丰沛。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一部文艺片竟然获得了票房的认可。《归来》以近 3 亿的票房收入,刷新了一系列纪录,成为迄今为止最卖座国产文艺片。
二、影像风格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浓烈的色彩有着偏执的爱,由色彩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影像也成了他一贯的标签。但在影片 《归来》中,张艺谋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那就是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浓烈的色彩,转而选择质朴、克制的影像风格。
回顾张艺谋的作品,从早期其摄影的 《黄土地》,到执导的首部影片 《红高粱》,影像上都深深地打着他的烙印。
而这种烙印突出体现在影像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尤其是大红大绿的浓烈色彩,成了张氏电影的最典型的形式语言。
之后拍摄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张艺谋将这一语言形式发挥得愈加淋漓尽致。《英雄》中的飞雪、如月黄叶林之战,漫天黄叶中两位身着红衣的女性飞舞如翩翩惊鸿,成了中国武侠片的经典镜头之一。在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甚至到了令人视线无法躲避的程度。大王的龙袍、黄金盔甲,王后璀璨夺目的首饰,二王子的盔甲,万余平米广场的菊花,满眼都是无法躲避的黄色,片中对色彩的运用,堪称到了 “暴力”的程度。如此运用色彩的方式,就是冲着刺激人眼球去的,有过度商业化的嫌疑,这也是 《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此后,在 《金陵十三钗》中,虽然仍有艳丽的旗袍出现,但没有像 《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充满“法西斯美学”,更多的是为影片的主题服务。
在 《归来》中,张艺谋放弃了百试不爽的浓烈色彩,转向了朴素而充满张力的影像风格。在张艺谋执导的众多影片中,以色彩为代表的形式是影片的重要看点,甚至大于影片要诠释的内容。而这一次,形式则是服务于内容。
为了真实还原年代背景,影片中对色彩的运用十分克制。
如,片中人物的服饰,除了军绿色,就是劳动服的蓝色和黑白纯色。而那些带有年代意味的大小物件,如,收音机、像章、搪瓷杯、陶瓷毛主席像、大字报、革命标语,也都安安静静地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位置。这些道具既不高调宣扬自己的存在,又结结实实地给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心头一震的感觉。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天桥分别”“车站接人”两出戏,色彩冷静而朴素,但情感却震撼人心。影片结尾镜头是最让人无法忘怀的,身着灰蓝服装的陆焉识陪伴在冯婉瑜身旁,在皑皑的白雪中,等待着 “自己”的再一次归来。全片色彩暗淡,一如大时代对个体的压抑,影片还原出那个年代本真的生活质感。
当然,张艺谋在 《归来》中,也没有完全放弃亮丽的色彩,而这亮色,正是刺痛观众神经的红色,也是代表那个年代的记忆的颜色。片中领舞者所穿的红色舞衣,以及舞台剧结束时全场起立时高唱 《大海航行靠舵手》时,所有人手中挥舞的语录红宝书,是片中色彩最浓烈的一幕,当然也是最刺眼的一幕。张艺谋以自己最擅长的手法,隐秘而低调地批评了那个时代的狂热,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三、情节设置
在情节设置上,《归来》也采取了删繁就简的原则,将原着故事一再精简提纯,只保留影片所需的内容。故事虽追求简单化,但影片所包含的思想意蕴,却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深化。
首先,影片的故事服务于家庭、爱情、亲情这一内核,凡是与此关联较少或较为庞杂的部分,都一一裁剪。在原着中,陆焉识回家后,他的家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其中包含儿子、儿媳、孙女,还有女儿、妻子。如此众多的人物,想要表现出各人之间微妙的情感,无疑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影片一再做减法,到最后浓缩成只剩下丈夫陆焉识、妻子冯婉瑜、女儿丹丹三人。
而故事情节相对原着也做了减法,将唤醒、接站、复婚等事件进行浓缩,这才有了后来影片的剧情。在做减法的同时,影片主创人员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家庭、爱情、亲情这一内核的诠释上。家庭、爱情、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不同,其表现形式有可能发生变化,但其中不变的是人们之间的情感。影片选择这一普世的价值观作为影片的内核,引起的众多观众的共鸣。年长者如 “60 后”,他们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的爱情,也看到了自己无法重来的人生,感动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而年轻者如 “80、90 后”,他们则是看到了上一代人在物质匮乏年代的忠贞爱情,而这对他们来说是发自内心的震撼。影片在故事的架构上,紧紧抓住了家庭、爱情、亲情这一主线,这是其节奏缓慢却形散神聚的原因。
其次,影片在细节处理上十分成功,紧密家庭、爱情、亲情的主题,而爱情又是重中之重。爱情在影片中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冯对陆的爱主要体现在两处细节,第一处就是留门。冯婉瑜的大门永远向陆焉识敞开,也意味着她耐心地等待着他的归来,这是她坚守爱情的方式,是无言的守候。第二处细节是冯对女儿的态度,对于女儿告发陆焉识一事,冯的选择是 “你以前做的那些事,我不会原谅你,不原谅”.其话语之决绝,简直不像出自一个母亲之口,而她那凄厉的眼神,也是充满了敌意。可见,冯对陆的爱,在其心中的重要地位。其二是陆对冯的爱情。这种爱情主要体现在陆对冯的坚守以及尝试不同的方法,试图唤醒冯的记忆。读信是陆焉识想出的一个好办法,他日复一日的坚持,却始终无法奏效。而每月五日陪伴冯婉瑜到车站,则成了他后半生的必修课。
两人的爱情故事静心而平和,完全没有当下占领大银幕的那些爱情的陈词滥调、浮躁轻狂。此外,片中对亲情的描摹也是通过细节展现的。如,陆焉识对丹丹的爱,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 “过去,就都过去了”,就原谅了女儿对自己的告发。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就算孩子犯了天大的错,也会原谅的。影片正是通过这些细节,令观众体会到了平凡的感动。
综上,在当今浮躁的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下,张艺谋以《归来》一片完成了向文艺片的完美回归,更显难能可贵。张艺谋放弃了自己擅长的 “浓墨重彩”,令影片的形式服务于内容,这是他对个人创作观的突破,也是他积极谋求转变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宜。《归来》与“后伤痕”叙事[J]. 电影新作,2014( 04) .
[2]王渝。 深水静流,忆初心---莫言与张艺谋对谈“归来”[N]. 中国艺术报,2014 -05 -21( 04) .
[3]虞吉。 中国电影史纲要[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由吉尔考夫曼执导,冯远征、安以轩主演的电影《敏感事件》与其说是一部惊悚片,不如说更接近于一部藏在惊悚的商业噱头之下的哲理思辨电影。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化名为罗小霓的网络红人受视频网站总裁罗素指使,以赚取点击率为目的,伪造出被人绑架后囚禁在密...
电影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第一步引进的大片真实的谎言开始,中国观众走进电影院欣赏影像盛宴的同时,也从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文化。作为影片的向导,电影片名的翻译非常关键,一个好的片名翻译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原片名...
当我们与现实抗争到无能为力时,便只能选择活着。作品《活着》让电影大师张艺谋与文学巨匠余华在面对人如何承受生命苦难之时,产生了思想的火花与交集。小说与电影用各自擅长的方式娓娓道出平静心灵与波澜现实产生的激荡,让读者和观众去思索一个人和他生命...
武侠影片不仅是国内影坛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世界影坛上最富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多有以上世纪80年代初《神秘的大佛》为开端,经《神鞭》《武当》至《少林寺》形成高潮。殊不知早在此前的20年代末,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经理张石川主...
张艺谋被称为离不开小说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改编不走夏衍所谓忠实于原着的道路,而是尊重影像的本体性特征,蕴含着其个人的强力读解,将电影放置在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的洪流之中,结合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随文化风向而动,创作烙上张氏印记的改编电影。他...
一、叙事作为一种伦理最早接触叙事伦理一词,是在阅读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一书时。刘小枫把侧重点放在伦理上,就像书的副标题所暗示的,他所要言说的是现代性伦理的叙事体现。虽然没有对叙事伦理进行学理上的梳理,但就他在引言中的...
电影自其诞生以来,就源源不断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着丰厚的故事内容,并学习它的叙事模式、表现手法、意象修辞等等,尤其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多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2014年5月16日上映的《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小说《陆犯焉识》用...
国家意志与少数民族电影--周恩来处理影片《内蒙春光》事件研究余纪一、一个难产的早产儿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内蒙春光》,是一个孕育于新中国诞生之前的早产儿,命中注定要难产。遵循列宁所教导在所有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新中国...
一、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概述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欧洲着名的电影导演,他所创作的作品都相当具有影响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思想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深地感染了无数的观众。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生中,为世人创作了极多的经典影片,被观众所熟悉的...
刮痧是影片的主题,也是导致影片中中西双方人物冲突的导火索。影片《刮痧》围绕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而引发的一场司法冲突。从表层上看这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从深层上看影片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碰撞和冲突,其根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