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

地域与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城市雕塑建设

来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蔺宝钢;刘三虎
发布于:2018-08-18 共4909字

  摘要:文章站在造型艺术、当代技术与观念的前沿提出了城市雕塑与传播为主题的多视角探讨, 城市雕塑由于面对的是不同层面的受众群体, 同时又矗立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中, 因此城市雕塑首先要考虑到它的公共艺术特征。面对当代公共环境场所日新月异的发展状况, 重新审视城市雕塑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使其更具时代特质。运用新思维模式进行广泛的研究与探索, 使雕塑不仅成为城市的一个文化与精神象征, 更要成为一个城市市民及外来游人共同欣赏的视觉中心, 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雕塑; 公共空间; 文化传播;

雕塑论文 配图

  城市是人类集中依赖的寄栖地, 是人类文明、文化进步的集中体现, 城市作为比乡村、城镇更高级别的部落,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 往往也是文化建设与传播的主要阵地和核心,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体系中, 文化处于最高层面, 起着统帅和导向的作用, 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建设依附于城市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 其独特的文化, 也是这座城市特有的资本。城市文化成为主导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手段, 而固态的所不可移动的三维实体的文化最佳载体理所当然首推城市雕塑, 也是城市建设中彰显和传播文化特色永远的主体。作为城市雕塑艺术的传播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似乎已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可方式, 其特有的造型艺术形成与占有多维三度空间的各个角度展示与欣赏方式成为环境空间中点睛之笔的视觉焦点。

  城市雕塑作为三维的立体造型, 其通过功能上可以进行有效的、最大化的文化传播, 发挥其公共艺术的价值, 以多角度研究与分析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 下面我们就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雕塑艺术当代的公众美育性特征

  “经济兴, 则文化昌”,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浪潮的兴起,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纵观中国的文明历史, 每个经济繁荣的朝代, 往往便是文化昌盛的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国门的打开让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 与经济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就是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符, 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一致。经济的增长客观的要求文化要有一个大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 已具备了文化建设浪潮的现实条件, 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文化建设中, 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盛世搞收藏”“盛世讲文化”, 原因就在于当经济发展了, 人们必须会由经济的满足转化为精神上的追求。因此, 文化性成为太平盛世大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标志。当代中国,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而城市建设从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居民区建设无不在满足功能和面积的同时大打文化牌, 强调以文化建设城市为主线建设城市的重要性, 文化性主题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

  城市公共环境的大量建设, 有二个层面的作用, 一是城市建筑高密度需要有透气的场所, 不可一味的被建筑和道路覆盖, 要给予人们视觉和身体的休息区域, 这也要求城市规划在一定区域内必须建有供人们休息的场所;二是受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 城市空间中又更加重视建设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 一些强制性的公共空间绿地建设政策也相继出台, 这些公共环境与场所的建设, 无疑为城市雕塑艺术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 如何延长传播时间达到时间的最大效益化, 也是当代公共艺术所关注的重要课题。首先, 我们的雕塑艺术都是处于城市中人来人往的重要节点空间上, 其人流量无疑都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晚上的时间是延长传播时间的重要手段, 随着当代城市安全的得以保障以及城市夜生活的加大, 更多的上班族白天工作而晚上的夜生活为这些人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雕塑的夜景观灯光设计无疑也是雕塑必须普及的重要方式。随着夜生活活动时间的延长, 夏季大多数年青人会到晚上十一点以后休息, 这段时间往往会在室外空间中穿行和活动, 老年人也会持续到九点以后, 冬天或许会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因此, 这段时间的灯光设计与布光效果对雕塑与景观的氛围营造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布光基调是艺术品的二次再创造。当代的光技术已具备了这方面的优势, 我们应利用好这段时间和夜晚的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艺术再创作, 使雕塑艺术的魅力传播出去。

  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与城市扩建的过程中, 城市雕塑艺术成为建筑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 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每个城市都相继建设有标志性的雕塑以及标志性的建筑物, 重点是想体现一种城市的文化精神与内涵。在诠释一种理念、一种象征, 当然也不排除在展示一种经济实力。

  二、当代科技改变了城市雕塑的尺度, 影响着本体语境的扩大性

  建筑的发展史是一部材料的发展史:建筑的变革与发展取决于材料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而室外的雕塑艺术伴随着建筑材料的技术革命与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当代城市雕塑的建筑中相应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使得传统的建造方式得到了更加多样的形式空间且展示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 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环境, 更加符合当代城市的公共环境尺度;在充分运用和挖掘新材料、新技术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课题是值得研究和探索:能够快捷、合理、准确展示当代人对雕塑艺术的认识, 对于充分发挥雕塑的传播价值与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新技术而言, 传统的雕塑主要是即石非铜的选择:由于材料的局限性, 或者说缺乏技术的支撑, 当需要在城市中建造大型雕塑时就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城市雕塑的建设在西方同样受到尺度的制约, 通过高台式虽增加了雕塑作品的高度, 但就其大尺度的雕塑建设难有建树, 中国古代虽有大尺度的佛造像, 但都不得不依据山体自然岩体修建而成, 主要造像借助山体因形就势雕凿而成。而在当代, 大尺度体量的雕塑无疑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不受地理、位置、材质的影响走入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由于其尺度与体量的大为改观, 其雕塑艺术的文化价值也得到有效体现, 同时, 也对雕塑本体语言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当代的技术在材料上得以解决这些技术难点, 大型甚至超大型尺度的雕塑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更加快捷的达到雕塑艺术传播文化的有效价值, (有许多文化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能够更好发挥其传播价值, 时效性也是雕塑创作不可忽失的重要元素之一, 尽管我们经常追求雕塑的永久性特征, 但是在相对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往往在建成之初会是雕塑传播文化的最佳时间段, 比起中国传统的大型雕塑在山川之中建造周期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要经过几代人去修建, 其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是否能够达到最大化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大尺度城市雕塑的建设无疑成为城市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尺寸的雕塑所占据环境空间的中心地位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而备受关注。其张扬性和传播性的文化作用绝非一般形式所能替代。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历史人物如黄帝、老子、孔子, 一但建成便是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只有建的可能, 绝无拆的现象发生, 其影响力与传播力绝非百年所能结束, 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远非人们所能预料。因此, 在经济条件允许下, 利用当代新技术建设大体量的城市雕塑无疑起到文化传播的震撼作用 (图2) 。

  三、中国城市雕塑创作观

  雅俗共赏的艺术唯美观念在中国当下城市雕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城市雕塑快速发展期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4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在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中主题性雕塑, 具象与意象性表现形式占有主导地位。由于中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 每座城市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城市文化精神, 传承城市文化脉络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雕塑更多的是通过具象而直观的艺术理念, 以雕塑为载体进行展示, 这也是目前中国城市雕塑主要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展开, 当下中国城市雕塑意象性表现方式的城市雕塑也逐渐多了起来, 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面貌。作为城市文化的公共艺术载体, 城市雕塑艺术首先要走雅俗共赏之路。唯美性的城市雕塑矗立于城市公共空间中更易被大众接受。作为城市雕塑要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人群, 其大众的审美从属性地位占据重要地位。城市雕塑代表着城市大部分人的文化审美取向, 因此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不能太个性、太自我, 一定要考虑大众的文化消费理念。在彰显其文化的引领性的同时应考虑到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成为城市雕塑追求的核心价值。中国的城市雕塑建设无论是具象、意象、抽象都应走雅俗共赏的唯美的艺术创作之路。

  四、城市雕塑艺术的公共特性

  城市雕塑由于面对的是不同层面的受众群体, 因此城市雕塑首先要考虑到它的公共艺术特征。使雕塑不仅成为城市的一个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更要成为一个城市市民及外来游人的共同欣赏的视觉中心, 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作用。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避免的有城市雕塑建设, 城市雕塑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和标识, 随着城市的发展, 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城市雕塑艺术作品大量涌现, 为城市美化提高城市环境文化品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下中国的城市雕塑更多关注的是与市民的对话, 使城市雕塑能够成为一种老百姓看得懂的艺术形式, 并为更多的市民和游人所接受与欣赏。中国的城市雕塑, 不管是具像的还是意象的作品, 无疑都更多地强调雕塑所面对的受众群体, 更多的是城市雕塑具有了公共艺术的公众特征, 雕塑艺术的公共性成为城市雕塑发展中重要的设计理念。从大量的中国城市雕塑建设的情况来看, 艺术家更多关注的是雕塑作品本体语言表现。应该创作出能够让老百姓看得懂, 看得明白, 看的舒服, 且能够获得艺术的修养和心灵的陶冶 (图5) 。

  五、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代言人

  城市雕塑是城市形象的另外一种新载体和形象代言人, 城市雕塑应具有人文情怀、文化情节。因此, 从事城市雕塑建设的艺术家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的城市雕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精髓, 城市雕塑的作品其质量的优劣来自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艺术家高度的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 也就不可能有好的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因此, 面对每一个为城市创作雕塑作品的艺术家而言应该有社会担当, 要把作品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众, 为社会为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使其成为城市永远的魅力所在。雕塑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态链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一座城市文化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一座城市的记忆链, 更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的体现。

  六、地域与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城市雕塑建设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已的故事, 这些文化与故事无疑需要流传, 流传需要形式和载体, 口口相传与文学影视相传是一种类型, 而雕塑作为一种固态的形式和建筑同样可以甚至能够超越建筑流传的更持久, 所占据城市公共空间更易引起观者的注目。作为城市雕塑在城市中的形象载体相比城市建筑更有视觉美感和通俗的识别性, 也更容易体现城市的文化与城市的精神, 被当地人与外来游人所接受和欣赏。因此, 地域文化成为体现城市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城市在文化建设上应更多的将重大历史事件与故事、传说以及名人雕塑作为一种文化方式而加以发展。中国有着很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 在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中应挖掘这一资源且使其成为文化的一个亮点 (图6、图7) 。在这些地域与民族雕塑的建设中, 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城镇建有大量的民俗或者地域性的雕塑, 这些雕塑多以具象的形象为主, 雕塑与观者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互动性, 成为城市雕塑中一种新的体裁样式与文化现象。

  结语

  当前城市经济高速增长推动着城市雕塑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不仅在建筑的数量及城市的面积上得以迅猛扩张, 同时也在城市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城市广场文化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跃升, 这无疑为城市雕塑的大量建设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使雕塑的时代传播价值更加普及。

  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已经从传统意义上文化、政治、观赏的作用走向科学性、技术性多元性的发展趋势。当建筑领域面临着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诸多新观念和研究热点的问题时, 城市雕塑的未来发展方向何尝不是同样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趋同化的状态下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

原文出处:蔺宝钢,刘三虎.城市雕塑传播文化的时代价值[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01):64-6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雕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