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

印度英语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现状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9 共6693字
摘要

  0.引言

  在英语文学框架内,英美以外的英语文学与英美文学具有继承与超越的关系,并已成为特色鲜明、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学①。作为英语文学的重要一脉,印度英语文学②也不例外。作为植根于自身地理环境与人文土壤的英国本土之外的英语文学,印度英语文学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与文化价值,出现了泰戈尔、芭拉蒂·穆克吉、拉迦·拉奥和拉什迪等跻身世界文坛的名家。印度英语文学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不仅赢得了众多西方读者,也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印度本土学者K.R.希利尼瓦萨·艾衍加尔(K.R.Srinivasa Iyengar)、M.K.奈克(M.K.Naik)、阿尔温德·克里希纳·梅赫罗特拉(Arvind KrishnaMehrotra)以及阿米德·乔杜里(Amit Chaudhuri)等对印度英语文学的研究深入、全面和系统,其研究成果已成为英美国家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英国作为印度曾经的宗主国也出现了专门的学者,其中威廉·沃尔什(William Walsh)的《印度英语文学》(In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1990)是研究印度英语文学不可或缺的着作。这些都为美国引进和研究印度英语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国对印度英语文学的研究在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酝酿萌芽期后,在20世纪80、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从起初的单一引进,探寻印度英语文学与英国文学的内部关联,到从后殖民理论视阈下对其进行学理透视,印度英语文学在美国落脚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程。进入21世纪,印度英语文学走进了美国高校,并成为众多研究机构的关注对象。相关研究则是全面开花,不仅从女性批评等新的视角进行小说批评,还延展到诗歌和戏剧等文类,并不断向纵深挖掘其新的内涵。

  1.在求同中引进

  从印度被英国殖民的19世纪前期到印度独立后的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印度英语文学研究一直处于酝酿阶段。这一时期学者有意识地引进印度英语文学作品,对那些崭露头角的印度英语作家进行介绍。他们将印度英语文学看作"英联邦文学"的一部分,探讨印度英语文学与英国文学、英国语言和英国文化之间的共性。

  除了萨克·迪恩·默罕默德的《默罕默德的旅行》(Travels,1795),印度英语文学的作品几乎都是从19世纪才开始出现。

  1827年亨利·代罗兹奥(Henry Derozio,1809-1931)出版了第一部印度英语诗集,1831年克里希纳·莫汉·般纳吉(Krishna Mohan Banerjea)首次用英语创作了一部戏剧,而第一本印度英语小说则是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Bankim Chandra Chatterjee,1838-1894)在1864完成的。可以看出,在英国殖民帝国的文化渗透和影响下,印度逐渐出现了用英语写作的印度作家。但这一时期"绝大多数本土作家和批评家都固守传统,对同胞的英文作品嗤之以鼻,不理不睬。倒是英国人比较宽容,对其抱有对于边疆文学的怜爱,持放任甚至鼓励的态度"(颜治强2010:138),因而印度英语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居住在印度的英国人,加之此时的印度英语文学又受到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影响,印度英语文学作品中大多可见模仿英国文学的痕迹。在话语权处强势地位的英国文学面前,英美国家的学者们自然而然地将印度英语文学作品当作英语文学文化的一部分,并以英语文学为参照和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寻找相似之处。不仅如此,英美国家还在高校里专门开设"英联邦文学"这门课程来探讨印度英语文学。

  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的十年里,西方学者对印度英语文学关注稍有减少。因为大批印度英语作家在印度独立后流散国外,导致身在印度的西方出版商的商业发展机会变少,从而使得印度作家作品进入西方市场也变得较为困难。如此一来,西方学者对印度英语文学关注进入一阵低糜时期,直到十多年后才逐渐恢复对印度英语文学的热情。美国虽在1928年就接受认可了印度英语作家的作品并将美国纽伯瑞奖颁给了达恩·莫克奇,但此时美国对于印度英语文学的研究还并未深入,文学批评等专着几近于无,有关印度英语文学的着述大多是对印度作家作品的介绍。其中较为重要的编着有俄亥俄大学英语系教授艾米利特吉特·辛格(Amritjit Singh)和艾琳·米·乔希(Irene M.Joshi)等人一同编辑的《印度英语文学,1827-1979:信息指南》(Indian Literature inEnglish,1827-1979:a Guide to InformationSources,1981)。这本书为印度英语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是综合列出印度英语文学文献目录的首次尝试,弥补了长久以来这方面信息的缺失。书中所列出的印度英语文学作品都是由印度作家在1827年到1979年间创作或是自译的。

  此外,桃岳茜·玛丽·斯宾塞(Dorothy MarySpencer)的《印度英语小说:一部带有注解的参考文献》(Indian Fiction in English:An AnnotatedBibliography,1960)也对重要的印度英语小说家及其作品做了详细的介绍。为了吸引学者和读者关注印度英语文学,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还创立了相关协会。萨蒂亚·帕奇瑞和H.B.库尔卡尼建立了南亚文学协会(SouthAsian Literary Association),简称为SALA.这个协会筹办了自己的官方期刊---《南亚评论》(South Asian Review)以介绍南亚文学作品。

  总体来说,美国较早地发现并接受了印度英语文学,并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印度英语文学的内在价值。身在美国的印裔学者更是作为学者中的主力军去传播和研究印度英语文学,开启了印度英语文学的研究之路。但这一时期研究大多限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对印度英语文学作家作品的推广传播。直至印度独立的半世纪后,学界才开始对印度英语文学进行更加深入和客观的批评研究。
  
  2.在后殖民视阈下考量

  自1981年萨尔曼·拉什迪成为布克奖得主后,大批新兴的印度英语作家不断涌现。他们在海外④发现了充满期待的读者和闻名于世的出版商,便将自己的作品积极推向英美图书市场。几乎每天都会有新成员加入到他们中间来,其中约有一半是印度女性作家,还有一些是移民美国的印裔美籍作家。二十年间,投奔美国市场的印度英语作家不计其数,他们的作品也频频获得美国文学奖项:巴拉蒂·穆克吉赢得1988年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奇塔·蒂娃卡鲁尼赢得1995年的美国图书奖,还有些作家,如阿米特瓦·高斯(AmitavaGhosh,1956-)、罗西顿·米斯特利、维克拉姆·赛德等也以其热卖的作品而闻名于美国文坛。这些印度英语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时期意识形态、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复杂关系。这恰恰与西方方兴未艾的后殖民理论不谋而合,美国高校里的后殖民学者在印度英语作家作品中找到了发挥的空间,他们将后殖民理论运用于印度英语文学批评中,将印度英语文学从"英联邦文学"划分到"流散文学"、"后殖民文学"等范畴中去。

  对于流散在他乡的印度裔作家,学者以作家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结合作家生平对作品进行分析。纽约州立大学的教授伊曼纽尔·山姆帕斯·尼尔逊(Emmanuel Sampath Nelson)从流散现象出发,编写了《重塑世界:印度流散文学》(Reworlding:The Literature of the IndianDiaspora,1992)、《印度流散作家:关键文献资料大全》(Writers of the Indian Diaspora:A Bio-bibliographical Critical Sourcebook,1993)和《21世纪印度文学手册》(Handbook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s of India,1996)。在《重塑世界:印度流散文学》中,尼尔逊采用了"流散"这个概念,解读了那些身在异国他乡的印度作家们的流散创作,并以14篇文学评论分别探究了流散在南太平洋、加勒比地区、新加坡、大不列颠和北美及南非地区如拉什迪、奈保尔、巴拉蒂·穆克吉和拉迦·拉奥等作家的创作情况。在国际化的文学环境之中,印度印象的萦绕和个人情感的迷茫构成了一种"重塑世界"(Reworld)概念。

  作品的多元文化分析也是学者研究的重头戏,学者们从文化视角剖析了作品中包含的政治、文化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流散作家的创作。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