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迪克大学文理学院英语系的教授帕特里克·科尔姆·霍根(Patrick Colm Hogan)的《文学印度:美学、殖民主义和文化的比较研究》(Literary India:Comparative Studies inAesthetics,Colonialism,and Culture,1995)在多种文化的视角下考察了印度文学,其中包括对泰戈尔诗作英文翻译的解析。
2000年霍根还在当地政府出资赞助下编着了《殖民主义和文化身份:印度、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英语文学中的传统危机》(Colonialism and Cultural Identity:Crises ofTradition in the Anglophone Literatures ofIndia,Africa,And the Caribbean,2000),探讨了多种文化身份问题和后殖民现象,并分析了沃尔科特、泰戈尔、珍·瑞斯(Jean Rhys)、钦努阿·阿契贝、厄尔·洛夫雷斯等流散作家的作品。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英语系教授费罗扎·居斯瓦兰德(Feroza F.Jussawalla)曾在《当代小说评论》(The 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印度英语写作期刊》(The Journal of Indian Writing inEnglish)和《南亚评论》(The South AsianReview)中负责编辑印度英语文学的专题。她与其他学者一同编着的《后殖民作家访谈录》(Interviews with Writers of the PostcolonialWorld,1992)首次向读者介绍了来自印度、肯尼亚、尼日利亚、索马里、巴基斯坦、新西兰、加勒比岛屿等所谓第三世界的14位英语作家的文学作品与职业生涯情况。在访谈中,印度英语作家讲述了殖民主义对国家个人的影响和他们这类作家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这些作家表示他们的作品将帮助西方理解印度文化和价值观。
可以说,拉什迪获奖之后的二三十年是印度英语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美国的印度英语文学研究大发展的阶段,随着理论视角的多样化以及后殖民理论的深入,"后殖民"以及"流散"也自然而然地成了研究印度英语文学的关键词。
3.在全球化语境下全面开花
步入新千年,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得印度作家的英语写作如鱼得水,印度英语文学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文学力量,凸显在世界文坛。印度英语作家的作品抢占了美国的读者市场很大一块份额,印裔美国作家也频频获得美国文学奖项:阿基尔·夏尔马赢得2000年怀廷作家奖,裘帕·拉希莉赢得2000年的普利策奖,斯达萨·穆克吉赢得2011年普利策奖,罗西顿·米斯特利获2012年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等等。美国对印裔作家的认可和热情促进了印度英语文学研究的发展,研究印度英语文学的学者队伍里不再只有印度裔学者,美国本地学者也加入其中,而相关研究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美国各高校现已有38个南亚研究的中心,哈佛大学梵文和印度研究系还将印度英语文学作为基础课程,开设了交叉课"印度英语小说"以及研究生新生研讨课"当代印度:历史与小说".
2003年北美文学期刊《双体船:南亚裔美国人写作》(Catamaran:South AsianAmerican Writing)创立,专门收集北美地区南亚裔作家们的文学作品。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丰富,研究印度英语文学的学者除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后殖民主义的话题,还不断从新的视角探究文本中多样的文化内涵,并回归到最初的文学形式分析以及对诗歌、小说、戏剧的全面分析。
印度英语作家"在目前紧紧追随的是西方的潮流,而不是印度的传统,正因为如此,后殖民印度英语小说这个混血儿对西方具有相当的魅力"(石海峻1999:10),而印度英语文学中的流散现象、身份构建、语言转换、中心与边缘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成了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匹兹堡大学约翰斯顿校区的教授、《南亚评论》的主编辑K.D.维尔马(K.D.Verma)着有《印度想象:印度英语写作的评论》(The Indian imagination:CriticalEssays on Indian Writing in English,2000),关注了印度被殖民前后印度英语文学的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印度历史中殖民化进程的社会历史因素和殖民自治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北密歇根大学的贾斯伯·辛格(Jaspal K.Singh)编写了《印度作家:跨国与流散》(Indian Writers:Transnationalisms and Diasporas,2010),探究了作家们对于文化错位的不同反应,解析了后殖民和跨国文学批评所涉及的当下问题。
在后殖民主义批评如火如荼之时,学者也试着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来解析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印度英语文学的文化价值。其中女性主义角度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印度英语女性作家在印度英语小说创作方面和男性作家一样引人注目,她们用自己的作品丰富了印度英语文学(SathupatiPrasanna Sree 2005:20)。印度英语女性作家笔下生活的苦难和移民的困惑让学者们发起对印度女性个人权益和政治权利的思考。妇女研究联盟前任董事、新泽西州肯恩大学的菲利帕·卡夫卡(Phillipa Kafka)编写了《从外向内看:国内外的印度女作家》(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dian]:Indian Women Writers at Home and Abroad,2003)。在书中,卡夫卡节选了印度女性作家们的英语作品或英语译文,并从作品中揭示印度女作家积极谴责不公、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此外,新兴的文学批评视角也被运用到印度英语文学的研究之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普里亚·乔希(Priya Joshi)的《在他国:印度的殖民主义、文化和英语小说》(In Another Country:Colonialismand Culture and the English Novel in India,2002)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印度英文小说的消费和生产,为读者展示印度作家如何用外国的语言和形式解决当地需求,进而转变帝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揭示了文化在殖民和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和被转化的复杂方式。蒙大拿大学教授露丝·瓦尼塔(Ruth Vanita)则分析了包括印度英语文学在内的印度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同性之爱,他和萨利姆·基德瓦伊(Saleem Kidwai)共同编着了《印度同性之恋:文学历史中的阅读》(Same-sexLove in India:Readings From Literature andHistory,2000)。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罗兹玛丽(Rosemary George)出版了《印度英语及印度民族小说》(Indian English and the Fiction ofNational Literature,2013)。通过了解印度英语文学文集,罗兹玛丽揭示了独立的印度为建立自己的英语"民族文学"所需的努力。
在小说批评盛行之际,学者们也回归到了印度英语文学最初的文学形式---诗歌。在1860年之前诗歌曾是印度英语文学的主导形式,尽管后来小说更为引人注目,然而印度英语诗歌却并未衰落,优秀的诗歌不断产生。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玛丽·爱丽斯·吉布森(Mary Ellis Gibson)以其着作《印度盎格鲁:从琼斯到泰戈尔的殖民地区印度诗歌》(Indian Angles:English Verse inColonial India from Jones to Tagore,2011)让人们了解那些被忽视或几乎不为人所知的作家,为研究印度英语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方法。同时,戏剧这一处于弱势的文学形式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授阿帕拿·达瓦德克(Aparna Dharwadker)即将出版的着作《现代诗学:印度戏剧理论,1850至今》(APoetics of Modernity:Indian Theatre Theory,1850 to the Present)收集了从1850到现在的印度戏剧理论和评论。这本书的资料精选于书籍、论文、演讲、书信、剧作家、导演、演员、设计师以及策划师的回忆录,为学者了解印度戏剧提供了一个平台。
21世纪的印度英语文学研究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它是全球化语境下对印度英语文学更加公正合理的审视。在探讨印度后殖民文学之时,学者们的关注转向文化、民族性等方面,思考英美主流英语文学和"非主流"英语文学的真正内涵。随后殖民主义批评不断深入,学者也开始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印度英语文学,并回望历史重新解读印度诗歌及戏剧的历史文化意义。印度英语文学得以从附属宗主国的英语文学转变为独立的印度英语文学,而印度英语文学研究也将成为一门专学。
4.结语
纵观美国的印度英语文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脉络清晰的发展过程:美国的研究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全面,它随着印度英语文学的演进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对印度英语文学地位的提高以及日趋成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美国的印度英语文学研究从较长时期的引进和探求与英国文学共性,逐渐发展为以后殖民主义批评为主流的研究,并最终发展成一门系统性较强的独立学科。批评家起初把印度英语文学简单归为英联邦文学,而后又将其划分到"后殖民文学""第三世界文学""流散文学"等名义之下,如今学者已正视印度英语文学并对其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研究。美国的印度英语文学研究将为我国英语文学研究提供参照。现今我国对于印度英语文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在解放后短短八年多以内,在翻译印度文学作品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季羡林2010:195),国内除了对少数几个获得过重大文学奖项的作家作品进行了译介,对其他较有成就的印度英语作家仍然十分陌生。"在世界英语文学及相关研究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将非英美国家的英语文学创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在中国开展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研究的当下意义、研究的拓垦与勃兴、研究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理的考察,将会别有一番趣味。"(朱振武,刘略昌2013:37)因而,我国应该扩大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了解印度英语文学及其本土研究和英美等国家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对于英语文学的整体把握,挖掘其文学文化的贡献和魅力,并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找到途径。
种姓(Caste)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大特色,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善、最持久的社会等级制度、)一、印度贱民的由来以及地位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1500-前1000年,它源于印度教经典中最重要的赞美诗《梨俱吠陀》、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个阶层-贱民阶...
印度戒日王有三部梵剧传世,分别是宫廷喜剧(nā?ikā)《妙容传》(Priyadar?ikā)、《璎珞传》(Ratnāvalī)和传说剧(nā?aka)《龙喜记》(Nāgānanda)。《龙喜记》是戒日王的代表作之一,被众多学者认为属于佛教戏剧。本文旨在探讨《龙喜记》杂...
马克思曾对艺术发生学作过精辟论述,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即以希腊史诗为例阐述艺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
当今对于“逻辑”两字的定义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将其当成某一个具体的逻辑类型,如经典形式逻辑、数理逻辑、非形式逻辑等。相反,往往任何一种已知的类型逻辑都不具有一般性,即能涵盖且代表所有类型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咒语或祝祷辞,作为古代巫术祭祀祈祷的一种语言,在人类的足迹由洪荒跨入文明时代之后便已经产生。它是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欲超越自然与现实生存困境与束缚,希望达到某种理想状态而幻化和喷射出的一道思想火花,成为人类表达强烈意念、愿望、祈愿或理...
印度纯文学思潮流派的出现是西方文学影响的结果。但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国家,在宗教思潮派别影响下,与宗教思想运动相结合的文学思潮流派古代就有。公元前几百年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兴起,与之相应有佛教、耆那教文学。中世纪印度教的虔诚运动,相应有虔诚派...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誉为千岛之国.岛屿分散,各岛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这使得其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正是这迥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印尼丰富的民族文化。数量惊人的民间文学,则是印尼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
1.引言乌尔都语文学是印度文学中具有丰富文化传统与多元风格的地方语文学,它于11世纪前后逐渐在印度兴起。最初,它融合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波斯文学传统以及印度本土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优秀成分,至近现代,兼收并蓄了西方文学思潮的质素,并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