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是由儿科分离、发展出来的独立科室。新生儿时期是孩子体质最为敏感脆弱的时期,所以相比普通儿科,新生儿科的管理工作要求高的多。本文整理了8篇“新生儿科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新生儿科论文(完整版范文8篇)之第一篇:新生儿科的护理安全因素与管理建议
摘要:护理安全是影响护理管理质量的重要问题,如何提升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是当前的主要工作方向。新生儿科收治对象特殊,患儿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治疗、护理配合度差,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要从管理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提出对策,才能实现管理质量的提升。文章从护理因素、管理因素、患者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管理建议。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指的是在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期间出现的非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心理或生理损害。护理安全是影响护理管理质量的主要问题[1]。新生儿科收治对象特殊,患儿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治疗、护理配合度差,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是护理风险较高的临床科室,护理安全工作难度成倍增加[2]。管理层要充分重视护理安全问题,对既往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影响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管理意见,进行制度调整,才能确保安全管理质量稳步提升[3]。
1 新生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1.1 护理因素
1.1.1 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大量的新药和新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护理技术的复杂程度明显增加,部分护士的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巧不熟练,很难满足护理需求。且目前护理队伍普遍年轻化,大多数护士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积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很难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在新设备引入后,护士不能熟练使用,影响工作效率和护理安全[4]。部分护士不能正确评估患儿病情,对用药后的反应观察不彻底,判断不准确,影响到了护理安全。
1.1.2 安全意识因素
由于护理资源不足,护士普遍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这就导致护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安全问题,更多地是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出现未严格按照流程或规章制度执行的情况,加上监管机制存在漏洞,越来越多的护士相互效仿,影响安全管理质量[5]。部分低年资护士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正确识别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了减少工作量,私自省略一些核心流程,违反规章制度,对核对、审查、安全评估、健康教育等环节只是走走过场,即使已经发现安全隐患,也抱有侥幸心理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
1.1.3 服务观念因素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已有多年,但仍有部分护士未能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正确服务观念,虽然有一部分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护士的服务观念不高。在工作中表现为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服务态度生硬,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充分考虑患者需求等。部分护士的慎独精神不强,在工作中马虎大意,未考虑家属对患儿健康的担忧。这些服务方面的问题是极易引发纠纷的,尤其在患儿处于高危情况下时,如果护士未妥善做好家属的安抚和解释工作,就可能引发护患纠纷。
1.2 管理因素
1.2.1 护理资源不足
目前护理资源缺乏是临床科室普遍存在的问题,新生儿科工作性质特殊,护理工作内容复杂,诊疗高峰期分布不规律,很难确保每个时段都有充足的人手。新生儿科护士除了每天要完成大量的治疗和护理任务外,还要照护患儿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护士很难全程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来应对工作,就容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对于护士本身的健康也有负面的影响。
1.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传统管理制度和流程能够基本满足护理工作需求,但监管制度存在漏洞,且落实程度不够。护士为了减少工作压力,往往会出现不严格执行流程或制度的情况,这就是由于监管制度上存在漏洞所致。管理体制的单一性导致一线护士的工作行为缺乏有效监控,监管制度漏洞不能及时被反馈,管理层和一线护士之间的沟通不足,影响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这就导致部分管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反复出现。
1.2.3 药械管理不规范
管理层对科室药品和器械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未制定专门的制度、安排专人的人手来负责管理,导致药械出现储备不足、超保质期、设备损坏等问题。部分抢救设备和药品的交接也流于形式,极易出现安全问题。
1.2.4 医院感染管理不足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后,对手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认识到新生儿科的工作性质。新生儿免疫能力低下,如果未能做好医院感染的防控,就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1.3 患儿及家属因素
新生儿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治疗、护理配合程度差,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高,易发生多种安全问题,如反流窒息、烫伤、导管脱落等问题。家属不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对不能陪伴在新生儿身边而表示不解,易表现出焦虑、暴躁情绪,尤其是治疗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时,家属会归咎为医疗或护理工作上的失误,极易发生纠纷。
1.4 环境因素
新生儿病房是对新生儿进行集中治疗的地方,如果环境管理不足,就可能影响护理安全,常见的问题就是医院感染。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尤其是早产儿,皮肤的屏障功能较差,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未按要求执行操作,就可能导致医院感染。
2 管理建议
2.1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的构建是提升护士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的有效手段。管理层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把单一的管理构架调整为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确保监管制度落到实处,定期对护士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使护士做到知法、守法,能够遵循规章制度执行工作。将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提升护士的重视程度,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实行无惩罚上报,鼓励护士对安全问题的上报行为,非人为因素的不做惩罚,人为因素的减轻惩罚,并鼓励护士反馈管理制度或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加强管理层和一线护士之间的沟通。
2.2 合理配备护理资源
如何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满足临床工作需求,这是管理层面临的主要问题。管理层可通过数据调研分析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需求分布情况,尽可能调整班次,实现资源和需求的对应匹配,减少高峰时期护士的工作压力,使护士能够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工作。
2.3 加强专业素养培训
专业素养培训不但包括护士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包含服务理念的培养。提高新生儿科的准入制度,要求新生儿科护士必须具有3年及以上的儿科工作经验,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接受服务培训,要求护士工作中使用礼貌用语,能够及时解答家属的问题,用耐心的态度去面对家属,能够从家属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要求护士承担起护患沟通中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来缓解患儿家属的负面情绪,做好安抚和解释工作,从而避免纠纷的发生。
2.4 实行风险评级
由数名资深护师组成研究小组,给出一份护理安全评估指南,为低年资护士提供工作指导。通过这份安全评估指南,缺乏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也能够准确的对患儿的状况作出评估,给出风险评级,从而为有效应对提供基础。同时将风险评级机制纳入到日常工作流程中,进一步提高护士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患儿安全。
2.5 严抓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定期聘请医院院感办的专家到科室进行讲座,分析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防控对策,包括做好环境管理、早产儿分区收治、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无菌原则等。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在接触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并做好防护,做好一次性耗材管理,避免污染源接触患儿,全面提升医院感染的防控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桂芳.基层新生儿科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1,9(22):2038-2039.
[2]赵春兰.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4):267-268.
[3]廖珂,晏玲.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与防范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3671-3672.
[4]赖春蓉.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河北医药,2013(19):3025-3026.
[5]毋艳.新生儿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1):260-261.
新生儿科论文(完整版范文8篇)之第二篇:床旁重症超声在新生儿科的应用进展
摘要:通过检索近几年国内外床旁重症超声在新生儿科的的相关研究,从床旁重症超声的概述、重症超声在新生儿科应用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重症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旁重症超声,新生儿科,进展
超声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从而进行观察的检查技术,20世纪40年代最早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超声具有无辐射、无创、实时动态、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多次重复检查等优点。因此超声技术现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超声诊断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床旁重症超声应运而生。床旁超声已成为发达国家急诊和重症监护医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我国在国外的发展基础上,结合多脏器、多学科,扩展了重症超声的多维度。自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刘大为教授将重症超声引进中国起,重症超声目前在成人重症医学领域中发展迅速。2013年5月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在成都成立,2016年形成“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制定了规范化、流程化的方案[1]。目前重症超声技术已涉及心脏、血管、肺、肾脏、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肌肉组织、躯体腔隙等几乎全身各个部位。成人重症超声针对不同的临床情况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流程化方案,如心肺复苏时的目标导向超声生命支持评估(FEEL)流程[2],呼吸困难病因筛查的床旁肺部超声检查(BLUE)流程和改良BLUE流程[3,4],休克的快速超声休克评估(RUSH)流程等[5]。2018年形成“重症超声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提高了重症超声的临床应用方法和流程,并有利于培训、推广重症超声技术[6]。
重症超声不同于传统的诊断超声,重症超声是重症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超声技术针对重症患者,问题导向的多目标整合的动态评估过程,是确定重症治疗,尤其是血流动力学治疗方向及指导精细调整的重要手段,其实施者和影像结果解读者均为重症医学的专业医生[1]。随着重症超声的理念与技术发展,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推广与实践,越来越多的实践反馈与数据分析都表明,重症超声在重症医学领域突显了其实时、动态、无创及可视性的优势,在重症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尤其是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儿科患者,尤其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人群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心肺功能代偿差,其他器官功能易快速受累,总体病情变化迅速,有创监测建立困难等,由儿科医生操作、以病情为导向、改善预后为目的的床旁重症超声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与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理论深度结合,实现重症患儿精准化的治疗目标。
我国儿科床旁重症超声技术尤其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NICU)的迅速发展,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其他危重新生儿日益增多,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不断提高,从而也促使了重症超声在新生儿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新生儿床旁重症超声主要包含颅脑、心脏、肺部及血流动力学四个方面,利用重症超声技术整合各脏器功能综合判断病情走向可以帮助新生儿科医生及早发现呼吸、循环功能的改变,及时充分准确的评估病因,从而从病因学、解剖学、血流动力学等角度多维度地帮助指导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1新生儿重症超声发展现状
1.1 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最早将超声技术应用于新生儿领域,其中新生儿颅内超声及心脏彩超发展最为迅速、成熟,肺部超声发展相对较滞后。但目前国外新生儿超声仍局限于各个脏器,未进行系统整合分析应用。
新生儿床旁颅脑超声以其没有辐射暴露,也不需要镇静、相对便宜、床旁、便捷的优势,成为评估新生儿脑形态和病理学的重要诊断工具[7]。Intrapiromkul,J[8]等研究表明:颅脑超声不仅成本低、无辐射、可床边评估,而且对III级早产儿颅脑出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颅脑超声应作为疑似颅内出血的早产儿脑损伤评估的首选成像。韩国Yoon,Hye-Kyung[9]等人研究表示:虽然头颅MRI是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最佳检查方式,但颅脑超声已经广泛用于早产儿的筛查,尤其是采用系统方法后可有效筛查先天性脑结构的异常。2014年6月美国医学超声学会(AIUM)发布了胎儿和新生儿的神经超声检查指南[10],从而规范指导检查医师对新生儿进行颅内超声检查。
在新生儿肺部超声方面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新生儿肺部超声发展较好。美国Biasucci,Daniele G[11]等人报告显示:由于肺部超声无辐射、可实时动态监测、成本低、床旁便捷等优势,适用于病情危重、不稳定的成人和儿童患者。
功能性超声心动图正在新生儿病房中快速发展,可用于诊断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心脏功能评估、血流动力学评估、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的识别,可以床旁为危重患儿做出临床决策[12]。因此全球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功能性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2006年加拿大首次引入有针对性的新生儿超声心动图,在加拿大新生儿NICU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已有许多机构可以提供相应培训[13]。2011年7月,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和欧洲小组以共识声明的形式发布了指导新生儿靶向超声心动图(TNECHO)临床实践范围和培训要求的指南[14]。在澳大利亚,90%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实施医疗点功能性新生儿超声心动图(fnECHO),澳大利亚超声医学学会为fnECHO提供培训证书[15]。2016年7月欧洲儿科研究学会(ESPR)、欧洲新生儿科学会(ESN)共同发布了欧洲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建议[16],使新生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检查更加规范化,并从功能性超声向重症超声延伸。
1.2 国内发展现状
新生儿颅脑超声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周丛乐教授为首的团队利用国外淘汰的超声机开始对新生儿进行筛查。由于其无创、无辐射、简单、易行、便宜、可动态监测等优势,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脑白质损伤、颅内感染、脑发育评价等方面均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4月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超声诊断建议[17]。周珠影[18]等人对426例新生儿颅脑超声结果分析显示新生儿颅内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与临床表现不相符,而头颅超声可早期发现颅内病变,从而及时治疗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杨慧慧[19]等研究表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早期筛查和病情随访首选床旁颅脑超声检查。霍亚玲[20]等人研究显示颅脑超声可动态观察HIE患儿脑血流变化、了解脑灌注、脑血流调节功能,从而为HIE患儿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李静[21]等人研究指出颅脑超声可动态观察新生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的发育情况,可清晰显示其大小、结构和形状,从而综合评价新生儿脑发育水平,为早期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陆俊秀[22]等人在颅脑超声对新生儿脑白质损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中指出颅脑超声是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诊断的首选方法。多项研究显示新生儿颅脑超声可在早期发现微小病变并可床旁动态观察及判断预后,成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我国新生儿肺部超声尚处在起步阶段。以前肺部疾病检查多依赖于胸部X线和CT,超声被认为是肺部疾病诊断的“禁区”,但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肺部超声越来越多用于新生儿肺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推广肺部超声在我国新生儿领域中的应用,现已形成新生儿肺脏疾病超声诊断指南[23]。王慧等[24]对44例NRDS患儿进行肺脏超声评分(LUS)显示LUS与胸部X线分级呈正相关,肺部超声可准确评估NRDS的病变程度。肖甜甜等[25]研究44例新生儿肺炎肺部超声声像显示,床旁肺部超声对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周梦洁等[26]对44例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肺超检查结果分析示,肺部超声对此类患儿肺实变的部位及范围评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牛慧敏等[27]对120例行肺部超声、胸部X线、胸部透射三种检查的突发性气胸新生儿研究表明,肺部超声与胸部X线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肺部超声诊断准确率高,敏感性比胸部透射高,成为新生儿肺部疾病筛查、呼吸功能治疗调整依据的“新宠”。
我国新生儿床旁心脏彩超主要用于新生儿心脏结构与功能评估、肺动脉高压诊断、血流动力学评估等方面。杜文华[28]、林洲[29]研究均表明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心脏结构及功能评估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徐守红[30]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超声心动图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可早期诊断PPHN,由于其无创、便捷并可反复检查,是PPHN诊治的重要检查方法。李骁等[31]人对33例存在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可以用于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分类、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对于血流动力学在重症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国内新生儿床旁超声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局限于个别脏器,未进行整合。2018年1月吕国荣教授出版了《急重症超声诊断学》,是国内第一本急重症超声教科书,使超声技术与重症思维整合,从而对危机生命的急重症疾病作出快速诊断及治疗。
2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生儿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随着NICU技术的成熟,危重新生儿越来越多,这类患儿不易搬动,故CT、MRI等需搬离病房的检查不易实现,且床旁X线及CT检查具有放射性损伤,MRI具有潜在听力损伤导致广泛应用可能带来远期问题。而床旁重症超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放射性、经济实惠、可实时动态观察病情、经过培训在基层医院也可广泛推广等优点,应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目前成人重症超声技术已逐渐发展成熟,可基于成人的经验模式作为指导逐步开展新生儿重症超声技术,并推广至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进一步规范基层诊断行为。
床旁重症超声在新生儿中的应用也存在局限性。首先,因新生儿不易配合,操作较成人更为困难;其次,超声在新生儿领域作为新兴学科,新生儿生理与成人不同,尚需探索较为成熟的流程;第三,新生儿颅脑、肺脏超声已发展较成熟,但血流动力学及多脏器联合超声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且目前尚无专业、同质化的新生儿重症超声培训,需进一步改进和规范操作流程和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新生儿床旁重症超声具有广泛及光明的前景,对改善危重新生儿预后、可重复多次动态检查及减少操作损伤等具有积极意义,应大力推广并建立新生儿多脏器联合超声评估体系,加强培训使新生儿重症超声技术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亭,刘大为,于凯江,等.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1):900-912.
[2]Breitkruetz R,Walcher F,Seeger FH.Focused 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 in resuscitation management:concept of an advanced life support-conformed algorithm.Crit Care Med,2007,35(5 Suppl):S150-S161.
[3]Lichtenstein DA,Meziere GA.Relevance of lung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the BLUE protocol.Chest,2008,134(1):117-125.
[4]王小亭,刘大为,张宏民,等.改良床旁肺部超声评估方对重症患者肺实变和肺不张的诊断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2):948-951.
新生儿科论文(完整版范文8篇) | |
第一篇:新生儿科的护理安全因素与管理建议 | 第二篇:床旁重症超声在新生儿科的应用进展 |
第三篇:PDCA模式在新生儿科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 第四篇: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
第五篇:新生儿低血糖的研究及管理现状 | 第六篇:新生儿病房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
第七篇: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现状探析 | 第八篇: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问题分析 |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受到很多医院管理者关注。分析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PDCA模式应用效果...
儿科护理管理加入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儿及家长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降低投诉事件发生率,应在临床中推广,提高临床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