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

林世仁童话中的“回归意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1 共7291字

  一、引 言

  台湾童话作家林世仁的创作很丰富,自 1992 年他在《中国时报》上发表第一篇童话---《太阳公公请病假》以来,已经出版了《十四个窗口》《十一个小红帽》《再见小童》等。两岸对他的童话进行了不少研究,大部分是单本童话集的评论式解读。例如,李潼的《古典童话坐标外的文字魔术师---评〈再见小童〉》和马力的《穿越古典与现代的童话---试析林世仁的〈十四个窗口〉》点出了他的童话与古典童话的差异; 《不一样的小红帽---林世仁〈十一个小红帽〉评价》和《台湾童话作家的后现代艺术》则在后现代视域中解读《十一个小红帽》对经典的实验性改写。笔者在通读林世仁童话的过程中,看到了林世仁现代童话中的创新性,同时,也注意到他童话中的“返祖”现象,笔者将其称为“回归意识”,但这种回归不是单纯地回到过去,而体现为多维度的综合性回归,既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也体现对现代的反思; 既表现为对自然的回归,也表现在对心灵的返乡。

  其实,这种“回归意识”在台湾童话创作中也并不鲜见,我们可以看到两岸学者已对台湾童话的创作现状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例如,王泉根、徐迪南的《困惑的现代与现代的困惑---当今台湾童话创作现象管窥》,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台湾童话创作的困境和出路进行了分析; 彭斯远在《向上和向下的文学互补---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异同论》中提出让童话“返璞归真”; 马力在《论 20 世纪 90 年代两岸童话》中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两岸童话既有常规形式的回归,又广泛吸收其他文本的表现方法; 孙建江在《传承与超越---论台湾新生代作家童话创作》指出,新生代作家对前辈艺术经验的继承表现在仁爱精神的认同和浅语艺术的认同。在探索童话的生存现状之时,学者不约而同地看到了台湾童话中的“返祖”现象并非偶然。童话作为现实生活的折射,呈现出了特殊的色彩,本文将以林世仁的创作为个案,从回归自然、精神返乡、恢复信仰三个角度,分析林世仁童话中的“回归意识”,从而寻找童话的存在价值。

  二、回归自然: 生态家园的守望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童话的牧歌时代悄然消逝,自然家园逐渐被逼退,面对原初家园的失落,人们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回归渴望。林世仁敏感地捕捉到了现代人家园失落后的困境,以童话的方式直面了人与自然分离的现实,我们从他的童话中,可以发现他对大自然浓厚的情感,而对于环境的破坏,以及成人价值观、游戏规则戕害孩子们的心灵及生活空间,做出沉痛的回应,只不过他的文字是温和而幽默的,是泰戈尔式的。

  童话通常以写意的方式表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隔阂,如《大楼里的蟒蛇》《天空之海》《相机撞见鬼》等,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反思。其中,《相机撞见鬼》讲述了蓝蓝山的精灵姐妹在用湖水拍照时,无意中拍到了马路城的两兄弟( 人类) ,而两兄弟的相机也拍到了诡异的精灵图像,精灵族和人类都感到很害怕,最终他们都远离了蓝蓝山,只留下一台精神分裂的相机。无辜的相机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也成了文明的牺牲品,它见证了人与自然逐渐疏离的悲剧。

  《大楼里的蟒蛇》则呈现了另一种疏离,它讲的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彼此的陌生,花花蟒因好奇想要到“人园”里探究怪蛇的真面目,于是它独自闯入了都市生活,经历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冒险,目睹了许多人造“怪物”.其实,这些“怪物”只是寻常的立灯、抽水马桶、楼梯、衣架等,所谓的“怪蛇”也只是一个挂满衣物的衣架而已,但在花花蟒眼中都变得无比怪异。这篇童话通过花花蟒自然、本真的目光,透视了现代社会的异化。同样,《天空之海》采用旗鱼的视角,再现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从童话中的阿拉丁、历史中的达尔文再到现实中的宇航员,人类逐渐脱去魔法外衣,步入文明社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引以为豪的进步在旗鱼眼中毫无意义,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矛盾隔阂。自然生灵与人类社会产生的误解是幽默的,但这份幽默的背后带着一丝苦涩。

  现代化不可避免地推进,那么,如何回归到我们原初的自然家园? 林世仁的童话提供了两种走向: 一是观照现实社会,表达出坚守生存绿地的信念; 二是构建诗意家园,唤起人们对自然家园回归的渴望。《山坡上的榕树》属于前者,它讲述了山坡上有棵会写诗、会讲故事的榕树,小动物们在这个诗意的环境中快乐生活,而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打破了这份欣悦与宁静,他们要将会写诗的榕树占为己有,搬进文明社会中加以观赏,最终,这棵榕树以自己的沉默和死亡宣告了自己最后的反抗。林世仁的这篇童话浸润着台湾浓厚的“崇榕”文化色彩,榕树茂密的枝叶间其实埋藏了许多人的真实记忆,在榕树下嬉戏玩耍、闲谈纳凉曾是寻常的场景,而都市化却将这一切都逼到城市边缘,成了童话中的幻境。在“崇榕”的习俗中,人们认为榕树如人,具有人的灵气和情感,这其实寄予了人们对自然的崇尚之情。榕树最终以死亡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而林世仁继续着“榕树诗人”的使命,坚守着童话的绿地。

  再看林世仁童话中对诗意家园的营造,《山洞与银杏》便描绘了他心中宁静、和谐的理想家园。

  一个不会说话的山洞,它恋上了在远山上的银杏树,无助的它得到了青背山雀和登山者的帮助,帮它表达了对银杏的爱恋之情。林世仁用诗性的语言将山雀、蚂蚁、蝴蝶、枫树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画卷。

  这种诗意家园在林世仁的童话中并不鲜见,例如,《黑狗的芒草尾巴》中对“好像整个秋天都跟在它后面”的小黑狗的诗意描写,还有《吉普赛人的四季礼物》中魔法对四季奇景的呈现:“是啊,每一朵魅力的花都在等待一颗魅力的心。”吉普赛人看着小白兔的眼睛说: “就像美丽的心也在寻找每一只美丽的动物。”说着从树上流下一滴露水,正好滴在小白兔的鼻子上。

  “秋天是做梦的季节。”吉普赛人看着野鸭说: “应该为夜晚的甜蜜,储备一些美丽的颜色。”说完露出秋天里的第一个微笑,伸手摸了一下野鸭的嘴巴,便消失在小径转弯的地方。

  冬天来的时候,吉普赛人在北极熊的家里做客,温暖的晚餐把大风雪挤在门外。“一杯温酒是一个故事。”吉普赛人喝着酒说: “每个故事都会有冰山的冷冽和太阳的温暖。”

  夏天最后一场雷雨之后,一直刚刚出生的小袋鼠从口袋里探出头来。

  林世仁对四季的描写,表现了这位“榕树诗人”对自然的眷恋和守护之情。童话其实是作家感知外部世界、抒发自我感受、表达自身愿望的一种书写方式。这些文字化为一枝一叶,在林世仁的笔下逐渐独木成林,他的童话能唤起我们对自然细微事物的感知,深切地体会到自然的美好,这是一剂医治麻木心灵的良药。

  三、精神返乡: 寻找失落的心灵

  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逼退的不只是自然绿地,也侵占了心灵净土。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疏离、孤独、沉郁、迷惘等都市疾病变得越来越普遍,于是人们开始疾呼让心灵回归自然。在精神荒原中,童话中的彼得·潘被永远流放到永无岛上,爱丽丝将永远迷失在兔子洞中,人们希望找到心灵的慰藉,而繁忙的生活节奏,让他们无暇顾及落在身后的灵魂,这便是现代人的尴尬处境。

  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或许可以从童话人物的遭遇中找到出口的光亮。童话人物是构成童话故事的主体,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等人物形象构成了童年生命中独特的景观。而在林世仁的童话中,我们却看到了童话人物失落的处境,经历着被遗忘和悬置的命运,“边缘人”“局外人”成了他们的别名。在《被遗忘的圣诞老公公》中,主角---圣诞老公公却被无情遗忘了,失业的他们只好给流浪的小动物发礼物,但无聊的他们大部分选择集体退休搬到北极星去了。《老电线杆的梦》讲的则是随着时代变迁,木质的老电线杆被人们遗忘在路边,他成天昏昏欲睡,无所事事,度日如年的生活中随时等待被替换的命运。同样,在林世仁的获奖作品《高楼上的小捕手》中,作为自然界捕猎高手的蜘蛛---远远,同样未能幸免,它被风吹到了高楼的顶层,悬挂在社会的边缘地带。蜘蛛的名字“远远”带有特别的深意,见证着它被远远地抛弃、悬置和遗忘的命运,这也隐喻着现代人的相互疏离、形同陌路的处境。在熟人社会逐渐变成了陌生人社会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有形的或无形的防线越来越多。没有了可以钻入的烟囱,没有了可以爬入的窗户,有的只是防盗锁和报警器,圣诞老公公再也无法进入房子,也无法进入孩子们的内心。老电线杆则是现代人孤独内心的外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无所适从,更新换代的压力让他们时刻担心会被社会抛下,成为下一个“边缘人”,人们已经无暇顾及童话的风景。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儿童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