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莫言《蛙》对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研究
【绪论】小说《蛙》中的计划生育主题探析绪论
【第一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章】 《蛙》对农村计生政策执行问题的文学表现
【第三章】计生政策文学表现的法学审视
【第四章】 《蛙》和法治背景下计生之路的思考
【结论/参考文献】莫言小说中计生政策研究结论及参考文献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选题背景
凡论及社会发展,均离不开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关系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亦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之一便是制定合乎现实的生育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与生育政策屡经变迁,同时由于其广泛的相关性和深刻的现实性,生育政策时时刻刻牵动着社会大众的心。尤其是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逐步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①现行生育政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行什么样的生育政策、该怎样实施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法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甚至新闻界、文学界各抒己见。而作为一名法律与文学交叉学科的学生,笔者希望能够采两家之长,承前启后,从交叉学科的角度重新发现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2012 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可谓当代文学领域的佼佼者,其所着长篇书信体小说《蛙》,笔法跌宕起伏,魔幻与现实相结合,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研究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于此,论文将选取小说《蛙》作为研究材料,结合实际,从法律与文学的角度研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出路。
二、研究意义
1、对法律与文学研究领域的意义
诚如苏力先生在《文学与法律: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致力于法律与文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目的不在于创设一种新的理论,而在于开拓一个新的领域。本文以文学文本《蛙》为材料,综合运用文艺理论和法学理论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并探讨其中所涉及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权力与义务的统一、依法行政等法理学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作品不仅仅是作为发现问题的背景资料,同时也作为寻得问题结果的依据材料,即通过作品本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作品处在一种类似“史实”的地位 ,融进研究的始末。这是法律与文学交叉学科研究的一次尝试,对学科领域的发展有一定促进意义。
2、文学实践意义
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向来是文学家关心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重要阵地,亦是拷问制度缺陷、法律不足的手段和途径。研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蛙》,是对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文学家的勇敢和担当的支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更多的人从文学与法律的交叉视角关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或者激励文学爱好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涉法文学作品。
3、社会实践意义
农村计划生育执行问题既是行政执行中的“老大难”,也是解决农村发展进步绕不开的“拦路虎”,甚至从一定程度来说,关注农村计划生育问题就等于关注农村的劳动生产、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问题。《蛙》的写作视角是一种平民的视角,而笔者认为,从民众的角度看问题更有助于民众身边问题的解决。所以,解决好《蛙》中透视出来的农村计划生育执行问题,对于解决社会现实存在的农村问题意义深远。
第二节 研究概述
一、《蛙》的研究概述
由于出版时间不长,学界对《蛙》的研究还比较零散。2010 年以来,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截至 2014 年 6 月 26 日),搜索关键词“莫言”和“蛙”,共有2479 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角度:
知识分子对计划生育历史的反思。事实上对于《蛙》所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每个当代文学的学者都能接受,但支持者仍为大多数。例如吴义勤先生就很欣赏莫言的厚重与创新。他认为,《蛙》“承载着莫言对于中国计划生育国策以及中国当代农民生命史、精神史的深刻思考”①,莫言没有停留在制度造成的人性创伤层面,而是有着更加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和寓言意味。张辰琛认为,《蛙》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主题复杂,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面对计划生育,知识分子肯定了其对于人口控制的巨大贡献,但是“计划生育制度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焦虑,造成了人性创伤,促使人们反思合法性与合理性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二律悖反’有着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和反讽意味。”①类似视角的还有周新民的《蛙:罪与赎罪》②,管笑笑的《发展的悲剧和未完成的救赎--论莫言<蛙>》③,等等。
生命意识的表达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生命一直是莫言小说的不变主题之一,《蛙》亦遵循了这一主旨。如陈泽曼认为,莫言是一个生命意识非常强的作家,在小说《蛙》中,莫言敛去了以往叙事的激情与张扬,变得深沉而严谨,内容也从“书写生命”跨越到“凝视生命”.所谓的“凝视生命”包括两个方面:外部生命的凝视和内部生命的凝视。这两者以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结在一起,“显示了生命主体性的尊严以及对生命的尊重”④。李衍柱道出了“蛙”一词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分析了“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与复杂性,并指出《蛙》是一部“专门写人的生命的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延伸,而其中“负罪”与“救赎”意识的萌发与形成,正是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本我潜意识的自然流露”.⑤类似视角的还有张勐的《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剖析》⑥等。
国家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左秀的《制度困境下的生命追思--以莫言<蛙>为中心》试图运用福柯的“生命政治”的议题去表现小说《蛙》中生命被政治操控与摆布的无奈。其从“蛙”的意象出发,去分析其中所包括的生命意蕴,并分别从蝌蚪、姑姑、陈眉三个人物身上去分析《蛙》中作者对生命的追思,对历史的反省和忏悔。小说《蛙》的文本可以透视出莫言所有作品中所凸显的共性--“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生命苦难的书写、解构‘英雄’的神话、对现代文明的批评去表现”.⑦另有李松睿的《“生命政治”与历史书写--论莫言的小说<蛙>》亦从这一角度进行阐释。⑧综上,以往对小说《蛙》的研究,多关注于其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沉思、对计划生育历史的反思以及在历史悲剧面前的赎罪心理,少有通过小说的情节与人物描写来体现国家制度与个人意识、国家伦理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冲突,以《蛙》为材料来思考计划生育的未来之路、反思法治的建设与发展的更不多见。
二、计划生育问题研究概述
计划生育政策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计划生育的研究文献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泛,从“中国知网”检索“计划生育”,能够检索到近万篇论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法学领域和公共管理等管理学领域。由于论文基数庞大,体系复杂,笔者不可能一一涉猎,现就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杨发祥的《中国当代计划生育史研究》,以宏大的手法叙述了当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同时涉及计生思想的历史渊源,国内外发展等。文章阐述了计划生育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出“我国今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①。推行计划生育并不只是单纯的人口规模与结构的调整,其同时带来了社会的变迁,并影响了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作者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夏珑的《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研究》,其认为,“相对城市而言,广大农村地区还面临着现实政策和观念的较大反差”②。对出于温饱阶段的农民来说,土地依然是生活的保障与来源,而劳动力对于家庭的温饱与富足依然非常重要,加之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质量的高低仍然是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能否稳定的关键。其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加强监督、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质量的建议。
张倩的《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执法困境研究》,以“农村计划生育执法困境”为切入点,从我国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执法中出现的执法难、暴力抗法等现象,并指出因这些现实做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将会对农村计划生育的执行产生不利影响。“重塑执法理念,将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指标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第三节 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本论文将采取法治与文学交叉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
(1)文献研究法。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搜集、阅读,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
(2)历史分析法。对论文涉及的相关历史时期的政策、法律文件进行整理运用。
(3)文本分析法。论文将对莫言小说《蛙》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引出问题,探讨解决之道。
(4)实证分析法。着眼于当前社会现实,通过历史与文本的互证等从理论上推理说明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5)价值分析法。对政策的评价离不开价值的考量,理性的判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创新之处
(1)以往对小说《蛙》的研究,多关注于其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沉思、对计划生育历史的反思以及在历史悲剧面前的赎罪心理,少有通过小说的情节与人物描写来体现国家制度与个人意识、国家伦理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冲突,以《蛙》为材料来思考计划生育的未来之路、反思法治的建设与发展的更不多见。因而本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在法律与文学领域内研究文学作品《蛙》及其所反映的法律问题,这在以往的文学研究领域很少见到,对于法治与文学学科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3)为了分析并解决隐藏在小说背后的社会问题,论文将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文学批评和法学原理进行论证,这对于法治与文学学科的研究思路有一定帮助。
健康权作为一项权利的概念是在现代人权概念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古代成立的少数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是为王公贵族和皇室或军队服务的,人民个体的健康问题主要靠民间的、个人的自发行为解决,只有当其严重到有可能危害共同体存续的时候,共同体才以救济、复仇等形式来...
第一章竞选资金规制中的政治平等和言论自由第一节政治平等随着民主理念的广为传播,成年人应当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已被许多人看作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了。12然而这一先入为主的意识并不能使生活在今天社会中的人们摆脱事实上的不平等,即使在一些政治昌明...
有人总结我国信访工作存在六难,即观念转变难、权责清晰难、秩序规范难、工作到位难、诉访分离难、案结息访难。信访工作就是一个万花筒,折射的是我国社会治理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信访工作的六难,也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六难.任何治理模式都是一定...
绪论一、选题缘起(一)以清官情结为研究对象清官是古代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其自身丰富的正义内涵而深入人心,在现代化进程中它并没有被埋入历史的尘埃,仍时常被官方和民间提起,成为反腐和法治的心理力量。由人们对于清官的各种情感凝结成的清官情结更...
基层治理需要直面这些特性,以社区治理秩序、街头管理秩序、纠纷解决与法律服务等为着力点展开,关注基层民生保障、土地房产权益等重要事务的处理,并从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摘要莫言长篇书信体小说《蛙》是一部以我国计划生育为主题的小说,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蛙》秉承了莫言一贯的幻觉现实主义风格,聚焦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执行中的问题和政策本身,从人文视角展现了文学家对法律制度的...
摘要清官情结是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表现为百姓对清官的崇敬、信仰、依赖等情感,形成于古代,并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塑造了现代清官老杨,体现出一种清官情结.作品中清官情结存在的根源包括传统文化根源--人治、德...
在国人眼中,柏拉图一词意味着追求一种高尚纯粹的精神理想,不掺杂任何俗世之欲念,最脍炙人口的一句短语便是柏拉图式的爱情。然而在希腊历史上,柏拉图的确曾经就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向他的导师苏格拉底提问,两人的对话流芳百世,被后人奉为对此最具有哲理的...
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努力建成法治中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国家,是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国人的理想,但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非常困难和...
一直以来,案件事实研究的思路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案件事实只是与证据和法律的程序有关。证据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案件事实的重要来源,事实问题就是证据问题、程序问题。但这种思路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频遇尴尬。以传统的思路来看,案件的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