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社会建构的背景下,对于培养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已经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决策。因此,加强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从主体、契约、尊崇、信赖及守护意识等进行探讨,并论述培养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途径,进而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一、高校群体法律意识
高校群体是由学校的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共同组成,他们是公民社会构成的特色部分,提高法律意识也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法律意识是学校法律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由法律观念及法律心理等共同组成的综合法律体系。高校法律意识对调整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群体利用法律理念去判断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内心的活动,体现了高校群体对法律现象的认知和把握。
(一)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特征
在我国,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高校群体对社会现象的价值、功能及本质的认识,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判断、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情感等,这些就构成了政治、经济及法律意识。也就是说,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是隶属于社会意识的,它是属于社会意识范围内的特殊体系;对于高校群体而言,影响其法律意识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在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及人格氛围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现象由原来的情绪化理解逐渐趋向于主动关注、自觉评价的方向;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志、法律思维、法律观念及法律心理等多方面,它的内容丰富多样,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区别于一般的公民阶层,且优越于他们。
二、培养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广大人民。法律是人民行使权力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规定政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职权的行使,从而体现了政府的合法性。而主体意识是当今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法律意识,所以,高校群体也要具备法律的主体意识,并为之感到自豪。在法治社会中,国家规定了所有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并为公民有效的行使权利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高校群体作为我国的特色主体,可以依法享有我国规定的各项权利,可以依法获取及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具有依法监督政府行为的权利。高校群体只有自身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将国家的生存、社会的稳定等与自己的利益相结合,才能享有我国的法律权利。
(二)培养他们的信赖意识
司法是正义的守护者,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公正,对司法绩效的评价就是以正义为标准的。将高校群体与司法活动联系起来,有利于他们了解司法的公正性,进而认可和接受司法。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集中体现,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就是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服务于实体公正,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现阶段,虽然正当程序的内涵得到一定的充实,相关人员运用正当程序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司法公正的目标,司法中的人情关系、利益驱动等现象,打击了高校群体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对高校群体法律信赖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要寻找解决的方法,开展司法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促进司法的公正、高效和廉洁,进而增强高校群体对司法的信心,进而有利于形成对法律的信赖感。
(三)培养他们的守护意识
高校群体要具备法律守护意识,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律守护意识是高校群体法律意志品质的最好体现,在任何形势下,高校群体都要具有不畏强暴、不被诱惑的守法品质。当权利被侵害时,就要为了自身生存而去斗争,对侵害自身权利的行为进行顽强反抗,既是履行维护自身利益的义务,也是履行对社会的义务;在法治社会中,高校群体要意识到获得物质和精神自由的保障就是法律,如果没有法律,一切都将是徒劳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法律的保护,不能背离社会秩序和社会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群体要自觉遵守法律,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不能侵害国家、社会及他人的权利。
(四)培养他们的尊崇意识
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法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具有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效力,在社会上具有至高的威力,因此,法律备受人们尊重;法律作为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在人们心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只有培养高校群体对法律尊崇的意识,才能促进他们热爱法律、尊重法律并运用法律;身处在法治社会,就要明白法律对社会整体控制就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法律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的权威高于任何人;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主要标志,法律越具有权威性,人们越是尊崇法律。法律至上的原则要体现在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之中,并通过制度构建得以贯彻,促进高校群体树立法律的尊崇意识。
(五)培养他们的契约意识
提起契约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合同、协议等字眼,但是引入到法律中则是管理社会事务、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在我国法治实施中,公民与组织、公民与个人等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契约的形式来规范彼此间的关系,这里的契约体现了法治社会中的公平原则,它表现了每个公民或组织的真实意图,契约对契约双方都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契约意识作为社会的自治精神,是高校群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群体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必须遵守法律,并懂得采用契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也是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一种体现。
三、培养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路径
(一)学习法律知识
在我国,高校群体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学术环境的影响,对我国颁布施行的法律了解不深,对于法律中涉及的社会背景、发展趋势等知之甚少,对于立法者掌握的相关法律的文化态势更是理解不透,针对这些问题,就要要求高校群体积极学习法律的基础知识,促成他们对法律的认知,进而实现认同法律的目标;只有掌握了法律的基本知识,才能更透彻的了解法律,并运用法律。高校群体要自主学习关于法的一般理论知识,并了解法律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充分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法律的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深化,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去掌握法律,像法律咨询、普法教育等,当然自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这些有效途径,有利于了解法律的价值功能,掌握法律与政治、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对法律的渊源、法律的秩序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有利于对法律的认知;高校领导给高校群体普及丰富的法律知识,并将立法者法律意识大众化,让高校群体积极参与到民事习惯调查中去,并将国家的强制性法律同乡土规则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促进高校群体对法律的认同感,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创造依法治校的良好环境
高校要创造依法治校的环境,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活动。高校管理者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校内法制教育,拓宽了法治教育的渠道,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法律知识,或者组织师生观看普法教育,定期播出法治宣传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校园里设置文化橱窗、建立报纸专刊等,营造良好的学法、懂法的氛围;学校要定期开展法制讲座,组织师生共同听讲,定期组织法律竞赛,促使广大师生积极报名参加,积极引导高校群体学习法律、认识法律,并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高校要在劳教所、检察院等地方建立法治教育基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民警给师生作法治教育报告,通过切身体验,能够提高高校群体的法律认知能力。
(三)体验法律的情感
法律情感就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心理反应,因此,认同法律则表现为对法律的关注、信任、依赖等感情。在法律意识体系中,法律情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斗争的内在动力,对于培养高校群体的法律守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确定的,是大家一体奉守的,因此,它具有可寄托性;高校群体作为我国的特色群体,要自觉接近法律,可以通过旁听审判、研习法律等方式,消除与法律的陌生感。还要在法律设定、法律适用及执法中进行价值体验。在法律设定上要考虑高校群体的权利,要更加重视民法的精神及其体现的公平、自愿原则,进而有利于唤醒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促进他们对法律的认同感;法律的适用即倡导法律的中立,法律适用能为司法公正提供保障,有利于公众处理纠纷时向法律寻求帮助;执法就是法律的实施、运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违法必究,注重法律的信用,进而促进高校群体在实际的例子中认可法律的重要性,对司法公正充满信心,逐渐形成法律情感。
(四)坚信法律
高校群体要坚信法律,相信法律的重要地位,坚信依靠法律去实现人的价值,实现社会正义,坚信法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坚信法律在法治社会的重要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法律案例,让高校群体意识到法律是人们生活自由、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保障,进而促使高校群体对法律的效力及法律的合理性产生认同感,进而有利于他们坚信法律、信仰法律。
四、结语
在法治社会建构期,国家尤其注重培养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本文从高校群体的概念谈起,紧接着论述了高校群体需要培养的主体、契约、信赖、守护等法律意识,最后分析、阐述了培养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基本路径,有利于促进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形成,进而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卓丽杰,徐少璞.加强高校学生法律认知教育,增进学生法律意识[J].学周刊,2014(03).
[2]赵博.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2).
[3]孙丽娟.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02).
[4]陈同强,刘振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视界,2013(36).
[5]张策华.法治社会建构期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J].江苏高教,2011(06).
[6]何海波.司法判决中的正当程序原则[J].法学研究,2009(01).
[7]杨蕾.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J].成功,2011(12).
结论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知识、情感、评价与行为倾向的有机综合体。我国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意义在于督促公民遵纪守法,促进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法制建设,达到法制社会的目标,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在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
本文将从高校青年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依法治国的视野下提出青年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途径。...
引例:(一)2014年11月13日,华东政法大学通报称,11日上午,该校出现了学生因不满老师批评,用开水泼老师的事件,老师因此面部后背受伤。此事一经报道,即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据了解,事发当日,该老师正在给大四学生上民事诉讼课,该课程当天一...
十七大指出,社会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人民群众的心愿就是社会稳定。但处于关键时期的国家改革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且利益格局也发生调整,而国企职工上访的趋势也在不断上升,这都严重影响着社会和企业稳定,尤其是一些国企建筑施...
本文首先对健全人格的内涵进行了介绍, 然后详细分析了法制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充分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要求每个公民提高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设、法治国家的建立。在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随着生活水平提...
为了培养全民的法治观念,目前电视法制节目要特别重视弘扬程序法治精神,同时要强化人文关怀、避免新闻侵权。...
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辛苦结晶。国家对于劳动者的各项权益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条文或者政策,让劳动者在工作中享受到各项福利政策,让劳动者在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时候也能够享...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法制教...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然后分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