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逻辑是自古以来法律人和法学家都要必备的素质, 也可以说是一种接触法律的人员所必备的常识和技能。就像我们打游戏的时候, 所用的人物有很多必备的必须要用的常用游戏技能, 而操控人物的我们要熟练掌握那些技能的使用方法才能提高致胜的可能性, 法律人和法律学者也同样, 只有熟知并巧妙运用法律逻辑进行法律推理或者其他法律工作, 才能更好的发挥法律的好处和作用, 使法治更好地发展。所以法律逻辑是我们学习法律所必须要关注和训练的重点, 特别是中国学习法律的学生, 更要着重培养合法性的逻辑思维, 要注重事情的对与错、合法与违法, 而不是事情是与非。
关键词:法律逻辑; 逻辑; 法治; 合法性思维; 法律推理;
逻辑学作为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以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交叉于法学和逻辑学研究领域的边缘性学科, 它不是法学的一个部门, 而是逻辑应用于法学领域的结果, 准确的说, 它属于思维科学的一个部门。
一、逻辑的观念
逻辑与思维、语言有着密切的纽带关系。思维即思考问题,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逻辑学研究的是抽象思维, 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大特点, 人们常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从而显示出自己的逻辑。而交际的前提即在于有逻辑, 有逻辑说出的话才更容易理解, 要想应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法并且倾听者同样能准确地明白你所表达的感情和想法, 就需要说话和听话的双方都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所以说, 人们说话时表达的不只是感情和想法, 更是自己的思维和逻辑思考方向。逻辑与思维、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逻辑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法律推理离不开逻辑, 没有逻辑的法律推理就像没有生命的布偶, 就像一篇没有意义的流水账, 没有真正实际的含义。逻辑对法律推理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首先, 逻辑是法官进行法律推理、得出关于具体案件的结论的重要工具, 只要前提能够确定下来, 逻辑就能帮助法官从已知的条件中加工出合理的结论。其次, 逻辑是实现法律推理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在司法领域, 人们追求法律后果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即同样的案件事实应当产生同样的法律后果, 而不是因法官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判决。所以在同一法律规定明确且案件事实清楚的情况下, 法官通过正确的逻辑便可判决出明确的结论;而在同一法律规定不明确或者案件事实不清楚的情况下, 虽然法官不能单单依靠自身逻辑来判断结论,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逻辑依然会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逻辑对法治的影响
一直以来, 中国法律人关心更多的往往不是某件事情对与错、合法与违法的问题, 而是某件事情在某种价值观念下的是与非的问题。因此, 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对某件事情在是非观念指导之下的法外之理与法内之理相结合的探讨, 即在我国盛行的结果决定论的思维, 而不是以逻辑为基础的合法性思维。在现代的法治社会, 我们必须要明白法律逻辑的存在是合理的。正如洛文杰所说, 许多人都会承认自己不够英俊漂亮, 许多人也都会承认自己不够强壮, 但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合逻辑;人们或许会抱怨自己的记忆力, 但绝不抱怨自己的判断力。这说明人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逻辑思维, 而当人们进行法律推理时他们的逻辑思维体现得便更加明显, 很多时候会出现“矛盾”的现象, 但合理性的逻辑思维总会带人们找到结论和答案, 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逻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对国家和社会而言, 法治是尤为重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法律和逻辑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法治的基础。无论是立法工作还是司法工作, 都离不开逻辑这一工具。所以, 对司法工作人员来说, 有严密的逻辑思维非常重要, 他们的工作处处离不开“理”这个字。首先, 司法工作人员的思维要有条理。因为对于刑事侦查、审案判决、起诉辩护等一系列司法工作实践, 司法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利用法律逻辑来判断某件事情对与错、合法与违法的能力和以逻辑为基础的合法性思维, 思维要有条理性和严密性, 不能含糊不清、自相矛盾。其次, 司法工作人员要会说理。只是头脑思维有条理但说不出来道理是绝对行不通的。无论是撰写任何起诉书、辩护词、法律文书, 还是分析案情或作出判决, 司法工作人员都要做到言之有理, 持之有效, 说理充分, 论证周密, 才能更令人信服地以理服人, 使更多的人崇尚法治。最后便是能推理。司法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推理能力, 要勤于动脑, 任何案件的侦破和审理都离不开逻辑思维, 都需要进行逻辑推理, 从而摸清案情、侦破案件, 实现法治。
要想减少破案成本、提高破案效率、提高诉讼成功率、使审判更加公正, 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员合理的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一系列法律活动, 从而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工作和服务。
由此上看来, 遵守逻辑是法律形式主义的要求, 拥有牢固的法律逻辑基础和对逻辑给予应受的重视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对逻辑规则的尊重是在思维方式上实现法治的关键, 只有保持对逻辑规则的充分的尊重, 法治原则、法律规则才能更有可能长存而不被终止。
参考文献
[1]关老健.法理逻辑基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志成.逻辑思维与司法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一、刑事证据定义的历史沿革与理论界说1.刑事证据定义的历史沿革在古汉语中,证据一词是分行理解的,证代表着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证据或者证据的表现形式,而据则意为依据、凭据,因此,证据的语源最早可追溯到《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的:平心去私,慎用六...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学界正式提出法律逻辑,其研究不断深入,为顺应逻辑学的发展,与国际逻辑学发展接轨,学界提出逻辑现代化,同时提出在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完善,法律越来越多地影响社会生活。因此,对法...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其作为党的会议主题尚属首次。这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
法治思维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命题在国家的政治领域不断被提及,并成为国家治理领域的正当性方法和手段,已达成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
RuggeroJ.Aldisert(鲁格罗亚狄瑟),美国资深法官、律师与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他着有《法律的逻辑》、《判决书撰写》、《赢得上诉》、《司法程序:文本、素材与案件》以及多篇欧美法学期刊论文,分别探讨判决先例拘束原则、律师与法官的逻辑、民事法律程序...
落实综合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机制亦相当关键。政协作为重要民主监督主体,有必要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的独特优势,注重在参与中监督,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日本死刑基准研究并不是以“当为 (Sollen) 的死刑基准”为目标, 而是旨在对永山事件后直至现今的一种“存在 (Sein) 的死刑基准”为着眼点而展开的。37死刑裁量基准应该被稳定的加以适用才能保证量刑的公平, 如果死刑裁量基准不稳定就会导致死刑裁量的“赌博化...
(二)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需注意的问题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与论证思想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一定规律或规则制约。在研究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时,要进行正确的法律思维,就必须遵守法律逻辑的基本规律。所谓法律逻辑的基本...
内容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以来,法律逻辑便成为很多法学家研究的对象,对法律逻辑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在当下法律逻辑学界的非形式逻辑更是对法律实务产生着重要影响。由此,也就体现了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顺应了逻辑学的发展需要。而随...
摘 要: 《公务员法》的修订是公务员管理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优化制度安排、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建立了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构建了公务员职务晋升和职级晋升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