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白色污染、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及生活垃圾造成的尘埃等,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环境问题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作为生物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生物与环境既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我们有必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理论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研究。
1 环境教育的深远意义
1.1 环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由于普遍存在的发展不足与不当,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及渗透破坏。国家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进行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在对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后,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3 教育改革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知识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科教育中,要发挥自身优势,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为更好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不断探索新途径,而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 环境教育四原则
在实施环境教育活动中,我们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在实施环境教育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学生施教环境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严格的环境科学知识,使学生较准确地获取科学概念,对环境及其问题有科学的理解。
2.2 实践性原则
环境教育从整体结构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
2.3 多样性原则
在开展环境教育中,教育手段、形式、方法应尽量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可采用计算机、录像、电影、投影、幻灯、图片、实验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学科渗透、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环境教育的途径。
2.4 道德性原则
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生态伦理和行为规范。环境道德的培养是一切环境保护和改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环保的意识
环保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强化,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教育的意识。例如,可配合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及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等。也可以指导生物兴趣小组对所在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实践调查,如深入工厂调查废水排放、农贸市场塑料袋的使用及造成的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还可以指导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环境,收集有关园林绿化设计的资料,设计校园绿化方案并开展校内的植物分类、物种挂牌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之中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同时更增加了教育效果。
4 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方式的阐述
4.1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式”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章节可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讨课本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如环境和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道德等,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应改变只重知识传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和游戏、案例研究法、自学法等教学方式,通过运用数据、图片、录像、计算机等手段,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轻松、自然、探究的情境中接受环境教育。
4.2 课外活动中的“结合式”
结合“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水日”、“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举办相应的“我国环境污染和防治现状”、“污染与健康”、“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图片展览,以环境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主题班会,演讲与表演,外出植树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融环境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中,有效的增加活动的娱乐性,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兴趣,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即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进行了生物与环境科学方面知识的教育,增强了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4.3 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式”
社会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以及耳闻目睹和资料采集与分析,既丰富了课堂上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
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的探索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培养。
社会实践活动避免“走形式”,实践之前应有实践目的、计划、步骤,实践之中学生应有明确的任务,实践之后学生要将实践活动形成报告,以巩固实践的目的。
总之,环境意识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学科教学渗透、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提高了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了正确对待环境的价值观与态度,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课改已经实行了很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之们一直再探索更多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对于生物这门课程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不能做到很好的理解和参与,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够,满足...
一、微课程特点和传统生物教学区别(一)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这一名词是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提出,并提出了微课程的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微课程教学时间、微课程教学方法、移动教学。微课程的教学时间具有简短的特点,相比于传统教学时间,微课程的时间...
文章论述了跨学科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包括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在突破重难点的应用、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新世纪是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调整,我们的生物教学要如何进行改革呢?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抱着教材不放的灌输式教学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教学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模式...
教育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发展的根基。生物学科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生的知识构成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科学的进行生物学科教学,新颁布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提高生...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问题及解决对策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身存在着复杂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很难发现隐含于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而没办法自然...
传统生物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能深入了解知识点,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模型构建的实施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新课改下建立新型课堂理念的体现。一、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新课改以...
一、新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因此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调整新的教学模式去适应。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展开,加上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让我们在生物学科中需要去创建新的教学理念去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课堂中培...
在各种高新科技陆续在教学中应用的趋势下,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也成为课堂的新宠儿[1].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口授与板书的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1]。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但除了传授知识外,课堂教学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就是其中一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有些学生不能合理地运用记忆方法,易将记忆与死记硬背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