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口译不仅是语言交际的过程,而且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中法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等环境不同,导致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举止和文化寓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法语口译中,这些涉及到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到日常用语习惯不同、语句语序不同、数字用法差异等翻译问题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译员只有注意到这些问题,重视目的语用语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译质量。
关键词 : 口译;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social custom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s a result, the two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values,etiquette,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etc. In Chinese-French interpretation,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and interpreting problems such as different daily expressions, statement structures and number usages, may caus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Therefore, only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se problems, emphasizing the target language usage habits,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can the interpreter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ing.
Keyword: interpret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untermeasure;
引言
口译最基础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活动,译员需要将听懂的内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并尽量保证传达后的内容能达到讲话者所希望达到的印象和效果。这就要求译员不仅要拥有优秀的语言基础,精通讲话者所在国的语言表达特点,更需要直面文化差异现象,熟悉和了解讲话者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尽量避免在口译过程中发生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各种翻译错误。法语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性的社交活动和外交活动中被广泛运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法口译运用的范围也随之变大。在实际进行同声传译或者其他形式的汉法口译工作中,译员常常会遇到各种因文化差异或者用语习惯不同所造成的难题,从而对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导致口译工作无法顺利流畅进行。因此,总结一些中法文化差异在汉法口译中产生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非常必要。
在国内,法语口译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杨青[1]提出“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运用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结合分析口译特点、场合及参与者的文化背景,探讨针对汉法口译中文化障碍可以采取的处理策略”;吴瑕[2]认为“释意理论作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的翻译理论,对指导口译工作者有着重要意义。成功的翻译背后是对篇章的释意,是语言外知识的参与。”秦琼芳、徐航[3]认为“汉法口译中有些汉语文化词汇并不能在法语中找到对应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存在于物质、社会、宗教、民族及政治等各方面,如何处理它们是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体来看,国内对法语口译的研究成果指出口译中跨文化意识培养、译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拥有语言外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关于实际口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文化差异现象和原因,还比较缺乏相关的研究成果,笔者希望对此进行探讨,以达到全面提高译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汉法口译中的主要文化差异
口译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进行语言的转换,帮助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进行语言上的沟通,实现感情上的交流。译者必须保证讲话人说出的语言和表达的寓意被忠实地转换成目的语,而不会存在意义上的扭曲或误解。译员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熟知两国语言内涵和称谓特点等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差异。
(一)地理环境差异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中法两国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文化习惯。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古代文明源于长江、黄河流域一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形成了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农民的数量占据了人口总数的很大一部分。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赋予了他们平和、没有侵略性的性格特征。中国人强调包容性,讲究含蓄谦虚。当中国人受到称赞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回答“过奖了”“不敢当”等等。而法国人则会坦然接受,自信地回复一声“谢谢”。这是因为欧洲文明最重要、最直接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相对古中国的“农耕文化”,古希腊则是“航海文化”。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古希腊,土地贫瘠,只利于种植葡萄一类经济作物,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但由于三面临海,航海业非常发达,相对于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而言,古希腊的商业、航海、贸易占据了经济主导地位。“由于明显的地理方面的原因,欧洲完全做不到自给自足”[4]。“在环境资源匮乏和纵欲文化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只能别无选择地继承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传统生存发展模式”[5]。法国三面临海,对外贸易成就了法国社会的对外开放性,也造就了法国人民勇于冒险、独立求新的精神。此外,相对于中国周边因多高山、沙漠造成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状态,法国的地貌多为平原和丘陵,边界地区并没有明显的障碍,无论是内陆还是临海,与外界交往方便而频繁,这也赋予了法兰西民族热情、开放的性格特点。
(二)历史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而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很多语言词汇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内涵意义。“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人们对颜色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6]。“中国颜色词的意义起源于华夏民族对天地的崇拜以及其阴阳五行的学说”[7],崇尚红色,认为红色具有神圣之力,可以除恶辟邪。在喜庆的日子里一定要用红色来装点,传统婚礼以红色来装点新房,新娘、新郎均着红色喜服。而西方传统文化认为红色源于鲜血,“因此红色会使他们联想到暴力和死亡”[8]。西方文化崇尚白色,白色常常与好兆头联系在一起,在《圣经》中天使拥有白色翅膀。在法语里,白色代表高贵、纯洁,法国国旗三色旗中的白色代表国王和贵族,婚礼上新娘着白色婚纱。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里,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和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在这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地方习俗和历史事件中又衍生出很多着名的典故。对于中国人来说,要理解这些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的内涵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国外听众来说,如果直接翻译字面意思,往往很难理解,需要补充额外的文化知识。法国的历史典故亦是如此,一般源于古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宗教神话、《圣经》故事、寓言故事和一些文学名着等,同样需要结合法国文化背景进行理解。
(三)等级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中,中法很多礼仪举止大不相同。比如在日常会面中,初去法国的中国人往往非常不习惯法国的贴面礼,即见面和分开时,双方用脸颊互碰,并从嘴里发出亲吻的声音,触碰脸颊的次数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而在中国,即使关系很好的同性之间一般也不会有过于亲密的肢体接触,更别说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除此之外,中西方的宴会礼仪差异非常能体现各自特色,这些差异的形成深受中法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崇尚儒家思想,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礼”等道德观念。西汉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存在着天定的主从关系,而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这种等级观念也部分延续到当今中国社会,中国人在出席各种场合时都会注意让身份尊贵者先入场,座位也有严格的尊卑顺序,身份尊贵者和长者坐于北面。而法国社会则深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影响,强调自由、民主和平等。伏尔泰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且平等的,而法国人的“骑士风度”更是体现出尊重女性,赴宴时男主人会引导参席女性先入席,男性也会主动为女性拉开座椅,方便女性入席。中国的主人热衷于主动给客人布菜、劝酒,这可以体现出主人热情好客。而法国人更注重个性自由,主人家会说:“请自便。”即使主人给客人布菜也会先询问客人的意愿,并且没有劝酒的习惯,尊重个性自由。
(四)社会价值观差异
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中,体现完全不同的风格。中法两国的社会价值观差异尤其表现在称谓用语上。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注重家庭伦理关系,强调辈分差异,在亲属称谓上每一个人都有其对应的不同称呼。中文关于兄弟的表述有:“哥哥、表哥、堂哥、弟弟、表弟、堂弟”六种称谓,而在法语中只需翻译成“frère(兄弟)”这一个单词。对待陌生人,中国人会根据其年纪大小以亲属称谓称呼,例如在路上遇到跟自己母亲差不多年纪的女性,要称呼为“阿姨”。法国社会价值观中个人主义和个人价值处于核心地位,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直呼其名,为了表达对某个家庭成员的喜爱,还可以沿用长辈的名字。一个法国人和你交朋友,无论多大年纪,他(她)都会让你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省去“madame(女士)”或“monsieur(先生)”的称谓。而在中国,对待长辈和上级,即使是亲密关系,直呼其名也是极其不礼貌的,如果称呼错了辈分,也是对长辈的不敬。对于不同职业的人,中国人也会根据其职业加上姓氏,比如称某位姓宋的老师为“宋老师”,某位李姓的司机为“李师傅”,而法国人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的称呼只区分性别,男性称“monsieur”女性称“madame”,为了区分得更清楚,只需在此之后加上姓氏,如“Monsieur Dupont”,“Madame Noguellou”。
二、释意理论在汉法口译中文化差异问题上的应用
巴黎释意学派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试图将口译实践和其他学科成果相结合的口译学派,其中广为人知的是认知心理学。该学派提出的释意理论对国际会议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口译工作领域被广泛应用。20世纪末,释意理论在中国得到了系统完整的介绍,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口译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释意学派将翻译划分为三个层次: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局限于逐字翻译的词语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和将语句含义与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学派指出只有篇章层次上的翻译,即释意翻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才能实现翻译的真正目的———即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之间建立交际意义的等同”[9]。在此基础上,释意学派进一步提出了他们的核心理论———释意理论三角模型:“理解—脱离原语外壳—表达”翻译程序。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重点论述了翻译过程中脱离原语外壳阶段译者的认知参与和意义的形成。他们认为,意义的形成不仅要依靠译员对原语意义的理解,更加需要译员对原语的认知补充。这种认知补充主要包括译员本身具备的百科知识储备库和话语篇章环境认知。译员在接收到原语信息后,会激发本身知识库里的储备知识帮助理解,并且随着讲话者讲话内容的展开,译员也可以通过对话语篇章的逐步理解,获取一些有用的背景知识,理解下文内容。可见知识储备十分重要,提前掌握一些文化差异知识和翻译策略十分有利于译员翻译工作开展。
优秀的口译人员则应当具有深厚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语言内涵差异问题,在熟悉目的语国家人民普遍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关注讲话者与目的语听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差异,借助释意理论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再通过适当的语序、恰当的用词和合适的语气达到准确传达交际意义的目的。下面将从释意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理解—脱离原语外壳—表达)角度出发,针对中法文化差异问题进行相应的翻译策略探讨。
(一)理解原文
听清讲话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并通过理解和分析,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内容,这阶段被称为“理解”阶段。理解阶段是口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讲话人和听众之间的重要纽带。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让有声的话语唤起储存在译员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借助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口译工作效果。
1. 掌握基本语言知识
数字翻译是口译人员在工作时的一大难点。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在数字用法上的习惯也不同,致使在听到数字后还需要一点时间进行转化换算,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说话者开始说话后几秒就要跟上节奏进行实时翻译,这样一来译员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就更为短促,因此译员在平时就应熟悉并习惯法语中数字的用法,了解双方存在的差异并掌握一种较为简便的记忆和转化方法。在进行同声传译或者交替传译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来简洁记忆,比如:千(mille)可写为m1,百万(million)可写为m2,十亿(milliard)可写为m3。再者,在口译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只翻译最高段位,再加小数的翻译方法,比如:一百七十万四千,可译成170.4万。而在非经贸会议的场合,则可以直接省略整数后面的数字,表示出大概范围即可,如:十亿三千万,可以译为:plus d′un milliard(十亿多)。最后,要知道法语数字与汉语数字的读法略有不同,法语数字是每三位进一段,而汉语习惯是每四位进一段,因此在读法语数字时要三个三个分段读。在汉译法实践时,译员可在听到汉语数字单位亿、万时划斜线,记录完毕,再从右到左按法语数字用法习惯每三位划逗号,比如:陆亿肆仟陆佰贰拾叁万零玖佰肆拾伍,可记为:6/4623/0945/,再换成逗号变成:646,230,945。法译汉则反向操作。
2. 跨文化交际冲突
由于中法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和双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跨文化交际上的冲突,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和外交、政治交流用语中通常都会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来表达称谓、礼貌、欢迎、友好等意思,译员只有正确使用这些符合习惯的用语,才能在口译时显得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就会让人听起来感觉生硬、不流畅,甚至有时候会造成误解。针对这种问题,译员可以选择使用使用目的语中的习惯用语进行翻译。比如:在使用法语发言结束时,讲话者通常会习惯性地说一句:“Merci de votre attention!”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直接译成:“谢谢你们的注意!”就显得相当生硬、不自然,这里应该直接译成:“谢谢各位!”才更符合中文习惯。此外,当外国友人远道而来,中方接待人员通常会说:“一路上辛苦了!”或者“您辛苦了!”这里如果直接译成“vousêtes fatigué!”则并不符合法国人的用语习惯,显得比较突兀,应当借用对方的习惯用语,意译为:“Avezvous fait un bon voyage”或者“Le voyage ne vous a pas trop fatigué”。
(二)脱离语言外壳
这一阶段是指译员自觉地忘记语言符号的结构,便于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释意学派认为思想在未被表达之前,并不是以语言形式储存在人脑之中,一旦被用语言表达出之后,思想又会以“非语言”形式存在于别人脑中。因此,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该抓住说话人讲话的中心内容,再以另一种连贯的说法表达出来,必要时可以转换语句结构,利用语境进行翻译,而并非让自己困囿在讲话人所使用的词句中。
1. 调整语序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常常会遇到造句时中文和法语语序不同的情况,如果按法语语序直接翻译,则无法简洁明了地表达含义。这时根据中文句法翻译:有时需要把法语中状语的部分译成主语;有时需要将时间状语提前翻译;有时还需要根据逻辑意思,进行语序上的调整。这种方法可以为译员争取一些思考下文的时间;比如:“Le chefde l′Etat exprime toute sa solidaritéàla famille et aux proches de ce grand reporter,qui a exercéson métier d′information avec courage,au péril de sa vie.C′est avec indignation que j′ai appris l′exécution du journaliste américain James Foley,enlevéen Syrie par l′Etat islamique?”这句话的后半句在翻译时应根据中文句法,将法语句中的状语当成译入语的主语,译为:“在叙利亚遭‘伊斯兰国’绑架的美国记者詹姆斯·福莱”,这样翻译后语句更为流畅。
2. 语境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融。中国有很多富含文化特征的词语,这些成语、谚语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一成不变或者只翻译成其字面意思,则不能完美地和上下文连接。而释意理论指出翻译必须服务于交际的实际意图,不必局限于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只须将原文的信息正确表达出来即可。因此对于一些难以翻译的文化类词汇,可以结合语境,对其进行语境翻译,就能很好地体现释意原则,完成脱离语言外壳的转换。比如“同舟共济”,在习近平的演讲中所传递的信息是继续和法国保持利益一致、共同进退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这里可借助语境翻译,将其译成:“construire une relation dans un esprit de solidar-ité.”这样就能达到将原文的意义更加准确传达的目的。
(三)重新表达
释意理论认为:“译者的自由性主要存在于重新表达中,理解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10]。由于中法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语言表达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口译中,译员可以根据需求借助目的语中地道的表达法,或使用适宜的语气、表情帮助翻译。
1. 目的语相近
针对中法历史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内涵差异问题,可以通过借用目的语中相近的说法帮助翻译的口译策略。很多成语、俚语、谚语寓意深厚,译员可能会翻译出让人费解的句子,与讲话者的初衷有较大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最好尽量采取用目的语中相近或类似的说法来表达,不仅能够帮助译员在口译中快速而精确地翻译出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可以更好地让目的语听众接受,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比如:成语“积少成多”可以翻译成法语:Petitàpetit,l′oiseau fait son nid(一点点地,小鸟筑好了它的巢)尽管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但是译文借用相近的说法表达了同等意思,并且是目的语听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通俗易懂。同样地,在法译汉中译员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比如:“Le parfait mariage des influence chinoises avec le style occidentale dans les tableaux de Zao Wou-ki ont enrichi ma culture en art.”可以简单翻译成“赵无极中西合璧的画作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虽然翻译中没有涉及原句中的“Le parfait marriage”(完美婚姻)等词汇,但是“中西合璧”就足以完美地表达出原句的意思和逻辑,也更符合目的语听众的用语习惯。
2. 语气和表情相近
当讲话者在发言后,最期望的是接收话语的听众能够表现出他所预期达到的效果。比如讲话者说了一个笑话,如果听众能够及时发出笑声,就是对讲话者信息准确接收的肯定。在一些即席的口译工作中,听众除了会注视讲话者,常常也会关注译员的语气神态。那么译员就有必要通过相应的语气和神态让观众感受到与讲话者自己表述时一样的效果,传达出相应的感情色彩。讲话者若是态度严肃,译员则不能语气轻松愉快。反之,讲话者妙语连珠时,译员也不能面无表情。
三、结语
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势必会造成一些跨文化交际障碍,因而培养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译员的翻译技能,对圆满完成口译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口译操作中,译员工作难度相当大,除了上述各种提高口译质量的翻译策略外,译员本身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水平也对汉法口译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因此,译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应掌握适当的应对文化差异的口译技巧和策略,进行大量口译实践,将各种翻译策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高效地完成口译任务,保证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畅通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杨青.从目的论看汉法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处理策略[J].长江丛刊, 2018(6):84-84.
[2]吴瑕.从释意理论翻译程序看法语商务口译中译者的角色[J].铜仁学院学报, 2010(5):89-90.
[3]秦琼芳,徐航.汉法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处理[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8):65-6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1.
[5]汪国风。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4(1):38-41.
[6]陈永烨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4):424-426.
[7]夏征龙,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841.
[8]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139-142.
[9]龚龙生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J].中国外语, 2008(2):80-84+90.
[10] LEDERER M.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le modele interpretatif[M].Paris.Hachette, 1994:15.
法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法语,使学习者在了解、接触法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时,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本文整理了8篇“法语教学论文范文”,供该专业的读者参考。...
法语谚语和成语能否翻译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准确而自然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了解法语谚语和成语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不同程度浸润着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体现出不同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讲究修辞和语体色彩,故无论是口语或文章中,人们都喜欢引用。中法两国历史悠久,语言发达,俗语词汇皆丰富,...
口译是指通过口头的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是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手段,其任务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交谈双方感觉不到语言障碍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而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我国已有...
谚语在法文中为proverbes,成语为locutionsprover-biales.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形式上,谚语一般都是句子,用来表示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而成语一般都是固定短语或词组,通常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存在,因此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翻译。谚语和成语一般来源于...
通过对高校法语口译课程现状的阐述,指出法语口译课现今存在的几个问题,包括学生在听力、语音、记忆力、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一、概述写作作为外语四大技能之一,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法语写作应该紧扣主题,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会因为教学时间紧,学生基础差等原因忽视对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这也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如何使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