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制约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与破解策略(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7063字
  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2.1 人口转移压力大
  
  河南省人口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总人口为10 662万人,再加上政治、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河南省的城镇化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从全国范围内看,2014年仅有云南、甘肃、贵州、西藏四省区的城镇化率低于河南省。近年来,虽然河南城镇化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图1)。同时,河南省大批非农化的农民虽然已在城市就业,但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难于城市化。在城市有效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之前,农民工依然无法真正融入城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要达到“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7]的目标,以及农村人真正实现其城市生活梦想,均需要更加高效的政策保障。
  
  1978-2014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2.2 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存在困难
  
  城市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聚集和扩散能力。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或地区,可以认为其自身发展尚不能保障当地人民一般生活水准,不具备对周围地区辐射和带动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城市或地区才具备集聚和扩散功能,从而发挥其“引领”作用。在河南省17个省辖市和21个县级市中,人均GDP达到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46 629元的有18个,其余20个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从高水平城市总数看,18个省辖市可以均分18个高发展水平,具体从高水平县级市的地区分布看,存在严重的分布不均:郑州及其辖区有6个高水平城市,占高水平县级市总数的33%,另外焦作和三门峡地区各有有3个高水平县级市,各占17%的份额,许昌和洛阳各有两个,济源和安阳各有1个;其余包括11个省辖市在内的20个城市,竟没有一个人均GDP达到全国水平。这就足以限制广大的豫东、豫南和豫西南等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出现,从而增加了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难度。
  
  2.3 资金及资源紧张
  
  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城市经营的资金渠道不广,资产运营机制不活,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城镇化的现实“瓶颈”,还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2014年末,河南省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43 5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贷款余额达到28 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尽管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河南省常住人口占全国6.9%比例相对应,河南省建设与发展资金不足仍然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融资渠道单一,投入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总量不足且利用不合理。河南省是全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保持其耕地存量基本不变的目标始终是河南省努力的大方向。2013年河南省有效耕地存量在总量上比1978年增加了983.4千hm2,但与河南省人口增长速度相比,其长期趋势依然向下,而新型城镇化推进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受《土地法》影响,“一方面大中城市建设用地寸土寸金,使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特别是城市新增居民住房价格持续升高,让消费者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却有大量长期闲置的土地资源没有办法利用。”[8]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资源长期无法盘活,很多年久失修的居民住宅一直闲置,而城镇化过程中占用的土地,却又是城镇周边质量较高的耕地资源。
  
  2.4 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近几年,河南省实施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在全省的地位以及带动作用在不断提升。但是,城市群及中心城市尚未充分发挥集合效应,其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
  
  核心城市发展缓慢。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郑州市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及成渝城市群等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规模等,都有很大的差距。2014年,郑州实现GDP6 776.99亿元,而同期的上海、北京、广州、青岛、重庆分别达到23 567.7亿元、21 330.8亿元、15 497.23亿元、8 692.1亿元和7 894.24亿元,郑州市仅为上海 市 的28.76%、北 京 市 的31.77%、广 州 市 的43.73%、青岛市的77.97%、重庆市的85.85%.足见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还不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足。河南省其他的中心城市规模更小,辐射带动能力更弱。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返回: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