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10429字
4、商品房入住率低
商品房入住率过低已成为我国多数城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事实。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住房首当其冲,这部分群体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购房,相对于农村本身自有的房屋而言,住房成本投入翻倍增加,而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购房对于这部分群体无疑是雪上加霜。商品房入住率过低,致使很多城镇成为高楼林立却无人居住的空城,如鄂尔多斯、贵阳、营口等。截止到2014年,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工作地买房的只有0.9%,在靠近原住地的县城等买房的只有15%左右。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各省市房价上涨幅度均超过100%,部分城镇和省份上涨幅度已超过400%,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典型代表。在这样的房价下,同年全国商品房空置率已达26%,国内有1亿多平方米的商品房空置总量,如三亚市的商品房空置率高达85%,广东省中山区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8.76%.如此低的入住率给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也是城镇化依托房地产来唱空城计的直接体现,当然也是不可持续性的重要原因所在。
5、入城农民工待遇低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两栖式制度短缺的半城镇化矛盾依旧顽固不化,致使城镇化率存在着虚高问题,2013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 53.7%,是按照常住人口的统计标准计算所得,而这里面包含了 2.69 亿的农民工群体,去除这 2.69 亿,我国真正的城镇化率却只有 36%左右。尽管入城的农民工已被划拨到城镇化人口中去,但是并没有享受到城镇原住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待遇,城镇化的发展成效由城镇原住居民来分享,代价却由这些农民工群体来买单;而且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并未实现均等化,在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方面相去甚远,截至 2012 年,农民工参与城镇五大保险的比例分别为 14.3%、24%、16.9%、8.4%和 6.1%
,参保率仍较低。②若要实现完全的参保,则需支付更大的社会成本。在这样的待遇下,农民工群体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城镇化的建设中去,不是由于小农思想带来的不愿意,而是缺乏机会和权力,这是新型城镇化不可持续化的重要体现,而如何提高入城农民工的待遇,成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步骤,也能够更实在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改善民生。
6、征收农地补偿低
被征农村土地补偿过低成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非可持续化的又一表现,城镇圈外移的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特性,在这外移过程中,征收农地是其一贯的做法,这也是土地财政使然。征地补偿过程中,补偿标准远低于土地本身所拥有的市场价值,在农村没有土地,在城镇购房困难,形成了农民的留不下回不去的尴尬局面,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失地农民数约为4000万人,仅“十一五”时期就增加200万人。③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农民“被动上楼”、耕地“占优补劣”④,等等,说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征收农地的补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推行。根据2008-2011年土地财政的增加规模来看,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年均增长50.4%⑤,而不是降低,补偿标准低到不可想象的局面,2010年,辽宁、浙江和河南三省征地补偿费占 土 地 收 入 的 比 重 分 别 为10.37%、2.91%和12.99%.⑥这也验证出城镇化发展的不合理性。
三、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核
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非可持续化的表现,能够为高度总结提炼其基本内核奠定实践基础。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核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其有效地说明不但有助于为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而且反过来也能够调适非可持续化,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1、发展方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属于典型的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在这样的发展方式下,城镇化往往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具有不可持续性,这是工业革命留下的恶果,也给人们带来错误的观念。没有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城镇经济发展就没有成效,城镇化进展就没有力度,所以,这种发展方式一直被诸多城镇所沿袭,弊端逐步显露。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此种城镇化发展方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建设城镇生态文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助于提升城镇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从根本上缓解资源过度消耗的事实,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2、城镇建设由面积扩张向改善民生转变
面积扩张的城镇建设是原始的粗放型建设,这种建设方式在城镇化的初期成效明显,特别是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发展下,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进行城镇化建设,具有相对优势,倾向于城镇的硬件建设,属于典 型 的 初 级 城 镇 化 形 态(张 明 斗 和 王 雅 莉 ,2012b)。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这种面积扩张的城镇建设后劲明显不足,需要向改善民生转变,由化地、化物到化人,倾向于城镇的主体性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属于典型的高级城镇化形态。这样的转变不但符合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根本目标的需要,而且能够抓到城镇化的本质要义,城镇化不再是数量增长的单线推进,而是质量和数量并存的双线均衡(张明斗,2013),促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城镇化的好处,成为城镇资源享有者和发展红利获益者。因此,从这方面而言,城镇建设由面积扩张向改善民生转变成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核。
3、农村土地由征用补偿向可流转交易转变
城镇化过程中的征地补偿标准在不能很好地反映土地的市场价值且未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下,这种征用补偿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损害了人们的利益,也致使形成典型的候鸟式或钟摆式的流动人口,农民“被动上楼”热持续高温,导致城镇化也仅仅是外表的城镇化,却没有达到内涵式城镇化的战略制高点。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要求农村土地由征用补偿向可流转交易转变,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等形式出让土地的经营权,把撂荒的土地进行新一轮流转整合,发挥土地的规模优势,以此联合增效,这在我国的成都、重庆已取得显着成效。这样做既避免了由于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的住房方式所带来的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助推农民获取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机会;而且能够在有效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的基础之上,提升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
4、发展模式由人造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
新型城镇化理念提出之后,多数城镇已展开相应的建设工作,这是践行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做法,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对城镇化的理解错位,认为城镇化就是城镇空间的发展,就是政府少数精英参与的人造城镇化,就是土地城镇化,导致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大广场、宽马路不断涌现,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化,只是对城镇化内涵曲解的结果,真正的城镇化应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房地产等物的城镇化。鉴于这种发展态势,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应由人造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人才是城镇化的主体,以土地和房地产为代表的物只是城镇化的附属品而已,以人为本来发展的城镇化方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类型和目标取向,才符合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这既吻合我国城镇化以人为本的特有原则,突出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位置,又能避免政府靠负债所打造的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的虚假城镇化,扭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危机。
相关内容推荐
-
发挥互联网创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正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全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14年的54.77%,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但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有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由于就业不稳定、公共服务缺失等原因尚未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十三五...
-
城乡结合部产业现状、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城乡结合部产业建立的意义在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无序经营的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各企业各自为生,导致城乡结合部整个社会的经济状态混乱运行,难以形成整体的凝聚力和整体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引入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对经济的指导作用,就会为...
-
基于要素市场化谈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策略
我从要素市场化角度谈一谈怎么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一,新一轮城镇化必须避免传统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思路。如何理解城市化或者城镇化?不管叫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把握城市化的本质和规律。从经济学来理解,所谓城市化就是指资源的积...
-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保障措施
1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是全面建成...
-
共享体育经济运营模式的构建路径及意义
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目前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之中,如共享Wi Fi、共享度假、共享出行等[1].在共享经济的影响下,体育产业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
-
国内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将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1].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不断持续地推进,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各大中小城镇规模迅速扩张,但传统城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
-
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镇化是人口转移、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在时空中融合互动的过程。随着我国从国家层面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学术界开始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大量研究,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产业与人口的配置、城市规划及生态保障等机制设计,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协...
-
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建议
建立和完善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训机制,地方政府应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来落实,积极推行县域环境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评价机制。...
-
县辖市模式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意义与实施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思想和战略。对于传统城镇化来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在中小城镇。《全国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发展新型城镇化,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镇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