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陇川县户撒乡汉族服饰文化探析
【第一章】户撒阿昌族自治乡汉族服饰发展探究绪论
【第二章】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背景
【3.1 3.2】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男子服饰
【3.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女子服饰
【3.4 - 3.6】户撒乡汉族服饰特征、包头及鞋分析
【3.7】特殊汉族服饰的装饰方法
【4.1 4.2】陇川县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与审美分析
【4.3】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服饰材料
【5.1】清代汉族服饰
【5.2 5.3】户撒大包头汉族服饰与清朝汉族服饰异同
【6.1】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概述
【6.2 6.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周边阿昌族服饰异同
【第七章】现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保护
【结语/参考文献】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背景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留存。在历史长河中,每一种不同的服饰形态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存在环境。服饰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服饰就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生动地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更清楚地了解到其服饰形成的原因,进而能够对一个族群的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
地处云南省西南边境的陇川县户撒乡地理位置偏远,历史上与内陆地区通信不便,当地的人们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使得这一地区的各民族服饰保留了许多传统风格。同时当地汉民族长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民族间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使当地汉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进而影响其服饰形态。大包头汉族特殊服饰形态的成因不仅是延续了其传统的服饰形态,还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下文通过对陇川县户撒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溯源等方面对这部分特殊汉族的服饰文化背景进行细致的分析。
2.1 自然环境
大包头汉族居住于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陇川县位于云南省的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东邻潞西市,南接瑞丽市,北边与梁河县、盈江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境内山脉均为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其地貌有以下几个特点:断陷盆地集中,面积较大;河谷阶地分布较广;盆地与小山丘相对集中;山峦洪积扇较多;低山山区分布广、海拔低。这片沃土为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温床,土地肥沃,植物繁多,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四季不同种类的花卉交替开放,决定了大包头汉族的审美方向。户撒阿昌族乡隶属陇川县,位于陇川县西北部。全乡的总体面貌是两山一坝的狭长小盆地,全乡总面积为251.5平方公里。户撒乡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明显。这就决定了大包头汉族的服装种类较少。他们的服装并不分衬衣、夹袄、马甲等,一年四季仅单衣单裤就足以应对,天气较凉时仅将两件单衣叠穿即可。同时,当地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以当地人多习惯缠包头。
大包头可很好的抵御早晚的寒凉。户撒乡当地有林地277698亩,耕地面积67771.2亩,其中有水田36078亩,适合种植优质稻、草果等农作物,还有25度以下荒山荒坡2.6万亩未开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决定了大包头汉族主要从事农耕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了大包头汉族女子衣身紧窄、便于劳作的特点。穿着时习惯卷起的袖子也方便了手臂的活动,同时适应早午的温差。
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大包头汉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其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2.2 社会环境
2.2.1 人口分布状况
陇川县分为坝区和山区、半山区,坝区人口分布相对稠密,山区、半山区人口相对较为稀疏,居住分散。陇川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汉族、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白族、回族等 29 个民族。其中主流汉族人口居多,大部分分布在陇把,其次分布在章凤、景罕、王子树等乡镇。大包头汉族为户撒阿昌族自治乡特有的汉族族群,全部生活在户撒。其主要与阿昌族、景颇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混居在一起。大包头汉族在其生活的区域中人口相对较少,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中的少数民族,由多民族包围着。
大包头汉族生活的户撒乡有项姐、保平、腊撒、芒炳、芒捧、明社、坪山、户早、隆光、朗光、潘乐等 11 个村委会,每一个村委会都有大包头汉族居住,但人口数量差异较大。其居住地一般在平原或低山山区,以芒东为分界点,芒东以北的大包头汉族多居住在西边平原地带;芒东以南的大包头汉族多居住在东边靠山地带。其居住地选址总体可概括为:靠近耕地,靠近水源,地势较平坦,离交通主干线较远。也正是由于大包头汉族的大部分村落距离城镇较远,又多被大面积耕地围绕,所以才保留了其原生态的村落环境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大包头汉族与当地阿昌族混居在各个村寨,每一个大包头汉族的寨子里都会同时居住着阿昌族。
2.2.2 社会关系与家庭结构
内地的汉族一般以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为主,家庭结构较简单,户撒乡的大包头汉族则沿袭了传统汉族的家庭制,为一夫一妻,但传统的大家庭观念依然很重,结婚后女方嫁于男方家与其直系家人同住。一家的老人若有多个儿子,则老人跟小儿子住,遗产由小儿子继承,则家庭结构为孩子、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其他的儿子则需自立门户,最后组成父母与孩子的小家庭。大包头汉族一般结婚较早,为 15 岁到 19 岁,只有外出上学的青年男女 20 岁以上结婚,所以家庭中经常出现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情况。过去的婚姻多为包办婚姻,一般按照年纪的大小顺序结婚。家庭观念很强,注重家庭的完整性,极少有离婚的现象存在,且家庭成员的的地位一般也是平等的。偶有近亲结婚,或者哥哥去世,嫂子嫁于弟弟的现象。
大包头汉族传统家庭分工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但由于男人一般每年的春节过后外出打工或去往缅甸做生意,只有农忙时才回家务农,所以女人不仅要料理家事,也要担负起下地耕种,放养牲畜的任务。也正是由于“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使得大包头汉族男子长期担负与外界接触、交流的任务,接收外界信息较快,同时需要更好的融入外界人群,这就加速了其传统服饰的消失。女子长期留在家中,操持家务,信息较闭塞,才使得传统服饰得以完整保留。
2.3 历史溯源
考古发现,早在距今 4000 年前的新时期时代,陇川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东汉时期陇川属永昌郡哀牢县,唐朝南诏时为永昌节度,至宋时期则归为大理金齿。
至公元 450 年,勐宛尚(保山)傣族部落首领法赛练率部众从卡斯洼迁居勐宛(陇川)境内,人口渐增;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麓川思氏部酋兴起,在勐卯(今瑞丽)统一几个部落后,随之兼并了勐宛(陇川),建立麓川王朝政权。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 1276 年),立麓川路,隶金齿宣抚司;元至元六年(1340)思可法立为勐卯王,迁都“姐兰”,建立麓川王国,并开始向德宏及保山地区扩张。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 1396 年),朝廷派遣李思聪、钱古训到麓川与缅甸调节麓缅关系,回京后,着《百夷传》反映麓川实况。
后明王朝为巩固其统治,于正统九年(1444),派兵“三征麓川”,内地汉族第一次大规模向麓川迁徙;万历二十二年(公元 1594)年,在三宣所属要地筑八关二堡;乾隆三十一年(公元 1766 年),缅军越过神户、万仞关,分兵侵略户撒、陇川,又掀起了一次大规模内地汉族向陇川迁徙的高潮;1942 年 5 月,日寇占领畹町、芒市等地;1942 年 5 月,自卫军配合国军将日寇逐出国土,陇川光复;直至 1950 年 5 月 6 日,陇川和平解放,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
根据《陇川县志》记载,陇川县户撒乡大包头汉族的出现是历史迁徙的结果,大致经历了三个高峰时期:
第一个高峰期,明代“三征麓川”时期。明朝统一云南之后,麓川傣族多次侵犯至怒江以东地区,明皇朝派十余万大军“三征麓川”,与麓川傣族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战斗。直至 1445 年,战争才得以平复。之后,明皇朝大规模移民殖边,大量汉族人群迁入陇川,屯田防卫,后逐渐由军户变为村寨。这部分汉人大多来自四川、湖南、贵州及江苏等地。
第二个高峰期,清代雍正时期增加的驻军。根据《南甸司谱》记载:“清乾隆征缅,道光禁烟以及洪杨杜发难,入居者愈众,山区全部为汉族所居有,坝区亦有不少杂居。”此时的移民大部分由腾冲、梁河、龙陵等附近地区迁入。
第三个高峰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开发、保卫边疆及建设国营农场的需要,从内地调派大量干部、职工及复原、转业军人到陇川工作,还有部分教师、技术人员、支边青年、垦荒队员及医务工作者等。他们大部分集中在章凤、陇把、景罕等地。
另外,自明代以后,除屯田戍边的军人外,还有部分因逃避灾祸、经商或耕作等原因进入陇川县的汉族人群。这部分特殊的汉族人群祖先祖籍多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江苏、江西等地,又多是先迁入云南省内地,再逐渐向边区转移,所以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与内地大体保持一致。
2.4 文化与艺术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人群的迁徙过程中,文化也随着人群的流动在传播,并产生不断的交融。同时,又由于户撒地区交通不发达,使得信息闭塞,很多古老的汉族传统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些文化弥足珍贵。同时,艺术又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大包头汉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同时,又在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的过程中发生文化碰撞,发展出了符合其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等,它们既反映了社会历史,又很好地表达了当地人的精神生活,也表现出了大包头汉族淳朴乐观、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
文化:户撒地区的人们大多有宗教信仰,大包头汉族多信奉道教与大乘佛教,根据居住地不同,所信奉的宗教各异。信佛的人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日子去拜佛,皈依的人还会有专门用于拜佛穿的服饰。信奉道教的平时无宗教活动,只有在去世的时候家人会请道士来为逝者念经超度。
当地人还会有原始宗教的神灵崇拜思想。每家的正屋内都会供奉三个神位,左边是祖宗神,中间是天地神,右边是水火神。其中天地神最大,其次为水火神,最后为祖宗神。每年的大年三十至初四及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要供奉三神,为三神供奉斋饭、汤饭,同时烧香、点蜡。家里嫁娶以及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等重大日子也都要拜三神。而且为了表示尊敬,磕头用的席子每年都要换新的。神灵崇拜思想除了表现在每家都供奉三个神位外,在寨子外还立有寨神、树神,山上还有山神等。每逢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也要拜寨神、山神。
由于地域偏远,接收外来信息较少,很多传统风俗习惯依然存在。最突出的就要属重男轻女的思想。户撒地区每家都会有至少一个儿子,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当地人每家生育 2 个孩子,但若都为女孩,则该家庭一定会超生,直到育有男孩为止。因为当地的传统是:家里若没有儿子,是不能进家谱的,去世后也不能埋在寨子里的集中墓地,也不能进祖宗神位被后人供奉,所以当地人对于有没有儿子看得十分重要。家里若是有多个儿子,老人都是跟着小儿子住,其他儿子要另立门户,最后由小儿子继承遗产。
艺术:我国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也不例外。户撒地区的大包头汉族对于歌曲方面极具创造力,他们在串姑娘、打新房等活动中都要唱山歌,山歌一般为四句,每句 7 字或 9 字。山歌没有固定的歌曲与歌词,都是按照句式将所要讲的话、寄的情通过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抒发了歌唱者的内心。除了较为随性的山歌,大包头汉族还有很多口头传唱的经典传统歌谣:有歌颂爱情的、有讲述人间疾苦的、有育人尊老爱幼、谦卑有礼的等等,内容多种多样,包含生活中的各种题材。还有一些在特殊时刻需要唱的歌曲,例如每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时唱的《花灯祭》,送丧时要唱的孝歌等。
大包头汉族没有传统的舞蹈种类,但他们也能歌善舞。盛大节日时,大包头汉族也会跟随其他少数民族跳《嘎央舞》、《登窝罗》等舞蹈,组成自己的方阵。
可见,大包头汉族在舞蹈方面受周边少数民族影响较大,民族间文化融合表现较明显。
3.4服饰特征分析3.4.1服饰形制分析汉族的传统服饰形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其服装款式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发生不断的变化,但其基本形制却未有大的变化。主要有衣裳相连的深衣形制及上衣下裳的上下分属形制。户撒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形制就属于上衣...
结语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大包头汉族是生活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特殊汉族人群。其服饰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汉族、又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特殊服饰形态。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就像是我国服饰史中一段灿烂的篇章,不仅让人感叹其服饰的绚烂,更让人感受到...
第4章云南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整体分析4.1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从户撒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形态概况可以看出,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同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在形制上相差不大,都为上衣下裤的二部式,其服饰更为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服...
第3章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分析服饰的存在,不仅仅是服装材料所组成的遮羞蔽体的工具,它还是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服饰形态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差异,都会造就不同的服饰形态。再加上...
4.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服饰材料户撒乡大包头汉族传统服饰所有的服饰材料都是当地人通过手工自织自染的方式制作而成。当地人不纺线,织布用的是买来的棉线,然后通过理线、梳经、织布、染色等步骤,使其成为可以制作服装的材料。每一寸面料、每一道工...
6.2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周边阿昌族服饰异同陇川县户撒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其中汉族与阿昌族居多。在当地汉族与阿昌族长期共同生活的条件下,其服饰形态、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相互的影响。在服饰方面,两个民族都既保...
3.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女子服饰纵观全国各地的民族服装,绝大多数女子服饰都比男子服饰丰富、绚丽的多,户撒大包头汉族也不例外。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汉族传统的生活习惯为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耕种,女人负责操持家里的大小事务,照顾家庭成员生活...
第6章云南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阿昌族服饰比较迁徙而来的大包头汉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混居、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各方面优良文化,同时以其文化特有的渗透力,对当地少数民族也产生了...
3.7服饰的装饰方法大部分少数民族身上都有种类繁多的配饰,虽然户撒大包头汉族的民族属性为汉族,但他们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其喜好受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喜欢用纷繁的配饰来装扮自己,彰显美丽。同时,通过配饰的多少,也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家庭生活...
摘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是由于历史、战争以及经商等原因,离开了其原本的生活区域,迁徙至户撒阿昌族自治乡定居的一部分汉族人群。其服饰、文化、习俗等都与内地汉族有明显差异。他们的服饰形态仍为中国传统十字形平面结构,服饰面料全为自织自染的土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