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服饰的黄色探究
【第一章】我国每个时期服饰中的黄色配色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黄”字考
【第三章】中国古代黄色染料染色概况
【4.1 4.2】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3】唐宋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4 4.5】元明清时期黄色的重要性及色名
【5.1 5.2】先秦与秦汉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3】唐宋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4 5.5】元明清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古代不同朝代黄色配色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中国古代各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探讨完"黄"字的本义及其主要含义后,这一节主要分析"黄"作为一种颜色在历代的地位和发展状况,本节以时间先后顺序,主要分为先秦、秦汉、唐宋和元明清这 4 个时间段,通过查阅从先秦到清代的古籍文献,列出当时使用的主要黄类颜色词,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黄类色名的丰富与发展,通过文献记载以及统计颜色词的使用次数来判断黄色在当时的使用频率和地位变迁。
4.1 先秦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色彩的出现必然是和传统道德、伦理、尊卑相联系的。围绕着宗教政治而展开的色彩观刻意的泯灭了视觉色彩的审美性,强调了社会行为的统一规范性。
《周礼》中规定王的冕服制度"皆玄衣纁裳[1]",因为"玄纁者,天地之色[2]",皇后六服皆袍制,上下一色,因为"妇人尚专一德,衣尚不异其色[3]".从《周礼》中王及王后的服饰用色来看,男子服饰不过玄、纁,女子服饰中的玄、青、赤、黄、黑、白也严格的遵循了五正色。
《仪礼》记载了周代冠、婚、丧、祭、乡、射等礼仪中的服饰穿着,在这些礼仪中服饰色彩有其特定意义,变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婚礼中,新郎"以缁缘裳,象阴气下施[4]",新娘"以纁缘其衣,象阴气上任也[5]"宾客常着玄端,郑玄注:"玄端即朝服之衣。易其裳耳。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6]."从上士、中士、下士搭配的不同颜色的裳可以推理出玄、黄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周礼》中 "黄繶者,王后玄舄之饰[7]"也是同理,黄色只能是黑色鞋子上的装饰色,而不能成为主色,这些都说明黄色在当时的地位是低于黑、赤色的。
这时期的色彩观始终围绕五色系统,颜色的主次,正贱之分尤为明显,所以被传统思想束缚的色彩搭配显得严肃而谨慎。因此《仪礼》中的玄端黄裳和《周礼》王后的黄饰玄舄都不是为了满足视觉审美而形成的配色,它们是礼仪、道德、尊卑的必然产物,故不能随意更改。
4.1.1《周易》中的黄类色名
《周易》[1]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专着,《史记·日者列传》里记载:"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古人称其作者是伏羲、神农之类的"圣人",自然是一种崇古、崇圣的心理。但是八卦的出现和六十四卦的创立,据很多学者考察,当在西周以前的颇为远古的年代。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周易》中出现的颜色词很少,就统计数据来看,只出现了黄、玄、白、赤四色,且更多的取之象征意义,而弱化了它本身颜色的含义。黄色出现的最多,这有可能和《周易》占卜的作用有关。黄居五色之中,象征"中道",《周易》里出现的"黄"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玄"是早期的黑色,据研究"黑"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2],"天玄而地黄"喻示玄为天,黄为地。
可以看出,早期的颜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巫术或政治符号而存在,它们最主要的功能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宗教和政治,而非纯粹的审美作用。
4.1.2《诗经》中的黄类色名
《诗经》[3]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先秦两周时代 305 篇作品。诗经中的颜色词有 18 个,共出现 84 次,其中黄出现 26 次,约占全色 31.3%,表 3 中的"素"就是白色(《礼记·丧大记》:"素锦褚。"孔疏:"素锦,白锦也"),"赭"为赤类(《说文·赤部》:"赭,赤土也。"),"彤"为朱类,"缁"为黑色(《释名·释彩帛》:"缁,泥之黑也。"),"綦"为深青色,"奭"为赤貌,"葱"为浅青色(《尔雅·释器》:"青谓之葱。"郭注:"浅青"),"幽"为黑类,"皇"在《诗经》中指黄白相间的马,引申为黄白色。《诗经》中已出现"蓝",《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注曰:"蓝,草名,汁可染蓝色[1]."说明此时"蓝"还并非是一个颜色词,而是指可以染蓝的染草,《说文解字·艹部》也注:"蓝,染青艹也".把两组颜色词按色系归类。
《诗经》中黄色所用的范围很广,是五色中使用最多的颜色:鸟的黄("黄鸟于飞")、丝线的黄("充耳以黄乎而")、马的黄("四黄既驾")、花的黄("裳裳者华,芸其黄矣")、衣服的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另有代指老人("黄发儿齿")和酒("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黄。可见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黄"的使用非常频繁,见于生活中方方面面,与当今"黄"的使用并无差异。
4.1.3《楚辞》中的黄类色名
《楚辞》[1]中的颜色词有 14 例,共使用 57 次,黄色出现 6 次,约占全色 11%.其中不包含"白日"(即太阳)、"玄鸟"(即乌鸦)这些专用名词。我们前面已说到"朱"就是赤;"素"和"皓"都是白色;"骊"引申为黑色(《说文》:"骊,马深黑也");"翠"原指一种鸟,后来指这种鸟羽毛的颜色(《说文》:"翠,青羽雀也")。从 6 中的颜色词来看,这时期基本的颜色词已经都出现了,虽然人类的眼睛能够辨别几百万种不同的色彩,但是在所有语言中表达颜色的基本词汇也不超过 12 个单词。[2]
其中赤类、黑类、白类下的颜色词仍然是最多的,黄类颜色词下只出现了黄。《楚辞》是楚文化的代表,从颜色词数量的分配可以看出赤、黑、白仍然是当时的主色,受到人们的喜爱。
4.1.4《尔雅》中的黄类色名
《尔雅》[1]是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着,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其作者不详,成书于大约秦汉时期,但是主要记录了先秦时期的许多古词古义,所以在此放入先秦部分。尔雅中出现的颜色词据统计有 16 种,共使用了 116 次。《尔雅》中的颜色词多集中在释草篇、释兽篇、释畜篇,例如:"虋,赤苗。芑,白苗。秬,黑黍。"(释草)"罴,如熊,黄白文。"(释兽)"骝白,驳。黄白,騜。"(释畜)光因毛色不同而划分的马就有 35 种,说明当时对畜牧业的重视。《尔雅》中出现的颜色词还是以常规颜色词为多,黄、白、黑这类颜色词在当时的主要使用,仍然围绕着畜牧业和染织业展开。
縓、赪、纁这类颜色词的出现和当时染织技术的发展有关,《尔雅·释器》说:"一染谓之縓,二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这一染,二染,三染讲的就是多次染色工艺。中国古人崇尚深色,同种色系中深色的地位也远比浅色的高。这从唐朝上元年间的袍色制度可以得到印证,《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绯为四品之服,浅绯为五品之服;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1]."在《南村辍耕录·写像诀》[2]中也把青和绿分为了头青、二青、三青、浅中青、深中青、螺青;头绿、二绿、三绿、花叶绿、枝条绿、油绿。从这些深浅颜色的精细划分上,足以看出古人对深色的追求。但是在古代,像深红、暗黑这类深色往往需要多次染色才能得到。
所以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摸索出红、黑色系的深浅染色规律,除了《尔雅》中的一染,二染,三染,《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郑玄注:"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3]."在《仪礼·士冠礼》里中,郑康成注:"一入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朱则四染与[4]."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总结出一染到七染的规律,即:一入为縓,二入为赪,三入为纁,四入为朱,五入为緅,六入为玄,七入为缁。
4.2 秦汉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史料记载秦朝承水德而崇尚黑色,《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旎族节旗皆上黑。"[5]《后汉书·舆服志》:"秦以战国即天子位……郊祀之服皆以袀玄",[6]秦始皇"更名民曰'黔首'"[7],也是取尚黑之义。
经秦至汉,六合一统封建大帝国初期,物资生产不甚丰富,所以社会生活崇尚清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重建服装制度。《汉书》中记载汉初尚赤,"汉承尧运……旗帜上赤,协于火德"[8]到了汉武帝时期,改为"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9]虽然在理论上黄色被冠以了政治上的荣耀,但是从出土的织物用色来看,黑赤两色依然是当时服饰的主色,赤色的尊贵地位依然没有被黄色或者是其它颜色取代。《汉书·成帝纪》中记载了当时整顿民众服饰奢侈之风的诏令,其中一条是:"青绿民所常服,且勿止"注曰:"然则禁红紫之属。"[1]《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诸侯王赤绶……公、侯、将军紫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2]这些说明黄色在当时的实际地位是远远不及红、紫之色的,而浅黄色的"缃"更是被规定为地位低下的商人所用[3] .
4.2.1《急救篇》中的黄类色名
《急救篇》[4]是西汉元帝时期,史游编写的一部儿童识字课本,是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蒙书。其内容可以分为"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学法理"三大部分,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急救篇》的颜色词多集中在"服器百物"部分(第 9-15 页),据统计有 20 个,这些颜色词大部分都为染绘之色。依次为"缃":浅黄色;"缥":青白色;"綟":苍艾色"绿":青黄色;"纨":黑色;"紫":青赤色"绀":青而有赤;"缙":浅赤;"白";"素"、"皂":黑色;"蒸栗":黄色,像蒸熟的栗子;"红": 赤白色;"郁金":用郁金染成的黄色;"青";"绛":赤色;"缇":黄赤色,即橙色;"碧";"黑";"苍".按色系分类。
这个时期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以丝绸染色为基础的色彩系统,还有像"蒸栗"这般以身边熟悉的物体指代颜色的颜色词,古人认为纯正的黄色应如蒸熟的板栗[1],于是出现"蒸栗"一词,代指纯正的黄色。这时期的黄类颜色词新增了"缃"、"缇"、"蒸栗"和"郁金",和先秦时期文献中黄类只有单一的黄色相比,此时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深浅的黄,更是出现了以染料命名的"郁金",这是我国最早的带有香味的服饰染色材料[2].说明这个时期黄色得到丰富,黄色染织技术更进一步发展。
4.2.2《释名》中的黄类色名
《释名》[3]为汉末刘熙所作,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着作。刘熙在序中说明撰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和含义。此书共八卷,合有二十七篇,有释天、释地、释山、释彩帛、释衣服等。所释名物典礼共计 1502 条,由此可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释名》中的卷第四,释彩帛篇(第 67-68 页)的开头,就解释了 12 种颜色的色貌和由来。这 12 个颜色词为"青"、"赤"、"黄"、"白"、"黑"、"绛"、"紫"、"红"、"缃"、"缥"、"缁"、"皂".若按色系分类。和前面文献中的颜色词相比,《释名》并没有新的发现,但是在《释名》中对这些颜色词有着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这一条对青的解释,可以说明在古代,绿色也被归于青色。"黄:犹晃晃,象日光之色也。"从语言声音的角度说明了黄字义的由来。"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紫色持不认同的态度,认为作为间色的紫是染色不纯正的瑕疵品。"皂:早也,日未出时,早起视物皆黑,此色如之也。"也是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解释皂的由来。这些有趣而易懂的解释为这些颜色词的词义打开新的视角。
4.2.3《说文解字》中的黄类色名
《说文解字》[1]是东汉许慎编撰的中国第一本字典,按部首分类,共收字 9833 个。据笔者统计《说文》中的颜色词有 85 个字(不包含马部中因毛色不同而区分的 25 个马名),其中赤类颜色词有 30 个,黑类颜色词有 18 个,白类颜色词有 13 个,黄类颜色词有 10 个(包括金色),青类颜色词有 14 个(包括蓝、绿、紫)。这些颜色词共使用 224 次(包括单用和连用,连用即"黄白"、"青赤"、"白黑"),其中黄类颜色词用 36 次,约占全色 16%.(人工统计,有存在纰漏的可能)表 11 为各颜色词在《说文》中出现的次数。由于《说文》中的颜色词太多,而无法在此一一列出,所以只在各类色系下列出部分颜色词:表 11 中的"苍"在《说文》中解释为"艹(草)色也"[1].从表 11 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赤、白、黑、黄、青使用的频率非常高。翻阅《说文》可以发现,在解释一个物体的颜色时,使用最频繁的就是黑、白、青、赤、黄这五色。说明五色系统在古代常常发挥着泛指的作用,是各类颜色词的语义场代表。在这五色中,又尤以黑、白、赤为多,这和先秦乃至秦汉时期崇尚黑、赤两色密不可分。笔者在《〈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分析--以黑与赤为例》[2]中曾探讨过深色及黑、赤两色在秦汉时期的盛行情况及原因。
从表 12 中列出的主要颜色词来看,《说文》中的颜色词多集中在糸部,这和当时染织业的发展以及染料的丰富密切相关。在西汉时期,民间开始大量种植茜草,原产于西北地区的红花也在西汉时期开始传入内地[3].从《说文·系部》所提供的词汇中,可以分析出这些色名均指丝绸上染(涂)的颜色,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套专用于丝绸的色彩系统[4].
这套丝绸色彩系统中尤以赤类颜色词最多,色相最为丰富,而糸部下的黄类颜色词只有两个:缇和缃。这种强烈的反差说明黄色在丝绸上的色相并不丰富。
《说文》中的黄类颜色词一共有 10 个,但是在表 12 中只列出了 7 个,剩下的三个词因为生僻少用的原因已经不复存在,故没有在表中列出。其代表颜色分别为:赤黄色、黄黑色与青黄色。"黄"在《说文》中译为"地之色","缃"为"帛浅黄色","缇"为"帛丹黄色","黇"为"白黄色","黊"为"鲜明黄色","録"为"金色","颔"为"面黄也".
古人早期的颜色词过分细致,显得繁琐而复杂,同一颜色在不同的物体上有不同的色名,例如:"皎"是月之白,"皢"是日之白,"皙"是人之白,而"曒" 是玉石之白。《说文》中的一些颜色词最初并非指颜色,例如:"蓝"在这里指染草,"碧"指青色的美玉,"朱"指赤心木。而有些颜色词最初是有其特定对象的,例如糸部下的"红"、"绿"、"紫",这类颜色词最初特指丝绸染色后的颜色,但是在之后的发展中,它们无不演变成为抽象的颜色词。"使颜色从具体事物分离,抽象,概况,而后产生颜色词,这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也是一次飞跃。卸掉了若干沉重累赘的旧词,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5]."
4.4元明清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4.4.1元代黄色的地位及色名元朝立国后,服饰形制依效宋制,保留了固有的服装形式,采用了汉族的朝祭服。以袍色视官阶依然存在,却没有以花纹尺寸和腰带的质料区分的精细。六品以上服紫,六、七品服绯,八、九品服绿。[4]...
第1章绪论1.1选题缘由色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私的馈赠,人在大自然中与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为伴、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共存。初升的红日、浩瀚的蓝天、辽阔的绿草地、五彩缤纷的花海是人类感受美的起源。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到:霄汉之间,云霞...
4.3唐宋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4.3.1唐代黄色的地位及色名黄色是古来祥吉之色,可若说是帝王专属之色却有失精准。黄色并非一开始就扮演着帝王之色的角色,真正开始规定黄色只为皇室所有,而禁令臣民使用的是唐朝。自唐以后,黄色逐渐巩固了其高高在上的尊...
摘要中国古代服饰色彩文化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沃土,绚丽多彩的中国颜色因为历代文物的出土而被一一呈现,在世人惊叹折服的同时,也令学者们心驰神往。在众多的中国色彩中,黄色是古今中外意义差别最大的颜色,其自身的信息量及矛盾点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结语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时尚更新频繁,人们的着装极度奢华和开放,这种现象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颁布大量的禁奢法令以限制这一奢侈性消费。本文以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有关服饰的禁奢法令为例,系统研究了禁奢法令与服饰时尚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政府颁布服饰禁...
第5章古代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古人染色是依靠手工的工艺,颜色最后的呈现有其随机性和巧合性,所谓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往往有以昨日所得之色,试之今日而变,以今日所得之色,试之明日而又变者,变不可得而穷[1].和染色一样,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