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

我国每个时期服饰中的黄色配色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36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服饰的黄色探究
    【第一章】我国每个时期服饰中的黄色配色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黄”字考
    【第三章】中国古代黄色染料染色概况
    【4.1  4.2】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3】唐宋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4  4.5】元明清时期黄色的重要性及色名
    【5.1  5.2】先秦与秦汉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3】唐宋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4  5.5】元明清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古代不同朝代黄色配色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色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私的馈赠,人在大自然中与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为伴、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共存。初升的红日、浩瀚的蓝天、辽阔的绿草地、五彩缤纷的花海是人类感受美的起源。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到:"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1]?"《后汉书·舆服志》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毛衣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2]."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模仿大自然的颜色,在原始的审美意识之外还学会了把色彩运用于生存、生活以及政治。赵丰在《草木染的起源》中认为:"生存的需要、宗教的崇拜、对美的追求、等级的标志等各方面的要求,是产生染色的主要原因[3]."假如我们把色彩拟人化,它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双重性质。除去色相、明度、纯度这些自然属性,色彩的社会属性在注重礼法的古代远远要高于其自然属性。中国古代色彩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古代色彩没有至今未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显得繁多庞杂,大部分的出土文物也因时间久远的关系常有褪色,所以记载古人视觉印象的语言就成了研究的重要线索,但是颜色词往往具有模糊性,且关于色彩的记载也零零散散,这更加深了古代色彩的神秘性。而这种神秘性又吸引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竭力揭开这层面纱。

  中国古代配色并无理论依据可循,但在早期的色彩文化中,配色并非是出于原始的审美趣味和单纯的视觉欣赏,更多的是遵循当时的宗教和礼仪。相传"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4]."中国古代帝王的冕服制度皆"玄衣纁裳",郑玄曰:"玄纁者,天地之色[5]."中国古代两国结盟,双方首领需要吸食牲畜的鲜血来表达诚意,这种仪式叫做歃血。歃血用过的器皿会呈外黑内赤之态,于是大禹造漆器就仿其色,涂色为外黑内赤[6].所有的这些早期服饰、漆器中的配色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影子,也是我们祖先高超智慧和创造力的证明。

  黄色在传统的五色系统中为中央之色,位高于四方。说到黄色,我们理所当然的想到皇权与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黄袍加身"就喻示谋取皇权。"飞黄腾达"就是借神话中的黄色飞马来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快。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就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裹起了黄巾。在京剧脸谱中,黄色脸是足智多谋的形象。黄色也是佛教信奉和崇敬的色彩。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黄色有哪些色名?黄色常与哪些颜色搭配?黄色从何时开始代表皇权?哪种黄色代表皇权?这些问题,我们从未系统的研究过。

  爱娃·海勒在《色彩的性格》中用"意义相互矛盾的颜色[1]"来命名黄色,也有人说"黄色是现代色彩意义与传统色彩意义反差最大的颜色[2]".中国古来代表地位和财富的黄色,在西方文化中却代表背叛和嫉妒。而自古被尊崇的黄色在现代文化中常用来形容低俗下流之物。这种在中西文化及古今文化中的差异,使黄色成了一个异常有趣的研究对象。

  基于对中国古代色彩这片神秘土壤的热爱,以及现阶段学术界中传统色彩系统性研究的缺乏,故笔者选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黄色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弥补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尽绵簿之力。

  1.2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色彩学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分界,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从多学科、多元化的角度去研究,但现阶段大部分的研究只从单个层面着手,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现阶段对中国古代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从语言学方面研究古代颜色词;二是从染织工艺层面对古代色貌进行恢复再现;三是对其历史文化的研究一、语言学方面的研究。郭沫若的《金文丛考》[3],唐玄之的《甲骨文所揭示的殷人的光学知识》[4]以及潘峰的《释"黄"》[5]、《释"青"》[6]都对甲骨文中出现的颜色词作了本义上的探讨,其中三位学者的观点分别代表了现学术上对"黄"字本义解释的主要观点。
  
  张清常的《汉语的颜色词(大纲)》[7]以及许嘉璐的《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1]都是以《说文解字》、《尔雅》这类中国古文献中的颜色词为例,统计其中的颜色词,并分析其造词规律及色彩语言的进化过程。骆峰在《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2]中分析了古人给颜色命名的规律以及由单音色彩词发展到双音色彩词的过程,并着重分析了青、赤、黄、白、黑这五类颜色词的演变及其文化根源。

  二、染织工艺层面的研究

  从传统工艺层面实现色彩再现的研究已经很早就有,近几年更因为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而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因此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丰富。

  王越平的《回归自然:植物染料染色设计与工艺》[3]是北京服装学院师生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植物染色的工艺手册,里面涵盖了红类、黄类、紫类等不同色系的不同材料的实验成果,详细的记录了染色的材料、工具、时间、方法,并且列出了不同方法下的色片结果,是一部系统的详细的植物染色工艺教程。

  韩国学者金成熺的《染作江南春水色》[4]是一部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关于传统染色的研究,全书结合了考古资料,文献古籍对古代江南地区的色名、色貌,及色彩的使用情况做了透彻的分析,并进行了色彩再现。孙云嵩的《黄色植物染料及染色》[5]以及赵丰的《草木染的起源》[6]、《〈多能鄙事〉染色法初探》[7]、《中国古代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初探》[8]都是对中国古代植物染色和染料的专门性研究。
  
  吴淑生、田自秉的《中国染织史》[9]与赵翰生的《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10]梳理了中国古代纺织织物的印染技术发展史,其中的印染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染色、染料的权威性资料,是本论文黄色染料部分的主要参考对象。

  三、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

  肖世孟的《先秦色彩研究》[11]是首个中国古代某特定时期内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的色彩研究。从先秦的色名、到色彩文化、再到色彩值的考证,每一项分析都有具体的文献依据,也为古代色彩再现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对本文的启发较大。
  
  
  彭德的《中华五色》[1]以中国五色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历代典籍中的色彩观记载以及出土文物的色彩实例,系统的论述了五色系统的应用及历史。对本文的五色系统部分启发较大。过常宝,张明玲的《色彩文化》[2]是民俗文学里的一部分,包含了色彩文化中的很多方面,涵盖了五行思想、民俗里的色彩文化、饮食里的色彩文化以及古代服饰中的色彩文化。是一部全面的有关色彩文化的着作。

  王文娟的《五行与五色》[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出发,探索了五色与五行以及五色与儒、道、佛家的关系。李杰群的《"黄色"辨》[4]是一个比较简短的小研究,旨在探讨黄色在现代中国演变为低俗色情的原因。上述文献只选取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不足以概况全部。但是古代色彩研究的起步很晚,所以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空缺,特别是特定时间段内的颜色、特定区域内的颜色和某个特定颜色的这类专门性研究,大量的综合性研究只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信息重复,而无法实现突破和创新,所以精、细、透是现今中国古代色彩研究迫切需要的。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考证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黄类色名、地位的演变,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织物上的黄色配色案例,得出黄色在不同时期的使用特点及搭配规律,建立一个中国古代织物中的黄色基本体系。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 5 个:

  1、论述中国古代色彩文化。

  2、探讨"黄"字的本义及其延伸意义。

  3、介绍中国古代传统黄色染料的种类及染色方法。

  4、梳理中国历代黄类颜色词,并分析其地位的演变。

  5、分析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黄色配色案例,总结出不同时期的黄色配色特征。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法

  由于现阶段国内对中国色彩的专门类研究较少,因此一手的文献资料收集成为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特别是历代黄色的色名统计,及出土织物中黄色配色分析都需要查阅大量的古籍文献,比如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经典古籍,各朝代正史中的舆服志部分,以及现阶段出土文物的考古资料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反复考证,以准确无误的综合有用的资料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在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中,现代学者积累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也为本课题的进展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本论文中的古籍、文献、期刊、报纸资料大都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途径中获得,争取做到查询原着,真实可信。

  1.4.2 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各朝代黄色色名的发展情况,总结出黄色在各时期的地位、使用情况以及黄类颜色词的演变历程。通过不同时期下的黄色织物配色对比分析,总结出各个朝代织物上惯用的、流行的黄色配色,也由此得出中国传统色彩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