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我国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探究
【第一章】
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防控力研究绪论
【第二章】
融资担保企业与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第三章】
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企业担保风控能力问卷设计及数据质量分析
【第五章】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关因素模型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
融资担保企业风控能力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
5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使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2.0进行相关的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利用数学模型对于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到相关的内在规律。本文大量借鉴了数学统计方法对于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利用SPSS 22.0软件的统计功能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后使用降维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于整体的数据进行变量的提取和分析,达到降低维度的目的。之后,利用相关性关系对于实验数据和假设结果进行检验,最终进行数据的回归分析。
5.1融资性担保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是经济学数据分析之中较为基础的数据反应方式,其在直观的对反映真实数据的同时对于所得数据的统计学意义进行基本描述,通过平均数、方差和占比等指标对于所得数据进行整体的描述。本文将通过各种方式采集到的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通过软件中的描述性统计功能,对于所得数据的基本情况情况进行分析。
在本文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前,进行了数据的核实与选择,因此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整体较为良好。整体数据的平均值具有一定的波动,但是范围较小,符合担保企业风险不同风险管理效果差异明显的实际情况。同时整体的方差数值较大,说明所采集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波动,也符合不同担保企业管理差异的实质情况,因变量的范围基本在2.5-3.5周围波动,证明现实中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具有一些自身的优势的同时存在一些必然的问题。
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整体的数据位于2.5-3.5的范围之内,说明了整体的受到测试的人员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但是相对来说,很多的变量数值低于3的中间数值,从侧面反映出了担保企业在风险控制的一些方面存在又较为明显的问题。
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数值均在4周围波动,最低的变量也超过了3.5,这意味着在受访者的意识中,担保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并且在风险控制工作的各个方面较为均衡。
5.2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因子分析。
本文首先对于包括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五个方面在内的总计 27 个测度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于五组自变量问卷数据的分析,确认本文研究的对象和调查数据之前的内在联系,为之后的回归分析做铺垫。
首先对于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进行相关的因子分析,得到其自变量测向和因子负载后,分析其方差分布。
对于方差分析表的讨论首先从特征值的情况入手,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差分析方面,我们根据特征值(Initial Eigenvalues)的情况找到公因子,在五个相关的测度之中,只有第一项测度的特征值大于1,而第二项虽然接近但是未能达到1,根据本文的实际研究情况此五项指标均为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的指标,因此本组数据与本文的实际研究背景相符,没有产生第二组的相关因子和数据,符合本文对于风险识别与评估与风险控制能力的相关假设。
其次,对于保后管理与监督进行相关的因子分析,得到其自变量测向和因子负载后,分析其方差分布。
上表中特征值的数值只有第一组超过1,第二组和第三组都是接近但是小于1,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六组数据都与同一因素相关,符合本文之前提出的有关于保后管理和监督的相关假设。
下表是担保业务运行环境方面的自变量的测项目和因子负载,以及方差分析表格。
对于方差分析表的讨论首先从特征值的情况入手,在保后管理与监督的方差分析方面,我们根据特征值(Initial Eigenvalues)的情况找到公因子,在五个相关的测度之中,只有第一项测度的特征值大于1,而第二项虽然接近但是未能达到1,根据本文的实际研究情况此五项指标均为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的指标,因此本组数据与本文的实际研究背景相符,没有产生第二组的相关因子和数据,符合本文对于风险识别与评估与风险控制能力的相关假设。
其次,对于担保业务运行环境进行相关的因子分析,得到其自变量测向和因子负载后,分析其方差分布。
首先,根据方差分析表中特征值的情况,选择特征根大于1的值,我们看到前两个的值大于1,所以析出两个公因子。根据方差贡献,前两个因子能够解释80%以上的变动,符合超出60%-70%的范围。由检测项和因子负载得分表数据可知(由于软件设置,低于0.3情况不被显示):
G组的数据归于第一因子,H组的数据归于第二因子,所有的指标总共被分为两类。根据实际的意义分析,第一指标代表结构强度指标中的开放程度,第二指标代表网络结构。
接下来对因变量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因子分析,本文统计通过两个方向,有效性和协整性两个方面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作为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性和协整性。
从因子分析的角度和现实相结合,很好地体现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情况。以上部分我们完成了对变量数据因子分析中变量的测项、因子负载和方差分析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将对因子做主成分分析。
通过以上的因子得分系数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十个方程,从而建立建立主成分变量,如下表所示:
5.3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相关分析。
本文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了相关的五大自变量和由两个维度构成的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因变量,对于因子得分系数进行总结之后,得出了基于五个自变量维度和两个因变量维度的数据。下面,通过相关性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情况后,进行回归分析。
首先,根据之前分析的结果可以得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五个方面均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具有相关关系,并且关系较为明显,从而验证本文提出假设的在可靠性。虽然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很难进行其之间关系强度的比较和判断,如果需要得到确定的较为精准的相关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相关性关系的检验证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关系,同时也能够得出自变量之前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做过多的探讨。在影响最终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的因素之中,人力资源、保后管理监督等具有较为作用。但是相关性关系无法证明假设中提出的正向相关的关系,虽然通过五个方面的实际内容理解能够得到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本文仍需通过回归分析对于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5.4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本章通过对于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五个方面与风险控制有效性和协整性的回归分析,得到其具体的相关性数据和关系,并通过具体的数值和模型对于其相关关系进行说明和分析。
在最后进行回归系数相关数据展示和回归方程的构建,对于假设进行检验。
在相关性分析中,风险识别与评估因素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有效性和协整性都具有较为显着的关系,因此对于这两个方面分别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下面结果:
通过上图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出,风险识别与评估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尤其在目前的阶段,整体的管理措施相对完善的情况下,风险识别与评估对于风险控制协整性的影响尤为显着。
由于保后管理与监督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其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关系相关性质较弱,因此在通过数据的回归分析之后,通过其数据关系对于保后管理与监督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关系进行解释。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下面结果:
通过回归曲线可以明显看出保后管理与监督和风险控制有效性之间的正向关系,在加强保后管理与监督后,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具有较为显着的提高。但是通过回归分析的数据,保后管理与监督对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质具有较为弱的反向作用。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担保业务运行环境的改善与风险控制整体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质,其与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性相关性相对较弱,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关系较强。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下面结果:
通过回归分析图表可以明显看出,担保业务的运行环境的改善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同时,在相关性关系检验中所确认的关系强弱在回归分析之中也得到了体现,担保业务的运行环境的改善对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而对于担保业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只具有较弱的正向影响。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人力资源与风险控制整体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质,其与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性相关性和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的相关性较为类似。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下面结果:
通过回归分析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人力资源与风险控制有效性有较为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但是对风险控制协整性的影响较弱,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过多的客户经理和风控人员的投入可能会导致整体的内部竞争加剧和运营成本的上升,从而削减了对风险控制协整性的影响。
在相关性分析中,信息的管理与控制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有效性的相关性较弱和但是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都具有较为显着的关系,因此对于这两个方面分别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下面结果:
通过上图的分析可以得出,信息管理与控制对于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有较弱的反向影响,但是对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结合现实情况的考虑,信息管理与控制对于各个部门、人员和制度在执行担保业务过程中的效率和连贯性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对于实际业务的直接影响则较为微小。
在分别对于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五个方面与风险控制有效性和协整性的回归分析和总结之后,能够得到各个自变量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但是,在通过之前的 Person相关性检验的结果可以得知,各个自变量之间和因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需要进行多元的回归分析对于前文所得的结果进行验证和说明,其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以上的表格可以得到对于不同的因变量各个指标的回归系数,从而得到回归方程:
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性=0.105*U1+0.199*U2+0.173*U3+0.186*U4-0.029*U5+2.871 .
风险控制能力的协整性=0.189*U1-0.005*U2+0.351*U3+0.130*U4+0.121*U5+1.515 .
本文得到的有效性和协整性回归方程是对于前文回归分析的总结,同时对于其相互关系也具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比较。
5.5研究结论。
总结上节所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理论分析中假设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先验的,本文认为,融资性担保企业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五大方面的提升有助于对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然而,保后管理与监督只对风险控制有效性正向效应显着,对协整性却不显着;信息管理与控制只对风险管理协整性正向效应显着,对有效性却不显着。
究其原因,在信息管理与控制对风险管理有效性不显着方面,首先,担保审批制度与流程安排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员工的操作意识存在关系,现阶段我国担保企业很少引入定量化的工具对风险进行控制,更多依靠员工主观定性判断,因此制度与流程安排很难直接对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次,在处理突发情况的规范性方面,由于多数担保企业成立时间不长,突发情况的发生较少,从而无法检验突发事件情况处理流程的规范对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性是否产生影响;第三,对于风险控制规定较完善的担保企业,其管理的复杂化削弱了其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相较而言,风险控制规定相对简单的企业容易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因此风险控制活动对风险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性不明显。
在保后管理与监督对协整性不显着方面,首先,保后管理和检查监督对制度执行效率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流畅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而担保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过渡追求,使得很多企业客观上存在“管理”让位于“发展”的现状,为维护客户很多企业主动让渡了“信贷资金管理权”,造成保后管理空位,这样必然影响了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其次,目前企业间担保圈盛行,有的担保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有的担保企业风险识别能力有限,面对担保圈里的企业只做形式上的监督管理,无视担保圈的存在与风险,这势必造成风险的进一步扩大。最后,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金融环境,保后管理和监督人员风险意识不够、管理监督方式不够先进等方面,都会影响保后管理与监督中无法准确识别、评估风险,使得这一活动只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