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
【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
【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
【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
【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
【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
【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
【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
2.1 相关理论
2.1.1 生态设计理论
Van der Ryn 认为:生态设计指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极小的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原理,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从而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及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设计理论内容丰富,在古村落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 2 方面内容。
2.1.1.1 地方性原理
地方性原理是在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使用当地的植物及建筑材料,以突出地方特色为主线的理论依据(俞孔坚等 2001)。古村落是不同时代及不同地域的象征,只有紧扣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的设计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典型古村落,真正达到保证古村落永续发展的目标。古建筑是古村落地方景观的精髓,乡土植物是古村落地域特色的修饰,因此在生态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古建筑保护及修缮工作的原真性,保证植物景观的乡土生态性,由于乡土植物维护成本低,抗逆性强,成为古村落自然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1.1.2 保护与节约自然成本
生态设计除了要保证生物多样性之外,还要求对可再生自然资源(如森林、土地、动植物和水资源等)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得保护并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古村落的主体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今后景区规划中尽量减少对古建筑的开发,保证古建筑本体的完整性。同时应减少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并适当提高其使用效率。
2.1.2 古村落本体保护理论
古建筑是构成古村落的核心本体,对于古建筑本体的保护首要原则是要保证其历史的原真性,除了一些抢救性保护工作必须采取的工程措施之外,基本不对古建筑本体进行不可逆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国外对本体保护的基本措施有 2 种:(1)现状展示保护,这种主要针对建筑、土木和石质等承载力强的遗址。其保护形式又分为 4 类,围栏保护展示、博物馆展示、古树保护展示、保护厅棚展示。古建筑的围栏保护一般用于古民居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房间入口处、年代久远的古树周边;博物馆展示一般针对遗留下来的文物(账本、衣服等)。(2)加固和复原保护,采取物理或化学措施对古建筑进行加固。对古建筑的某部分经过研究之后,充分明确其建筑构造、原始技术及原始材料,并且在不对古建筑构成不可逆性破坏的前提下,进行原貌展示和部分修复。同时,要求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具有可识别性。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正常使用能源的需求,它需要协调处理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强度,以避免出现以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社会经济的局面(于润冰等 2011)。可持续发展包括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及多维发展五方面内容(李龙熙 2005),并以发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评定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好坏,以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对于古村落的可持续开发主要体现在 3 方面:(1)保证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开发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保护环境的生态性和景观的完整性为前提,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当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矛盾时,生态开发必须服从生态保护的需求。(2)保证古村落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古村落的建设规划必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并对近期的建设工作制定合理的部署和安排,需要保证古村落景区的承载能力、环境容量及规模容量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建设规划(刘婧 2006)。(3)保证古村落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只有在古村落旅游业经营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才能充分发挥村落规划建设的调控管理作用,才能确保古村落的永续发展。
2.1.4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态、保护与开发、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达到“人地共生”的状态(王军等 1999)。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在保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在进入 80 年代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与日俱增,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也进入关键阶段,通过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来改善或避免人类对自然界造成的损害。
2.1.3.1 保证古村落规划建设的生态原则
在规划理念上,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提倡以生态为基础,以自然美为前提,在尊重自然地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组合(规划设计),将生态理论与环境理论相结合,最终实现景区的生态、景观、实用多重功能(饶世权等 2011)。在规划出发点上,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在规划过程起到调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以社会效益为导向,力求保障景区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邱彭华 2004)。
2.1.3.2 改善古村落的水土流失现象
部分古村落面对复杂的地形免不了会发生水土流失等的自然灾害,而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可通过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来解决这一现象。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坡耕地-草地-耕地”及“梯田-草地-林地”两种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好的养分保持和水体保持效果(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且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傅伯杰 1995)。如本文的党家村古村落两面环塬,东西两侧均为地势不平坦的山地形,因而可在某些区域采用上述的土地利用结构改善水土流失及提高景观效果。
2.1.5 共生理论共生理论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运用共生将会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优化转向,进而实现共存者的“双赢”或“多赢”(纪金雄 2011)。
2.1.1.1 共生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钟俊(2001)、吴世辉(2008)分别用“共生理论”来进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旅游共生的主要表现形式。吴泓等(2004)、陈学强等(2009)等研究了区域旅游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关系,并建议应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研究,形成丰富统一的旅游线路。王凯(2004)、王维艳等(2007)也提出旅游开发过程的“边界共生”,实现整合跨界景区的旅游资源。而只有宋瑞(2003)、杨桂华(2005)用共生理论来研究单一旅游景点利益主体的研究,调整旅游地相关利益者如何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其利益关系者包括当地居民、当地政府、股份公司、旅游者 4 方面群体。
2.1.1.2 共生理论在单一旅游景区的应用
单一古村落的旅游经营模式需要用共生理来指导应如何调节各个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会产生共生冲突,主要体现当地居民与其他三者之间:一,当地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共生冲突,因居民要求改善环境的要求得不到解决及主体地位被忽视,导致当地居民对政府产生抵触情绪;二,当地居民与股份公司的共生冲突,因股份公司为旅游事业的最大受益者,但给居民的补偿不能得到他们的满足,使其收益得不到保障;三,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共生冲突,首先是居住者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并已经对原始的生活状态加以改变,而游客追求原生态的环境和居住原始方式;其次,游客的参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生活。
2.2 古村落景观规划的技术探讨
2.2.1 地域特色表达的技术探讨
地域特色是保证古村落屹立不倒的支柱,是塑造特色古村落的基本保障。游客对于古村落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只有深入了解古村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地的民俗礼仪,才能准备把握当地地域特色的精髓,才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知古村落的与众不同,才能塑造出满足人们对特色人文景观的追求。
2.2.1.1 运用景观节点展现地域特色
古村落内的景观节点是重要的历史遗留物,它们本身就是古村落的地域特色标志,代表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此类景点的景观营造过程中,通过提取古村落整体的元素符号并将其融入到相应的节点中,进而深化景观节点的地域特征(赵晗 2009)。比如,在此次规划的党家村是以明清风格为主,村落内的景观节点包含各类广场、建筑物及景观小品,可在其周围融入以明清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元素,渲染古村落特色的景观氛围。
2.2.1.2 运用环境氛围渲染地域特色
古村落地域特色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环境氛围进行表现,可通过复活“历史记忆”,营造“情感场所”,再现古村落原始的生活风貌(牛丹丹 2012)。在设计时,打造游客体验性购物场所,让游客感受古村落原始氛围、体验风味小吃及购买特色旅游纪念品等。在此类区域配置年代感较强的魔石、古钟,同时穿插地域特色表演、展览和游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村落的乡村氛围。
2.2.1.3 运用植物景观表达地域特色
用植物来表达古村落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植物的乡土性及寓意性两方面。一方面多选择乡土植物,它们代表了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不仅可以突出古村落的乡村氛围,而且为其植物造景提供广阔的地域资源。如,关中地区的古村落可多选择“椿榆楸槐”
四大乡村树种,更加突出关中民居的植被特色。另一方面选择具有特殊寓意的树种,表现一定的文化艺术特质,如,忌讳门前栽桑,屋后种柳;桑与丧同音,预示家庭不吉利;柳与流同音,有金钱流出之嫌。院落中可选择石榴,象征家庭多子多福;在一些官商家庭多种植槐、竹、牡丹、石榴等象征正直、富贵、多福、长寿之意的植物;书香门弟家庭多用梅花、竹子等象征清高气节的植物,体现文人高洁、隐逸的追求(蔡青 2012);百姓家庭多种植象征家庭和睦的椿树、海棠、桃等。
2.2.2 保护与开发的技术探讨
2.2.2.1 合理划定保护分区,建立保护核心区
古村落保护工作需要分区进行,即在古村落整体范围的基础上划定不同的保护区,形成保护和开发强度不等的区域。确保古建筑所在的区域以保护为主,形成保护核心区,以此作为此区域的规划依据,并对该区域的历史遗迹进行建档管理,严格执行保护制度。
游客管理区以“开发为主、保护兼顾”的原则进行规划,开发建设尽量依托于古村落的整体风格,避免出现整理风格偏离的现象。在两者之间可适当放宽对历史文化景观不明显的保护行为,形成两个区域的缓冲带。
2.2.2.2“保护制约开发,开发促进保护”的和谐发展模式
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带动并促进古村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持续的发展氛围可保证古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及修缮资金来源的充足。把握古村落开发的力度,以保护胃基准,开发为辅助,结合古村落当地情况制定出长远可行的旅游开发方针。过度的商业开发会给古村落历史遗迹、原住民生活及传统文化带来较大的伤害,影响村落的永续发展。
但是如果缺乏旅游开发支撑的古村落,只凭借自身发展维持古建修复、居民经济水平提高,知名度提高等存在极大困难。只有采用“保护制约开发,开发促进保护”和谐的发展模式,才能保证古村落长期稳定的发展。
2.2.2.3 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古村落久远的历史为古树存在提供了先天条件,古村落的古树名木建档并全面掌握古树名木的资源生长及分布状况对于丰富我国古树资源具有关键作用。古村落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制定地方古树的保护制度,将古树的保护划分到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管理和养护,划定古树的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标识牌,时刻关注古树的长势状况,实行动态监管的保护政策(高珊 2008)。
2.2.2.4 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开发
在兼顾古村落的保护的同时还需提高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达到顺应游客的心理和旅游市场开展的目的。在尊重原有住户的权益的基础上,对古村落景观现状、地方文化、传统民俗进行合理的开发(孟明浩 2008)。根据古村落旅游地的自身优势及游客的心理需求,可以从不同方面规划建成古村落的旅游模式,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主题文化等。如,从休闲度假的旅游模式来看,古村落淳朴的乡土民风,秀丽的田园山水及舒适安逸的生活氛围,这是长期生活在快节奏城市的人们追求的好去处,能够满足游客舒缓身心,休憩疗养的目的。
2.2.3 古村落原真性恢复、修复、提高的技术探讨
古村落的原真性保持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是历史情景的再现,是传承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精髓。从古村落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恢复村落的原真性工作亟待进行,同时,还需根据村落破坏的程度不同,针对性地提出景观的“恢复、修复、提高”相结合的举措并施。
2.2.3.1 古村落原真性的恢复
古村落的景观恢复必须依赖不同时期村落的面貌以及各种环境调查研究的真实状况,才可将古村落恢复到原有的自发态下的生态村容村貌。主要通过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乡村风貌等采取相应的恢复工作,从而实现党家村原真风貌的历史回归感。古村落的恢复对象多为古建筑物、公共设施、民俗风情、建筑周边的绿化形式,能够全面地从整体上实现古村落的历史还原。
2.2.3.2 古村落原真性的修复
各个古村落的发展进程不同,部分古村落遭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只有对人工雕琢痕迹较严重的区域进行修复工作能保证它更长久的发展。古村落的环境修复针对因人为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不和谐的景观建设。修复工作需要严格确定村落需要修复的内容和目标,争取做到原真、美丽、和谐的修复效果。
2.2.3.2 古村落原真性的提高
原真性的提高是在遵从并保护古村落地域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的改善工作。对于古村落景区的提高必须要建立在景区原真性的基础上,在此,多体现在绿化建设、旅游表演及展示、特色纪念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内容。如在庭院绿化中利用乡土植物进行边界化栽植,不仅可以增加绿量,还可形成与古村落相协调的绿化环境;旅游表演及展示是指通过景区规划形成民俗演绎大舞台、戏剧演奏班等,一方面可延续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还可提升古村落民俗风情的原真性。
2.3 古村落规划案例分析
2.3.1 陕西葛牌镇古村落整体规划
葛牌镇位于陕西关中的蓝田县,它四周环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盛夏气温较低,是理想的避暑度假胜地。葛牌镇共包含东沟、西沟、葛牌沟等 30 个行政村,近年来,它致力于旅游事业的发展,主要以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为主题,整体的规划思路主要集中 4 方面:一,拉大骨架,提高游览容量;二,提升形象,打造亮点;三,深挖文化,塑造特色;四,项目带动,盘活资产。以“保护为主、求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葛牌古镇的规划指导思想;坚持保护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原则,坚持复还葛牌古镇的实际历史情形,达到文物本体的连续性原则(武艳蓉 2013)。在上述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葛牌古镇划定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对其实行分区保护政策。重点保护区规定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一般保护区允许见证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展示的项目建设;建设控制地带严禁建设带污染性质的项目,对遗迹环境构成不良影响的,应考虑拆建或改建。此古镇采用分区规划策略,这对本次党家村古村落的景观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2.3.2 鄂西张高古寨景观规划
在此仅对鄂西张高古寨的核心区景观规划进行分析,根据核心区场地特点和功能,将其分为接待管理、风情体验和吊脚楼三区。接待管理区与外界紧密相连,主要起到集散游人的主要功能,整个区域设有停车场、寨门、如意湖、土家院落、农耕广场、情景剧场、土家美食街等,它们一定程度上可突出当地的地域特色;风情体验区主要通过原真性场地的建设,以突出地域特色为目的,此区域是动静活动的过渡区域,以展示土家民俗风情和古盐道文化为主要功能,为游客体验提价风情、感知古盐道文化、参与土家手工艺制品制作过程提供场所,其中融入一些代表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技术结晶“西兰卡普”等元素,同时延续土家文化的象征元素背篓,形成一条背篓街,其中融入有关背篓的小品、水车等传统元素;吊脚人家环境得天独厚,建筑极富土家特色,此区域主要以住宿为主,针对游览、度假、自驾等游客解决住宿问题,同时还规划有古盐街,其中路融入了古盐道符号,如背篓、扁担、打杵等小品(张少锦 2012)。鄂西张高古镇注重地域元素及历史文化的渲染,对于古村落原始风貌的恢复及氛围的营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策略对于本次研究规划思路的建立非常重要。
21世纪是一个注重民族文化的时代,旅游也渐渐成为一种大众时尚,并在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旅游不再是简单的走在路上看风景,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思想的陶冶。看着景物,我们会联想到它的历史,它蕴含的文化,对现在的影响。这便是21世纪旅游的真正意义。从...
第七章结语与讨论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及旅游开发研究是陕西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及韩城市大力发展地区旅游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古村落基本理论及党家村古村落现状的研究,分析党家村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以打...
1、共生理论的涵义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97年首先提出,是指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一种生物...
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党家村古村落名扬国内外,受到国外友人的高度赞誉,并有元明清三朝建筑耀高堡,欧亚美百国专家赞古村.近些年来,党家村的旅游业发展渐渐成熟,据1995~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党家村供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王帆等2009),成...
针对抚州市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现状和经验,总结分析了抚州市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对策。主要包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把村民的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保护与修复方案,实行分类保护和开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把古村落保护开...
桂北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采用规划整治的方式,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着力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旅游产业开发;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发展纲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第4章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分析草原景观,即草原植被与其生境的地理因素组成的生态环境综合体,它是草原旅游资源的基础和核心。草原旅游景观是草原旅游发展的载体,只有草原旅游景观完整、稳定,草原旅游才会健康发展。旅游区的景观...
随着中国旅游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文化旅游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旅游产业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一、共生理论内涵及应用共生(Symbiosis)是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的概念,经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大家熟知的共生理论。共生的三要素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生指的就是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不是共生...
摘要陕西党家村古村落始建于公元1331年,拥有近700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北方传统古村落。自1992年日本建筑界着名学者青木正夫的《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农村集落》一书正式出版之后,党家村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于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