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生理论内涵及应用
共生 (Symbiosis)是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的概念,经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大家熟知的共生理论。共生的三要素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生指的就是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不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恶性竞争和相互排斥,而是在竞争合作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支撑、相互发展和共同生活的关系。对于共生理论的运用,主要是对共生关系的分析,从而建立共生机制。
随着对共生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对旅游的共生研究也成为了学者的研究焦点,我国旅游学者对共生理论的应用案例:王东红[2]、陈惠敏等[3]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地区旅游的各资源要素的整合开发研究;在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冲突问题上,纪金雄[4] 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旅游地利益协调机制研究;面对逐渐增强的区域间旅游发展合作和竞争的趋势,张健华[5]、曾艳芳和梁海燕[6]、吴泓和顾朝林[7]、苏章全等[8]分别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闽台旅游合作机制、闽台旅游产业的区域旅游竞合、淮海经济区、滇西北旅游区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上,丁艳平和李向农[9]引入共生理论对西部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了一番探讨。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是进行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地利益协调、旅游企业集聚及区域旅游竞合等方面的共生研究,对共生理论在乡村旅游综合体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而乡村旅游综合体正是多产业、多元化的融合,旨在通过各主体的竞争与合作,达到资源和利益的共生,实现共赢,符合共生的理念。因此,本文尝试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中引入共生理论。
二、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共生机制分析
(一)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关系即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三个基础条件。
一是共生单元之间存在质参量兼容性,使共生单元存在共同期许。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的集聚与融合体,正是由于各类共生单元的共同期许才能形成。首先它是一个利益的共生体,当地政府看好乡村旅游综合体在发展中的强大关联带动作用,希望借助它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当地的社会影响力;相关企业和合作组织希望把这块蛋糕做大,通过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形成一条龙式的服务,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形成规模效应,带来经济收益;村委会希望通过发展综合体,带动畲族村落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畲族村民将之视为增加就业机会、商业机会,提高收入,改善自己和后代生活的有效途径。其次,它还是一个资源的共生体,畲族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结合,形成了畲族村落独特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畲族乡村生态景观、畲族乡村环境、畲族乡村建筑、畲族乡村文化、畲族乡村农事等自然、社会、人文资源都是这个共生体的单独共生单元,通过畲族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能在旅游市场开拓中达到更大效益。
二是共生单元之间存在某种共生界面,使其具有某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本身就是最好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可以进行旅游客流、旅游资源配置要素、交通网络、旅游市场、信息来源等时空上的联系。
三是共生单元之间能通过共生界面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可以由共生单元内在联系的亲近度、同质度或关联度决定。在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这一共生界面内,利益主体间存在共同的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能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首先从共生单元资源单体看,存在同质度与关联度。畲族村落旅游资源既有乡村旅游资源的共同性,又有畲族村落文化的独特性。资源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互补的可能,畲族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开发,进行资源融合打造,能在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这一共生界面进行融合发展,相互合作。其次,共生利益单元间也存在着关联度,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过程中,要通过当地政府、相关企业、合作组织、村委会、畲族村民的有机组合,进行协同和合作,来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从以上三个条件的分析可知,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共生单元之间能构成共生关系,为促进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要建立起更稳定、互惠的共生机制。
(二)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共生机制建立共生机制由环境诱导机制、共生动力机制和共生阻尼机制构成,他们共同决定着共生单元的演化方向。
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共生机制的建立要深化环境诱导机制、强化共生动力机制、弱化共生阻尼机制,推动共生模式的推进,促进各共生单元的合作发展,并最终形成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的模式。
1.深化环境诱导机制
外在环境的诱导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市场催化。政府在前期应提供一些支持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由政府牵头,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二是为旅游相关企业提供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协助本地经营业主拓宽融资方式和渠道。中后期发展中,政府则主要起协调和监督作用,可成立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管理机构,制定和健全协调机制,培育市场主体,为企业业主、村委会、畲族村民、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地旅游发展公司等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保障的组织保障。
市场催化则主要通过相关企业和合作组织的推动作用来实现,他们应尽量吸纳当地居民就业,在综合体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上,优先考虑雇佣当地居民,并可适当的在居民经营农家乐、开发旅游购物等方面提供引导和帮助。
2.强化共生动力机制
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共生体,利益主体间因共同的期许和利益诉求,有着强劲共生动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共生机制,要树立起利益主体间的共生意识,形成客源、交通网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进一步共生发展,进行整体营销,共塑品牌;构建起共生互补网络,共享客源市场;优势叠加,以整体的吸引力引导游客来进行一条龙式体验,增强整体品牌实力,减少对外促销的费用,进一步减低经营成本,推动共生模式的发展。
3.弱化共生阻尼机制
在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阻碍发展的因素,这会削弱共生机制的建立。在畲族村落发展中,大都面临着这些困境: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资源整合和设计,吸引力不足;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发展资金来源有限;旅游开发、服务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这些阻碍了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因此要建立起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对称互惠合作共生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成立综合管理机构;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协助企业融资、发展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进行产业规划,建立并完善产业发展体系,结合畲族特色进行乡村旅游综合体产业开发等,通过弱化共生阻尼机制,促进共生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全国悄然兴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凭借其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
0、引言自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显著。但...
一、引言作为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甚是丰富多彩,其中的民俗文化更是积聚了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应该来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旅游业中的新兴旅游形式-乡村...
古村落一般是指有幸保存下来、并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古代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我国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古村落乡...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旅游趋势。根据国内外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从旅游形态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的特色农家乐休闲游;二是乡村农业观...
1、共生理论的涵义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97年首先提出,是指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一种生物...
一般认为,京郊农村旅游业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京郊农业旅游取得长足的迅猛发展,呈现了覆盖范围广、类型丰富多样、从业人口多等特点。据北京市旅游局统计,2013年北京市农业观光园1299个,总收入27.4亿元,增长1.8%....
题目:海口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路径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相关概念和理论(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功能1.乡村旅游概念2.乡村旅游的基本功能(1)对旅游者的功能(2)对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1.形象与旅游形象2.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概况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使旅游者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能够满足旅游者求异、求知、求根等需求并能产生经济效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进入轨道,但是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规划开发、营销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阐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梳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文献,为乡村旅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