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外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和旅游理论研究的深入,当前旅游已经被定义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受到业界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旅游中期望得到文化方面的熏陶,满足文化消费需求。我国国内消费者素质的提升、旅游动机和需求的改变,都使得当前国内文化旅游成为发展潮流,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有众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各地区各类文化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为当前旅游市场注入了无限活力。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众多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有“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但是在资源开发和市场化方面还不够成熟规范。笔者从创意旅游视角入手,探究如何做好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
1创意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构建新的旅游产业链条。创意旅游的出现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因素的融入,二是现代人生活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比起传统旅游模式,创意旅游有多个显着特点,分别是资源的多维整合、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引领消费潮流、延伸拓展产业链等。创意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无数消费者,原因就在于它十分重视将创意产业中的新思维应用到产品开发与创造中,通过应用新思维着眼于未来创造文化遗产,为消费者带来新颖的体验和感受。对于创意旅游而言,创意是根本立足点。创意旅游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还不甚成熟,部分学者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提出创意旅游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模式,也有学者从旅游体验角度提出了创意旅游是以旅游地点和游客创意性互动为核心要素的新旅游产品,这些研究结果无疑说明创意旅游对当前旅游行业发展而言意味着活力的注入。创意旅游核心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中文化创意元素的融入是典型特征,它对改善国内当前混乱的旅游市场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有许多知名的创意旅游实践,比如张家界推出的创意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印象张家界》《烟雨张家界》《魅力张家界》《梦幻张家界》和《西兰卡普》等,将张家界旅游文化进行综合开发,打造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山水人文景区,尤其是《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对传统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以高山奇峰为舞台背景,以山涧峡谷为表演舞台的山水实景演出,汲取世界丰富的音乐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辅之以现代高科技的舞台特效技术,成就了山水张家界的美名。这与国内张艺谋导演创意团队创作的广西《印象·刘三姐》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旅游资源的新创意开发。创意旅游的最关键核心是创意,文化创意不是闭门造车的工作,需要以多样化且优质的文化素材为基础,根植于景区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产物才能够有蓬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以山西古建筑为例,其丰富多样的古建筑文化资源可为创意旅游提供多样文化素材,从创意入手发掘这些古建筑资源背后更广阔的市场潜力,为国内旅游者带来多样化体验与享受。
2山西古建筑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以古建筑为主的目前有六大精品板块,分别集中在文庙、乔家大院、晋祠、平遥古城、五台山、大同云冈石窟等,这些旅游资源区域性强,方便游客旅游参观,但是在资源二次开发方面却创意欠佳,导致游客参与积极性低,体验收获少,旅游质量和消费体验下降,直接影响到这些古建筑资源的吸引力。所以,应用创意旅游视角对这些古建筑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将是改变这些局面的关键。在创意旅游开发基础上,要先明确当前古建筑旅游市场的情况,着眼于发展条件的优劣与利弊,才能在后续创意开发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文化魅力,吸引广大旅游者前来体验。
从资源分布情况来看,以文庙、乔家大院、大同、五台山等为主的古建筑群区域旅游资源虽然整体分布较为集中,但是各个景点都存在着单体规模小、来往交通不便等劣势,尤其是古建筑资源与交通便利优势的错位导致吸引力降低,且不少景点在综合资源开发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缺乏创意,导致旅程枯燥,仅有常见的旅游消费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很难令人满意。尤其是古建筑本身就历史悠久,破败损毁严重,不少景区在维修保护方面投入较低,进一步影响消费者文化旅游体验。
从旅游文化体验方面来看,古建筑文化旅游的关键在于体味其背后的人文底蕴和艺术底蕴,欣赏专业性较强,涉及到文物、雕塑、绘画、历史、建筑、宗教等各个层面,如果游客缺乏专业知识就只能依靠导游解说来体会古建筑背后的人文与艺术色彩,但是目前旅游从业者多数知识水平较低,解说质量欠佳,无法全方位地带给游客充实的人文欣赏感悟,所以根本无法满足游客高质量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导致吸引力进一步下降,也制约了古建筑本身文化传播、欣赏、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体现不出古建筑文化的魅力色彩。
从旅游资源开发角度来看,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不合理、力度差是影响山西古建筑旅游的重要问题。古建筑本身既作为旅游资源而存在也作为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山西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民俗演出、地方曲艺、民间手工艺、宗教仪式、节庆活动等都与古建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综合资源市场开发中,旅游产品完全体现不出高度精细化、创意化,游客只能自行寻找当地文化旅游趣味,缺乏专业综合旅游链条的联接与引导,资源市场化开发程度低,对于游客而言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旅游消费。
从景区软硬件建设角度来看,古建筑本身作为旅游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即硬件开发建设方面受限,比如在景区推行信息化管理、应用高科技服务游客等都可能会对古建筑资源带来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基于实际合理开发,既能够满足景区管理需求、消费需求,又要能够完好保护古建筑资源。
但是目前不少景区在这方面建设工作有盲目、不合理、乱规划等现象,不仅影响游客承载量,影响消费体验,还出现了管理混乱、职权不明等情况,削弱了景区吸引力。针对这种情况,做好硬件软件建设合理合规,满足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旅游资源,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够真正实现古建筑资源的优质利用与开发。
3创意旅游与山西古建筑资源开发的结合探究
将创意旅游与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开发相融合,需要在深入分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应用创意旅游的优势开发新热点,引领旅游消费潮流,延伸拓展产业链,刺激潜在需求,以达到高效开发利用资源重新唤起市场活力的目标,将山西古建筑文化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开发与创意旅游的结合可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尝试。
首先可充分利用古建筑景区资源与非核心保护建筑构建博物馆,也可参考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将实景舞台剧与古建筑博物馆巧妙结合,根据文化背景和故事传说等打造新的创意看点。将古建筑资源打造成为特殊的实体文化博物馆,将本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与之结合,能够让游客在短时间内收获更多的古建筑文化体验与欣赏。博物馆打造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同时配备高素质的解说员,以带给游客全方位的文化旅游体验。实景舞台剧可参考张家界景区的尝试,将古建筑实景与周边文化传说、神话故事等巧妙结合,利用高科技、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尽情展现民俗文化。比如山西平遥古城的《一把酸枣》就是又一次强势的文化创意实践尝试,成功打造了具有吸引力与号召力的文化品牌,山西省的“二人台”“数来宝”等也可作为多样化表演形式融入实景演出,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其次要着重在创意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创意旅游的关键核心是创意。创意并非凭空生成,需要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特色和潜力进行针对性开发。比如山西古建筑资源与当地多种民间手艺绝活的搭配销售,如平遥漆器、忻州面塑、祁县玻璃器、剪纸艺术、太谷花灯等,都可以作为创意素材,在明确文化开发导向、主题定位、内容组织与形象设计等基础上展开规划探讨。在具体创意切入点方面,可以古建筑的文化传说、历史典故、山水美景、休闲养生、民俗风情等为创意开发基础,吸引游客兴趣,打造出一条完整的多元化文化创意产业链,通过加强古建筑旅游资源与周边资源产业链联合开发,形成颇具创意的新旅游产品与线路,给游客带来难忘的文化体验。
再次是在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积极探索,融合创意旅游精神和特点,积极展现古建筑文化魅力,彰显吸引力。古建筑的创意旅游开发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考虑到古建筑本身的特殊性,可着重以历史文化为导向,以历史胜迹、文学艺术、宗教文化、文物艺术、民俗风情等为主题来创意设计具有文化品味和艺术氛围的旅游项目,以展现这些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与艺术性。古建筑作为承载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宝贵资源,根据不同建筑特点进行建筑审美鉴赏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怡情养生、民族精神传承等,可实现资源的二度潜力开发。比如建筑审美鉴赏方面,可根据建筑风格不同有针对性地发掘审美要素并进行审美引导。山西古建筑景点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审美较高,除去晋商大院之外,多数古建筑群落面积并不大,游程较短,建筑也多以匾额、楹联、刻石、雕塑为主,因此着重开发审美鉴赏功能和历史资源文化传承功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的知识欲求,对艺术熏陶的向往,从中获得身与心的双重享受。同时还可积极利用景区资源自身优势、区位条件进行针对性特色重点开发,比如文庙,全方位开发、重点开发、特色开发、保护性开发等多管齐下,将全部有价值资源高效率利用起来的同时,做好基建改善工作,彰显景区特色,积极开发配套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通过多渠道、多元化融资等吸收先进创意,打造精品旅游体验。在改善交通食宿等基础上精心打造高品位资源,在保护性基础上开发,延长景区资源寿命,与其他旅游线路、景区资源相配合,弥补自身发展劣势。
总之,创意旅游作为一种崭新的旅游方式,为当前旅游市场资源潜力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全球范围内,创意旅游与传统旅游的结合开发出了越来越多新颖的旅游产品。对于国内旅游而言,发挥创意旅游优势,带动传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创意开发,将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将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
参考文献:
[1]潘长宏,张勇,王寅。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扬州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8)。
[2]何彤慧,闫颖慧,张媛。宁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定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5)。
[3]刘长英。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17)。
[4]傅生生,郑渊。四堡雕版印刷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韩光明。基于海西经济区建设的福建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市场论坛,2010,(4)。
[6]邝金丽。基于竞争力提升的文化旅游开发[J].江苏商论,2010,(10)。
[7]王林。创新:民俗文化旅游整合开发的原动力---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8]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