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乡村旅游因其乡村区域的神秘性、特色的文化和地理特征而对旅游者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的环城游憩带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些研究关注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一些研究关注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也有研究关注个别城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特定问题,但鲜有研究针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和突破的关键性要素,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受到乡村旅游活动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环城游憩带特殊的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因而系统地识别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已成为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研问题之一。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研读和梳理,识别影响环城游憩带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题项,为后继开展二者之间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学者吴必虎教授于 2001 年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的概念,环城游憩带即指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以城市居民为主并包括少量外来旅游者参与的游憩活动和支持这种活动的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李志飞、郭鲁芳遵循吴必虎的观点,将环城游憩带界定为“城市周边一定距离上形成的旅游活动频繁发生地带”,“以城市郊区和城际生态交错区、特定区域合围为主要目的地,以提供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出游、休憩的新型场所”。
中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分析了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从居民出游选择的角度,认为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经济收入还不足以支撑长距离、多目的地或长滞留时间的出游方式,居民在目的地选择的过程中追求旅游成本最小化和旅游效用最大化,在满足出行阈值的原则下,城市居民旅游需求频繁指向环城游憩带;也有研究从旅游目的地供给的角度,认为城市郊区以资源、客源、区位和设施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去观光、度假和休闲;一些研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认为旅游成本与土地租金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环城游憩带区位的主要力量,而游憩需求、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是影响环城游憩带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研究从休闲产业的角度对环城游憩带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影响中国环城游憩带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旅游需求因素和旅游供给因素,其中需求因素包括旅游成本、旅游效用、居民反复出游 ;旅游供给因素包括投资成本、开发成本、资源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其中级差地租形成了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的外驱动力作用;李连璞则从“时空缩减”视角分析环城游憩带的旅游发展,认为客源市场的准确预测和在更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对旅游地进行竞争力分析是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2、 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农业对乡村地区贡献的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地区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的。单因素分析主要体现在一些研究关注某一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但部分研究却得到了相悖的研究结论。如有的研究认为乡村性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源动力。Richard 的研究却显示了不能以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依托,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乡村性。一些研究认为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合作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 Leeuwis 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了政府参与乡村旅游并不能带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政府和政府控股的旅游企业是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政府参与也是导致南非一些乡村旅游地衰退的主要因素。鉴于单因素分析的局限性,一些学者尝试采用多因素分析,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某个因素单独驱动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达到的一种平衡,而建立这种平衡的前提是科学的识别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如 Derek 以欧洲东南部乡村旅游为例识别出影响欧洲乡村旅游发展的6个因素。William以北美为例,识别出北美乡村旅游发展的十个影响因素,Suzanne 采用焦点小组的调研方法,识别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十个关键因素。Byeong 以韩国乡村旅游为例,将识别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 17 个因素划分为四个维度来进行解析。
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结果如表 1 所示。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视角、方法、地点的不同,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国内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程遂营、卢杨和唐召英等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针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叶红、胡文海和郑凤萍分别以四川、安徽和黑龙江的乡村旅游为例,分析了影响上述特定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林源源则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分析来识别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如表 2 所示。
3、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环城游憩带和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并不完善,尚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1)从研究内容上看,缺乏对影响因素的系统识别和各因素之间作用机理分析
国外学者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大多数是针对某一特定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缺乏从地理空间的维度对特定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导致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适性。国内学者有关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大量研究多为现象或案例研究,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未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立足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针对性较强,对共性和一般规律性的研究较少,前瞻性较差。同时,国内外相关研究均停留在影响因素的识别阶段,缺少对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
(2)从研究方法上看,鲜有研究采用定量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
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或焦点小组的方法,其识别的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借鉴性。国内学者多通过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识别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国外研究相比,对乡村旅目的地影响因素的系统梳理还非常欠缺,缺乏实证分析。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的运用很少,缺少定量数据的支撑,很难保证识别的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完整性、可适性和科学性。
4、 研究展望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未来环城游憩带和乡村旅游的研究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4.1 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理论研究
环城游憩带受其环绕的城市规模、辐射力、交通便捷性、旅游景区布局等因素的限制而导致处于这个特殊地理空间的乡村旅游地具有其发展的独特卖点。由于环城游憩带型旅游区的旅游是通过各个存在其上的旅游点竞合发展而形成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应该开展什么样的旅游活动,如何进行客源市场开发,乡村旅游地实现竞和发展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等等,对以上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揭示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发展特征,以补充环城游憩带与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拓展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同时针对中国特色环城游憩带地理空间上的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是对国际旅游地理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4.2 科学识别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
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不仅具有广义的乡村旅游特色,同时也受其所处的环城游憩带旅游空间的影响。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并不完全适应于中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而目前中国尚缺少对这一特定地理空间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识别。因而迫切需要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结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采用规范的实证研究,对中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识别。
4.3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模型
依托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种模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索各个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控机理,求解协调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目的地管理和同一环城游憩带内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竞合等问题的均衡点 ;并运用模型定量的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推动整个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全国悄然兴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凭借其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
0、引言自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显著。但...
一、引言作为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甚是丰富多彩,其中的民俗文化更是积聚了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应该来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旅游业中的新兴旅游形式-乡村...
古村落一般是指有幸保存下来、并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古代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我国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古村落乡...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旅游趋势。根据国内外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从旅游形态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的特色农家乐休闲游;二是乡村农业观...
1、共生理论的涵义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97年首先提出,是指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一种生物...
一般认为,京郊农村旅游业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京郊农业旅游取得长足的迅猛发展,呈现了覆盖范围广、类型丰富多样、从业人口多等特点。据北京市旅游局统计,2013年北京市农业观光园1299个,总收入27.4亿元,增长1.8%....
题目:海口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路径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相关概念和理论(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功能1.乡村旅游概念2.乡村旅游的基本功能(1)对旅游者的功能(2)对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1.形象与旅游形象2.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概况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使旅游者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能够满足旅游者求异、求知、求根等需求并能产生经济效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进入轨道,但是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规划开发、营销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阐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梳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文献,为乡村旅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