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

旅游扶贫对当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探析

来源:青岛大学 作者:张筱璇
发布于:2020-12-09 共6409字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矛盾发生深刻转变,国家和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民的幸福感。202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之年,旅游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脱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居民主观幸福感日益成为衡量旅游扶贫效益的综合性指标之一,更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旅游扶贫村山东省临沂市地方镇赵家庄村和淄博市池上镇聂家峪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访谈方法,探究当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并对未来居民主观幸福感提升提出相应策略,以期对旅游扶贫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旅游扶贫对当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探析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因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呈现差异。两案例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得分均值 4.015 分。其中,聂家峪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单项目自陈得分为 4.24 分,赵家庄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单项目自陈得分为 3.79 分。研究发现,两地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2)居民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差异具有较强相关性。旅游扶贫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了女性社会参与度和话语权,导致本地女性居民主观幸福感稍高于男性居民。从年龄结构看,42-51 岁居民因承担更多的家庭压力,导致其主观幸福感位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 U 型关系的最低点,其余年龄段居民主观幸福感呈现稳定水平;居民主观幸福感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其中大专和本科阶段居民主观幸福感比预期稍低,是因为在外求学中产生的横向剥夺,导致了主观幸福感的波动。
  (3)旅游扶贫影响感知主导居民主观幸福感。数据分析表明,旅游扶贫正向经济影响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居民从事行业与旅游行业相关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居民旅游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旅游扶贫正向社会文化影响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居民旅游扶贫参与度和认同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旅游扶贫负向环境影响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旅游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原有自然环境,占用了居民耕地,外来游客产生了生活垃圾,导致居民旅游扶贫负向环境影响感知强烈。
  (4)身体健康状况是旅游扶贫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调节力。案例地居民绝大多数因病致贫,身体健康状况从方方面面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居民主观幸福感与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呈紧密正相关。
  (5)乡村精英是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外部推动力。第一书记决定了旅游扶贫的格局和发展速度,专业人才决定了旅游扶贫的发展规模和程度,村书记决定了居民旅游扶贫的参与度和认同度。
  (6)以提升当地居民主观幸福感为前提的旅游扶贫应在人才引进、科学规划、美化环境、完善医疗保障上下功夫。
  关键词:   旅游扶贫;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主观幸福感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havechanged profoundly.The government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We  will  achieve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2020.  Tourism industry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cause. The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mprehensive  index  to measure  pro-poor  tourism  destination,  which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With the examples of Zhao  Jiazhuang  village  and  Nie  Jiayu  village,  we  us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questionnaire  interview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future,  so  as  to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poor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main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Pro-poor  tourism  destinatio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varies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average  score  of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two villages is 4.015. Among them, the score of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Nie  jiayu  village  is  4.24,  and  that  of  residents  in  Zhao jiazhuang village is 3.79.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residents'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2) Demographic factors lead to the difference of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PPT provides more job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which can improve women's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voice. As a resul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emale residents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residents. Due to more family pressure, residents at the age of 42-52 in pro-poor tourism destination have the lowest lev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idents of other age group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table.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ir  education.  Residents with  college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ve  the  lower  lev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than what we have expected, because the lateral deprivation caused by studying outside leads to the fluctuation of it.
  (3)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PPT influences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economic impact of PP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loser the occupation is to tourism, the higher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will be.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tourism income in familyincome,  the  higher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will  be.  The  positive  sociocultural impact  of  PP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higher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recognition  degree  in  PPT,  the  higher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will  b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P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P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stroys  the  original  natural  environment,  occupies residents'  cultivated  land,  and  produces  household  garbage  from  tourists,  which resulting in residents' poor perception of PPT.
  (4)The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  is  the  adjustment  force.  Most  of  the  local residents suffer from poverty due to illness.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closelyrelated to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5)  Rural  elites  are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The  first  secretary  determines influence  the  plan  and  speed  of  PPT  whil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degree of it. And the village secretary determines influence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recognition.
  (6) PPT should take th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s the first  priority  and  make  great  efforts  in  talent  introduction,  scientific  planning,environment beaut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security.
  Key Words:   Pro-Poor tourism;Tourist destination;Resident;Perceptions on impact of tourism;Subjective well-being。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社会背景:社会发展与消除贫困。

  贫困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回看历史的长河,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他们的耕耘与劳作大都是在与贫困斗争。时移世易,先秦时期,百姓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达了对贫困的无奈与接受。来到新中国成立 70年后的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自上而下的战役。消除贫困,不仅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 2020 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的目标。7年多的精准扶贫,我国贫困人口从近亿人减至 550 万人。截止 2020 年 2 月底,已有 601 个贫困县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仅剩 52 个。
  二、现实关注:旅游扶贫何以让人幸福?
  旅游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的有效实践,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脱贫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世界旅游发展组织指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青睐选择旅游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 48 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旅游业是 20 个国家出口收入的第一或第二来源。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旅游业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5%以上[1],由此旅游扶贫的效益有目共睹。
  目前,我国脱贫验收工作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致使旅游扶贫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尴尬的现实矛盾:经济发展是地区脱贫的基础和手段[2]-[3],但是不同地区因贫困程度和发展时间的差异,经济发展对地区减贫的贡献度有较大差异[4]-[6],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内部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分配不公等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误解了经济发展的性质,从而削弱了经济发展对减贫的贡献。如何衡量扶贫的效益,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保持在 7%以上。然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们精神压力增大。
  如何全面地描述经济发展的质量?2010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自此,各级政府纷纷提出以提升人民幸福感为目标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三农”工作[7],而乡村振兴则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8],精准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9],其最终目标也应是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那么,旅游扶贫是否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旅游扶贫地居民的幸福感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都亟需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入探究。
  三、案例地契机:旅游扶贫实践初见成效。
  山东省在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打造出了一系列值得推广借鉴的扶贫样板模式,其中“郝峪模式”“临沂模式”等在全省范围推广借鉴。
  聂家峪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是“郝峪模式”的辐射带动区域。该模式的核心是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抓手,带动当地农产品生产销售、餐饮、住宿等统一推进。同时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着重整治村容村貌,注重修复当地生态环境,挖掘和打造当地特色,推动建设集体合作社。该模式中,由村集体牵头,将村中土地、项目资金等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村民通过占用土地、资金、提供劳动力参股,打造出了“村集体牵头+企业运作+村民入股”的运营模式。这一模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同时极大的提升了村容村貌,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扶贫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临沂市有 58 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 51.7 万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临沂市进行旅游扶贫的实践中,探索出三种模式:景区带村、易地搬迁以及金融扶贫。
  其中“景区带村”模式,充分利用沂蒙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辐射当地休闲农业、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旅游业态的发展。以蒙山旅游区为例,该景区辖柏林镇、云蒙办事处以及 49 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 313 平方公里。目前,以该景区为核心,推进贫困村旅游产业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孵化出一系列着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和模范村,形成了乡村旅游度假带,吸引万人就业,促进贫困村脱贫致富。赵家庄村位于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是山东省重点旅游扶贫村,2015年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落。该村依山傍水,春华秋实,四季宜人;南山有天然溶洞、马鞍山、天然石棚等未开发景点,山顶上几百亩松树保护良好,枝繁叶茂。该村位于天宝梨乡中心地带,毗邻 AAA 级旅游景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九间棚景区,村内主干道为通往九间棚景区的必经之路,依托九间棚景区借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贫困与贫困村.
  二、旅游扶贫与旅游扶贫地.
  三、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
  四、旅游发展与居民影响感知
  五、乡村精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二、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三、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研究进展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旅游地居民感知理论.
  二、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理
  第三章  案例地概况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  赵家庄村和聂家峪村旅游扶贫背景
  一、临沂市地方镇赵家庄村.
  二、淄博市池上镇聂家峪村. .
  第二节  旅游扶贫项目发展现
  一、赵家庄村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及发展现状
  二、聂家峪村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及发展现状
  第三节  调研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与访谈设计.
  二、数据收集.
  第四章  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影响因
  第一节  案例地居民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单项目自陈量表结.
  二、总体满意度量表结果.
  第二节  人口统计学因素与主观幸福感
  一、性别与主观幸福感.
  二、年龄与主观幸福感.
  三、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
  第三节  旅游扶贫地居民影响感知与主观幸福感
  一、扶贫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因素的因子分析
  二、旅游扶贫地居民经济影响感知与主观幸福感
  三、旅游扶贫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与主观幸福感.
  四、旅游扶贫地居民环境影响感知与主观幸福感.
  第四节  旅游扶贫地居民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
  第五节  旅游扶贫地乡村精英与居民主观幸福感.
  第五章  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与提升策略
  第一节  影响路径
  一、乡村精英是影响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外部推动.
  二、扶贫政策是影响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核心经济力.
  三、社区环境是影响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性前提.
  四、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调节力
  第二节  提升策略
  一、引进人才资源,锻造乡村精英团队
  二、扶贫规划立足长远,政策落实到位
  三、提升社区环境,建设宜居美丽家园.
  四、完善医疗保障,打造康养文旅产.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因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呈现差异.
  二、人口统计学因素导致居民主观幸福感呈现主体差异性.
  三、旅游扶贫影响感知主导了目的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四、旅游扶贫地居民身体健康状况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依据.
  五、旅游扶贫地乡村精英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外部引导推动效能.
  六、提出以提高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为目标的旅游扶贫对策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论文选取赵家庄村和聂家峪村作为案例地,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受疫情影响调研时间不够充足,访谈人数也不够充分,无法更加深入的了解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短期和长期有何区别。未来可以再次对案例地进行调研,影响因素会有变化。另外,旅游扶贫在的不同的实施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居民旅游扶贫影响感知也有很大差别,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有差异。因此,应该选取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旅游扶贫定点村落作为案例地,来研究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会更加系统和有代表性。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原文出处:张筱璇. 旅游扶贫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20.
点击下载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