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由教育部新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它下面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等十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但这容易造成各方向知识不精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数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这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进行岗位定位,造成就业迷茫。为了以专业特色建设为导向,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笔者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对比分析了21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的对比分析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专业化人才。这一任务要求高校首先明晰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前者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后者涉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鉴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研究首先对比分析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其特色化的定位。
在所选择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21所高校中,985工程大学6所,211工程大学6所,地方性普通院校9所。从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主要集中在培养以研究创新能力为主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研究与应用能力并重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和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三类上。其中985工程大学基本定位于第一类,部分定位于第二类;211工程大学基本定位于第二类;其他普通院校部分定位于第二类,多数定位于第三类。
(二)专业特色分析
调研的部分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强调并形成了专业培养特色。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山大学特别强调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北京建筑大学提出“以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课程体系,以建筑、房地产相关行业知识为依托平台”,实现“学科与行业交叉与综合的培养目标”,突出服务于北京城乡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等相关行业的培养特色。
综合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三类:一是在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强化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英语能力、数量分析能力等,此路径更适合于985工程院校或优秀的211院校;二是结合学校的背景和优势,强化办学特色,比如北京建筑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等;三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需要有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来保证和支撑。通常,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可以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吻合性如何,特别是模块化课程和特色化课程是否凸显了专业培养特色等;二是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先修与后修课程的衔接关系,即关联性课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三是学时的分配情况,如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一)专业特色体现的课程模块对比分析
调研发现,在一些专业培养特色及目标明确的高校,已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课程。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了凸显其国际化特色,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等课程,且其全部核心课程采用国际知名商学院英文原版教材,配以英语或双语教学模式。北京建筑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概论、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房地产企业管理、房地产行政管理、建筑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等行业类课程。
(二)核心课程及课程衔接关系的对比分析
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包含的核心必修课程如图1的中心圆所示。在这些必修课基础上,不同高校会根据自己的侧重,额外选择2-3门必修课。在限选和选修课上,各高校略有不同。根据限选与选修课的类型,可分为六大类,即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制造企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不同高校根据其侧重点选择开设相应课程,如图1中间层所示。【图1】
在教学计划表中,通过建议修读的学期和先行课程,体现出课程间的先修与后修关系,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顺序基本相似,这些关系主要体现在基础核心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上。但通识性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模块化课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由关联性课程形成的能力体系在大多数培养方案中仍难以体现,也缺乏详细的说明。
(三)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对比分析
研究对调研高校的学时学分情况进行了对比,表1为其中5所课程体系资料较为完善,以培养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情况。【表1】
上表中宁波大学的实践环节学分标记了“*”号,含义是总学时中已包含独立实践环节的学时,其他大学的总学时中未包含独立实践环节。自主学习模块是指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节,比如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模块、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设置等。从总学时情况看,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总学时在2700-2800之间。但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占比重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大多数的高校在选修课上,设置了以专业方向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定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大同小异,课程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调研的21所高校,除了学校层次不同,对应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略有区别外,培养目标的整体描述基本类似,课程体系也大同小异,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未发现创新性的改进。一些高校尽管提出了基于行业或特定领域的特色化培养目标,但仅仅设置了几门相应的课程,从课程体系来看,并未对特色化目标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也缺乏特色化组合。有的高校提出的培养目标甚至难以在课程体系中找到印证。
(二)课程体系设计缺乏指导思想,衔接性和系统化程度不强
从目前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看,尚缺乏系统化的设计指导思想,多为参考不同高校培养方案情况下课程的堆积。这也形成了两方面的弊端:一是通识类课程与后期课程衔接不足。二是专业课程培养的能力分散,学生难以学精。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课较多,在缺乏围绕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思想指导下,各教师的讲授风格和侧重点不同,知识上的衔接性也不足,这使得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懂一些,却掌握不深。
(三)在学时和学分分布上,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偏低
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需要在实践磨砺中形成。因此,任何类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强调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深化专业知识的应用。调研的各高校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从15%到33%不等,其中有5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学分比重低于20%.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略有不足。
(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式单一
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所见到的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块较少,形式主要集中在第二课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形式上。传统的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及相对陈旧的课程知识结构,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培养目标,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
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地方普通高校,需及时了解区域发展和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务实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制定满足特色化需求的培养目标,根据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这要求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做好三点:一是走出高校,构建校企合作,了解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二是基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和高校背景,明确特色化专业培养方向,聚焦专业知识能力,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三是及时跟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需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避免象牙塔式的空洞理论教学。
(二)在培养目标基础上,形成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指导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缺乏整合,学生学习后难以形成整体观。究其原因,在于课程体系缺乏设计思想,课程松散,主线缺失,与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形成一致。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学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为了达到整体性和一致性,可借鉴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基于目标分解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
将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能力要求细化到相关的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训练形式中,构成目标层级体系,并让具体的课程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求,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使其目标与总体目标相一致。
(三)加强实践环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色,整合课程实验与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等实践环节,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处理好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关系,处理好相关理论课程与集中实践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在学时和学分的分配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切实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形成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与锻炼
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教育的实施,而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为此,高校应强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素质拓展模块。首先,设置学生自主学习模块,弥补第一课堂理论应用不足的弱点。在自主学习模块中,可以网络形式给予学生学习训练资料和考核任务,基于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课外必修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锻炼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基于主题、任务和情境而展开的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创新和技能训练活动等,锻炼其解决问题及创新性思考的能力。再次是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的开放性实验。针对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设置相关实验项目方向,学生在方向性引导下设计项目试验目的,编写实验大纲,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在这一过程把握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可行性,给予分析深度和分析方向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育部[OL]2012.9.
[2]王峰,黄忠东。澳大利亚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及课程体系比较[J].现代教育管理,2013(2):125-128.
[3]杜才平,邢晓红,陈昌兴。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41-44.
[4]叶树江,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课程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41-143.
[5]栾立明,林艳辉。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82-184.
[6]巩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02-106.
[7]巩建闽,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32-137.
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截至2012年5月22日,中国地方高校达2021所,占全国高校总数2132所的94.8%,与此同时,2011年地方高校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4.5%、95%、94%.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
结束语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正处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逐步过渡的进程中。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不断深化所带来的高校外部生态环境的频繁变动,高校必须通过调整自身内部的生态系统结构来适应外部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用生态学原理分析高校可持续发...
GMS全称是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MekongSubregion,简称GMS),指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五个国家。广西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亲缘优势,于2005年正式参与GMS合作,这不但有利于彼此的政治经济,也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以奥运会和亚运会为例,获得的金牌数名列前茅。从夺取金牌的项目分布看,传统的优势项目依然占有较大的比例,但从金牌的增长点来看,潜优势项目起到主要作用。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已经多次公开表示:何以解忧,只有...
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关系课程从无到有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多层次、相对完整的公共关系教学体系。但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该课程的设立及要求与教学手段、目标等具有不同特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将急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如何克服可持续发展困境,使高校在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上都能得到协调发展,最终让每所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生态...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保障[1-2].如何有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是当前高等学校面对的一个问题。建设、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水平,还可以提高大型仪器设...
新疆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新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积极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优化就业政...
舞蹈教育作为历史悠久的教育活动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逐渐得到了我国高校的普遍认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舞蹈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普通高校要想提升舞蹈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变教...
1.引言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特别重视英语语言学的发展。根据2005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语言学是高校必须开设的极其重要的课程之一。语言学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不可忽视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