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新医改下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10-11 共4631字
论文摘要

  随着新医改政策不断深化,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模式逐步确立,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但是,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依旧面临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监管能力弱、制度协同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缺乏人才支撑,特别是大量高素质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医疗保障制度运营的风险特点迫切需要大量既了解新医改政策法规、理解医疗行业发展规律、熟悉医疗保险运行规律,又能够运用管理学、医学、保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培养医疗保险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有必要深刻理解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理清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思考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疗保障改革事业的人才需求。

  一、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 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

  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 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 见表 1) 。【表1】
论文摘要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 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范围地覆盖不同群体特征的民众,方便民众就医,体现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 “看病贵、看病难”等方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特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各种就医结算障碍。

  2. 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这就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

  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3. 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新医改要求发挥市场力量,创新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模式,发展以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对医疗保险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影响,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具备与医疗保障的实践要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验证,才能将不同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技能不断集成,具备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碰到的许多新问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之高,很难从教科书上或国外经验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运营管理、技术工具等方面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

  4.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使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广大的参保人群,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业务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疾病风险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精心组织、有序协作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多样化、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 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纲要,结合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与办学定位,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 “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就业要求设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灵活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回应医疗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也要重视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新医改对医疗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现 “功底浅薄,后劲不足”的现象。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归类于管理学科,习惯于依据管理学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适当淡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高校应在牢牢把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结构来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 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载体。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通识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

  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则着重为学生打造较为扎实的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保留 7 门课程,以交叉学科课程为主 ( 如医疗保险学、保险精算学、保险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 ,反映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和应用性,体现医疗保险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达到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视野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明确医疗保险职业与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为将来选择就业,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3.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育职业精神、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毕业实习 ( 论文设计) 等多个环节构成,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实验课; 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经营、医疗保险、社保管理、卫生监管、医院管理与病案管理等课程内容的实训课或短期实训; 以专题演讲、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市场营销等形式组成的学科竞赛内容以及由“三下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技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激活创新、服务社会”的目的。

  4.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当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常采用传统的、以讲授教学法占据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脱离实践的知识而非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知,原本应该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场景难以出现,学生的应用、发散、创新、逆向等思维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展示。因此,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由强调知识本位的教学方法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转变。通过采取研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 ( 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社会相融合) 、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展现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研讨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现场 ( 包括课堂、商业保险机构、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现场) 相互交流探讨,有利于教师即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模式与技巧。而在采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法时,引入医疗保险领域的相关案例或项目进行分析讨论,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主动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卫民,华娜. 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专业设置及其启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 2) :109 ~112.
  [2]陈峰,吴明晖,颜晖. 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11,( 5) :23 ~25.
  [3]陈啸,刘杨. 国际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法研究的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2,( 4) :92 ~9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