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现状与实现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20 共3516字
论文摘要

  作为经济研究的主要阵地,高校承担着探讨经济发展规律与经济改革的重任。推动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的焦点与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认识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从现状中挖掘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路径,推动经济学的发展。

  一、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良性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效率的前提与基础。每堂课、每个单元、每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太一样。现阶段,高校教师容易只将经济学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对学生获得经济学知识的过程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则重视不够,以致于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所讲经济学原理并不适用于现实生活;将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并没有加以区分,以致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方法与思路雷同,从而影响了学生经济学体系的构建。

  (二)教学方式陈旧

  现阶段,高校经济学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讲授法,即直接将经济学理论简单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其系统掌握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规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不利于经济学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也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阻碍了师生的双向对话。

  另外,高校经济学教学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即教师的教案往往没有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适当调整,以致于想当然地进行教学,把现阶段的经济学教学与之前的经济学教学等同起来。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 90 后,他们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存在抗挫折能力差、生活阅历不足、情绪波动较大等特点。因此,各专业教师应该从 90 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经济学教学计划,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专业扎实、人品过硬、文化素养高的综合型经济人才,并推动经济学教材逐渐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完善经济学教学改革。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经济学是诸多的经济现象的抽象集合。理解与认识经济学的前提是将经济现象与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目前,许多高校忙于经济学理论研究,而这种研究又进一步扩展到经济学教学中,以致于师生将本属于教与学的时间用于经济学理论研究,对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的具体运用却置若罔闻。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许多学生只知道经济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不知道这一理论的产生背景与过程,他们只能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经济学,一旦碰到不一样的情况与情景时,原有的学习理论就失效了。

  (四)教学评估不当

  许多高校仅从某一个方面来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的评估机制还很不健全。第一,许多高校在课时安排上缺乏科学的论证,以致于许多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忽视经济学内容的连贯性,只挑选一些重点章节进行简单讲解,而放弃与学生探讨经济学的前沿知识与理论。第二,由于课时安排不合理,大部分教师通过理论化考试来检测学生的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有的教师甚至在期末考试之前特别为学生划定考试范围,以确保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第三,以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忽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即重视学生最终是否学会经济学原理,而忽视对其获得经济学原理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估方式遏制了大学生的发展。

  二、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

  原有的经济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要求各高校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估上进行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学各学科的发展,提高经济学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经济学学科特点,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断推动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经济学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围绕着经济学原理与规律的知识,并将其转化成技能;二是让学生明确经济学原理形成的过程及学习经济学的良好方法;三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育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应有态度与价值观。为全面推动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师应该严格规范教学目标,既考虑学生学什么,又考虑学生如何学与怎样学,在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创建新的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旅游经济学》的“旅游市场的细分”时,教师可以将市场细分的作用、市场细分的原则和市场细分的方法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将某一个具体市场的细分过程作为教学的另一个目标,将对待市场细分应该具备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情感目标。如此一来,教师就已经打破了只强调知识目标的窠臼,取而代之的是融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于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这表明,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据性,不是单纯地对经济现象的主观臆断,同时,规律的揭示又要求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探究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的目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将经济学原理与生活案例相结合,借助简单的生活现象解释经济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93#汽油价格的涨幅来发问,让学生探讨汽油价格增减背后的经济原理,这远比单纯地讲解经济原理更有意义得多。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经济学的前沿发展,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学理论与揭示新的经济学规律,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例如,国外的经济学家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总结为中式工业化经济模式,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自我主导起作用的。所以,经济学教学应该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已经印证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现有的经济现象,从现有的经济现象中发现新的经济规律,让学生从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完善启发式教学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大学生持续学习经济学的基础。教师应该将经济学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学工具,加深学生对经济学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通货膨胀理论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例子来理解通货膨胀,并采用通货紧缩来与之对比,从而让学生掌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预期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与直接讲授通货膨胀理论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讲授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为教而教,而是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动机为目标,因此,这种教学方式更具有影响力。

  二是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调控课堂氛围、维持课堂秩序的主要领导者,而真正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身。一方面,教师应该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将讲授法与谈话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核心,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统一起来,解决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互脱节的问题。

  三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经济学教学途径。一方面,经济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数理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将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成可分析的数据,从而为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上具有重要的优势。

  (四)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估机制

  高校应该尽快建立健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估机制。这种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既通过各种手段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最终担负起科学评估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职责。所以,教师应该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使小测验、出勤等处于可控范围,并根据课程的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介绍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不断完善教学评估机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问题探讨、假期调研、经济学阅读数目、期末考试等方面综合考量学生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一般能力,并能借此判断某一个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情况,为其以后的学习与就业奠定基础。

  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经济学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引,强化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完善启发式教学与教学评估机制,将学生经济学的专业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改革具体方案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段景辉.关于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7):57-58.

  [2]齐红倩,孙巍,李伟,刁莉男.跨学科视野下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3(8):78-7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